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問:我們戰爭的真正目的和用意會是什么?
其實很多挑起戰爭的人他自己很清楚,無非是兩個字利益。
希特勒是為了找個適當的借口而去清除一個民族,統治十幾個國家,用軍事獨裁來劃分未來軍事格局,他走的是歷來羅馬皇帝的一套路線,就是屠刀下的法制法西斯帝國。
畢竟我們能片面理解的,戰爭主要的目標是摧毀敵軍的地面有生力量,火力精確打擊到位就可以了,我們只是派遣一個狙擊潛伏小隊,十幾個人深入美軍腹地,把所有兵營,重裝分部的位子體現在坐標上,后期一陣轟炸機轟炸和火箭彈密集覆蓋
那樣的純高科技、技術戰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
未來的戰爭是電子信息戰,是王牌對王牌的精英戰,而不是一揮手數百萬戰士向前沖的戰斗畫面了。
所以在談到以后軍事的成敗,未來的關鍵是三個必要硬件:機動靈活的軍事防御、戰斗體系,高適應能力的準軍事電子智能化監控系統,頂級的軍事化裝備體系。
這是三個體系,自然也是我最膚淺的理解。
這些來源于,對敵情的隨時監控了解系統的三個要求和必備。
這就是基本要求敵人在哪里出現,我就立刻有簡單直接,還不浪費彈藥和兵力的手法,直接就打掉你。
另外才談到單兵的素質和培養,還有軍事指揮官的敏銳戰場分析頭腦。自然這些都是對過去軍事歷史和戰爭,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
戰爭就是打裝備戰,雖然我不是很認同片面的說辭,但是軍事裝備,它系我一直提倡的,屬于人類社會,安全防御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戰爭的輸贏理論,不在于什么正義和非正義之說,歷來成王敗寇的哲理已經是世上演繹得很清楚,封建領主時期的帝國戰爭一千多年,誰贏得了城市,誰贏得了戰爭最后的一切生存資源,誰就會有話語權說自己是正義的一面。
這個沒意思。
我們談到的是勝利的一種依靠,一種硬件,那就是前面我提到的頂級的軍事化裝備體系。
以前我的戰爭誰會有系統的理論給你?
而且各自都是把自己的能力和技術保留下來不傳世人。
即使是楊家槍法,岳家槍法,都是傳兒不傳女,因為這是一種人類的弊病,一種個人私有的觀念,一直在傳承一種落后的人類傳統。
虎式的設計概念不同於德國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
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
虎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它在二戰中期的體現是:重火力和裝甲的厚度,而犧牲機動性。
這重理念在和蘇軍坦克很脆皮,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就明顯的差異。
但是事實上被證實,這種虎式坦克的最初理念是正確的。
畢竟就是要坦克皮實,耐打,它才能1挑17,還能打贏戰斗。
德國頭號坦克王牌奧托卡爾尤斯個人單乘擊毀坦克178輛,各種火炮100門以上。
幾乎他把蘇聯重型拖拉機廠一個多月的產量算是打廢了。
重型坦克的設計工作在1930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但是沒有計劃生產。而真正刺激虎式的出現是為了對付蘇聯34。
盡管大體上的設計和外型類似四號坦克中型坦克,但虎的重量足足是後者的兩倍,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較大的燃料和彈藥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掛系統。虎的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相較於四號坦克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虎的兩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裝甲。這樣的厚度能夠抵擋在大多數二戰時期接戰距離下,尤其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穿甲彈,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幾乎相等,使得要從正面貫穿虎的炮塔幾乎是不可能。
至少我們看到這種設計的成功是針對蘇聯以前的坦克做的相應調整,所以我們能看到白色虎式這部電影和狂怒這部電影,虎式坦克前置鋼板被打中后,子彈只是“嗡!”的一聲飄飛了,幾乎留下一個彈痕就失去了攻擊效果。
可是虎式后發制人,一炮就把蟲到面前的美軍和和蘇聯坦克一炮打穿。這樣輕松的挑戰四臺到十臺坦克都不是大問題。
虎式坦克永遠時正面對著敵人,因為它面皮厚實。加上使用了老虎的戰斗態勢,從來不拿屁股對著對手。
這是因為虎式坦克在近距離下,車身兩邊和車頂較容易受到損傷,因為虎車頂的裝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當時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沒太大分別。
虎大部分的裝甲角度是垂直的,與其他結構相連接。焊接點品質很高,裝甲都是采用點焊,而不是鉚接。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并控制前方的扣鏈齒輪,懸掛系統使用了扭力棒,類似三號坦克。
炮臺有一個圓型的地面,而從車底到車頂有157公分高。而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雙用高射炮,而其88毫米3656的變種是被用作虎的主炮。
而在二戰時期,最有射擊效率及可怕的虎88毫米4371型主炮,也是出自該高射炮的改進型。
更甚的是,虎的主炮發的炮彈可以依照非常直的彈道軌跡而行,并配置了極為精確的蔡司9b瞄準器。
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發炮,而連續5發是落在一個16英吋18英吋的目標上。
而虎坦克亦曾在大約1600米的距離外直接打中敵軍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為在二戰中的戰爭距離是通常遠過這個有效直線距離。
但是在德軍王牌坦克手的農村狙擊戰中戰果十分明顯。
虎與早期的德國坦克相比,為完全顛覆了以前的設計哲學。在此之前的德國坦克,是十分重視坦克的機動性、裝甲與火力的平衡。
其實這種書面上的完美軍事理論,其實脫離了戰爭的現場客觀事實。
事實證明,只要是紙上談兵,遲早系車毀人亡。
當時,德軍中擁有最強火力的坦克,為裝備50毫米炮的三號坦克,雖然在火力上不及敵方坦克,但是德軍的戰術優勢正好彌補了該缺陷。
在設計哲學上,虎舍棄了之前重視的平衡性,以犧牲機動性來換取裝甲及火力上整體強化的重型坦克。
別人在重點偏重坦克的輕便,他們在設計厚重。
開發初期,六號坦克的前身原為1937年制作的、翌年的及再后來的3001,到1941年為止一共試制了3輛。不過這個系列后來被停止,改為優先開發較大型的3601。3601為亨舍爾自行開發的產物。
其本身在原始設計上的要求,系需要擁有在1,400米外擊穿100毫米裝甲的能力,而防御力上,則要求前方裝甲厚度需要有100毫米。有別于德軍的關于這個要求,為與后來德軍遭遇34時的作戰經驗無關,真正的原因是在進攻法國的西方戰役時遇上雷諾1與瑪蒂達步兵坦克等盟軍的重型坦克。
在了解到三號坦克及四號坦克所搭載的短炮身炮其穿透能力無法擊毀英國與法國的坦克時,對此相當不滿的阿道夫希特勒于1941年5月26日下達了開發新型坦克的命令。
該新型坦克不但需要擁有較以往坦克更強的主炮與裝甲,亦被要求能作為先頭部隊,突破敵方陣地。
其實希特勒只是看問題,不看機械原理。其實不懂機械制造的希特勒蠻橫的暴君態度,也使得坦克必須也是跑得快的烏龜,這樣的一種東西出現了,它就是虎。
原本亨舍爾正在研發準備搭載在3601上的錐膛炮,但后來以制作彈頭的鎢不足為理由而終止。
而3601為了達到要求,因此考慮搭載由88厘米高射炮改造而成的坦克炮,但要實行事實安裝的話,必須將炮塔增大,這樣一來,變相不得不進行加大車體等連串修改。
這看來,就是全面的一種坦克設計理念在挑戰德國的坦克設計師。
亨舍爾將3601的放大版,重新設計成4501,后來更獲得采用,成為虎的原形體。
而炮塔部份,則是使用克虜伯為同時期由保時捷教授設計的4501所研發的炮塔。這是為了趕及研發限期,迫于無奈下的做法。
當然我只能形象的比喻,這是迫使波塞冬拿著吃飯的叉子
此后,4501于1942年7月27日,在庫斯麥多夫與4501進行比較審查期間,由于性能上不合格,最后被終止研發。
虎的車體成現的形狀與布局,雖然大體上看來與四號坦克相似,但戰斗重量卻是其2倍以上達57噸。
增加的重量來自更厚重的坦克炮塔的鋼板裝甲及大口徑主炮,為此必然需要更大達540升的油缸與92發炮彈存量的彈藥庫、馬力更強的引擎、更扎實的波箱以及懸掛系統。
本章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