第二百三十七章尚書祈詢
東晉元帝時候,豫章內史梅賾向元帝獻了一部孔傳古文尚書。這是尚書的第四個本子,也是唯一流傳至今的版本。
這個本子從梁朝開始流行,唐朝初年制定五經的標準讀本采用了它,后來孔穎達等作五經正義,也采用了它。由于國家的承認,它一直流傳下來。
梅賾獻上的這個版本,其中包括今文尚書三十三篇此蓋梅賾從原先的二十八篇中分拆出五篇,古文尚書二十五篇。
另外還多了一篇孔安國傳和一篇尚書序,而原書中秦誓一篇則沒有了,所以這部尚書共有五十九篇。
這是不是又一個驚喜?然而等等這一版尚書,有問題。
從唐代起即有人懷疑其真偽,宋代吳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遞經明梅鷟、清閻若璩、惠棟等人進行了嚴密考證,最后判定這部書是“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傳是“偽孔傳”,這一本子是“偽孔本”!
然而,有質疑者,就有維護者,直到“清華簡”的發現之后,這種爭議大體定論古文尚書為偽。
但是爭議之聲,仍然一直沒有斷。
清代段玉裁在古文尚書撰異說過:“經惟尚書最尊,尚書之離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漢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馬、鄭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晉之有偽古文,四也。唐正義不用馬、鄭,用偽孔,五也。天寶之改字,六也。宋開寶之改釋文,七也。七者備而古文幾亡矣。”
這個說法,與現代學者研究有相合之處在古書的產生和傳流過程中,還存在多種情況。
比如后人增廣,修改,重編,合編,單行,異本并存,改換文字……
花樣繁多的玩法,導致原始典籍面目全非。
因此古文尚書之偽,可能偽的其字中的一部分,它經過戰國史家,漢代儒家,歷朝歷代各懷目的修整增刪,最后到了梅賾這里,這娃又來了一次大改,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是憑空編造出來的。
如此想來,似乎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真是一個大命題。
尚書的真偽蘇油并不關心,只要其中的道理說得對,他就聽就看。他重視的是其中的義理,而不是史實。
不過這不是他不給趙抃找麻煩的理由,于是第二天上午,蘇油又來到州府,給趙抃恭恭敬敬遞上一篇尚書祈詢。
序文里邊,將自己位置擺得很端正我是讀書人,尚書是與詩經同列的重要儒家經典,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為年紀小,遇到了一些疑惑,只好將它們列舉出來,希望有學識的大家能替我解惑。
祈詢以清代閻氏的尚書古文疏證為記憶藍本,有不少都記不得了,只能列出自己記得的那些,體例也從指錯,變成了求教。
好多問題。
比如康誥“惟三月哉生魄”,多方“惟五月丁亥”。
這是尚書的正常體例,和春秋是有區別的。
但是泰誓突然冒出來一個“惟十有三年春”。這體例非常的春秋。誰能告訴我,這是為什么呢?
又比如堯典開篇:“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舜典開篇:“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浚咨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大禹謨開篇:“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注意了,這是三篇有細微的區別。
第一篇,有個帝叫堯,號放勛,他怎么怎么樣……
第二篇,有個帝叫舜,號重華,他是帝的好助手,怎樣怎樣怎樣……
第三篇,有個帝叫大禹,號文命,他敷于四海,是帝的好繼承人,怎樣怎樣怎樣……
等等,為什么前面都是很質樸的堯,舜直稱,后邊那篇不就該是禹嗎?怎么還多了個狀語大?中間還插了一句馬屁敷于四海,這句不該放后邊嗎?
大禹謨的體例,怎么和前兩篇不一樣啊?誰能告訴我,這是為什么呢?
林林總總,一共一百零八個為什么,問得趙抃抬頭望天對啊,誰特么能告訴我,這是為什么呢?
老子的老師也沒給我講過啊……
但是孩子好學好問,總不能打擊他啊,看著蘇油眼巴巴的眼神,老趙很尷尬:“呵呵呵,明潤讀書讀得這么細啊……自打老夫考上進士,多歷政務,經義都有些拋荒了……”
“這些問題我們留著!留著等以后去汴京問那些大學問家好不好?到時候要想見誰告訴我,老夫親自給你寫信!呵呵呵呵還真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呢……我這里還有政務與張公商量,今日就不考較你的學問了呵呵呵呵……”
看著老趙狼狽而去的背影,蘇油狠狠地想到:“哼!看你還敢詆毀我大四川!”
不過想想還真是蛋疼,雖然明知道自己是對的老趙是錯的,但是人家拿尚書懟傳說,如今人們大概率會站在他那邊。
而自己又不能真去把三星堆給刨了,還真容易憋出內傷啊……
……
八月秋熟之前,張方平正式卸任,趙抃開始主政。
主政伊始,趙抃連上兩封奏章給官家。
第一封便是奏狀乞絕川路州軍送遺節酒:“臣伏見益梓等路諸州……更互撲遺節酒……嗟嘆之聲,不絕道路……問值大錢州貫以上,公使庫只支與工百文……欲乞今后川路州軍……不得隔路或憐州更五送遺節酒……以安存遠方,寬貸民力,伏望圣慈特賜指揮施行。”
接著第二封奏狀乞降指揮內臣入蜀只許住益州十日:“臣竊聞去年秋冬間,朝廷差內臣益州催唐書。又一員下本路轉運司,散持支錢,各住成都,盤桓七十馀日,別無公事勾當……公人百姓陪備貲財,供給饋遺,每刑名內臣,至賞大錢六七千貫……臣愚,**朝廷非次免差內臣入蜀,許是舊例合差之人,乞降圣旨指揮許今住益州不待遇十日,如此約乘,庶幾不甚煩擾,以慰存遠人也。”
兩封奏章上去,官家批復準奏。
有了皇帝的批復文件,趙老頭開始雷厲風行治理四川的奢靡之風公款吃喝送禮問題。該抓的就抓,該免的就免,該判的判。
當官的大為收斂,老百姓們歡喜異常。
老頭自己也拒絕請吃請喝,那叫一個以身作則吃飯都不出后衙,自己做!
自己做還不是老子做!蘇油常常惡意地猜想,趙老頭這是被自己把嘴養刁了,看不上別處的吃食。
自家的茶和酒,也沒見他少喝!
不過四川官場,愣是被趙抃一個人給整治妥帖了,官員少了很多營私舞弊,互相勾結機會,久廢的吏治愣是被他刷得廉潔高效了起來。
這波吏治刷完過后,老頭的日子一下就變得清閑了下來,這也是他對如今四川官場的要求“清簡”,很有點漢初黃老治國的味道。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