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即位后,起用兵部侍郎齊泰為兵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共同參預軍國大事。
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明史恭閔帝紀》)
齊泰,初名德,溧水(今江蘇省南京市)人。
齊泰,溧水人。初名德。(《明史齊泰傳》)
洪武十七年(公元134年),齊德考獲應天鄉試第一,次年高中進士,先后在禮部和兵部擔任主要官職。
洪武十七年,舉應天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歷禮、兵二部主事。(《明史齊泰傳》)
明太祖因“雷震謹身殿”前往郊廟請禱,要求為官九年而無過失者與之一同祭祀,齊德幸運獲選,被太祖賜名“泰”。
雷震謹身殿,太祖禱郊廟,擇歷官九年無過者陪祀,德與焉,賜名泰。(《明史齊泰傳》)
洪武二十年(公元135年),齊泰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擢升為左侍郎。
二十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明史齊泰傳》)
齊泰之所以深得明太祖的重用,源于他有兩大優點:
(1)記憶力強;
(2)能將復雜的狀況扼要地、有條理地表述出來。
太祖嘗問邊將姓名,泰歷數無遺。又問諸圖籍,出袖中手冊以進,簡要詳密,大奇之。(《明史齊泰傳》)
建文帝即位后,亦對齊泰委以重任,齊泰終于晉升成為兵部之首。
皇太孫素重泰。及即位,命與黃子澄同參國政。尋進尚書。(《明史齊泰傳》)
至于黃子澄,其名湜,以字行,江西分宜人。
黃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明史黃子澄傳》)
洪武十年(公元135年),黃子澄考獲會試第一,正式進入仕途。
洪武十年,會試第一。(《明史黃子澄傳》)
由初時任職編修,到后來“伴讀東宮”,黃子澄的形象更近似一儒臣,卻無絲毫政治人物的風范與智慧。
由編修進修撰,伴讀東宮,累遷太常寺卿。(《明史黃子澄傳》)
尤其甚者,黃子澄對諸王、中央兵力的誤判,間接導致建文帝走錯“削藩”的一步。
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
太孫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子澄頓首曰:“不敢忘。”(《明史黃子澄傳》)
齊泰欲勸建文帝先解決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更遭到黃子澄的反對,代之以削除周王朱橚。
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
子澄頓首曰:“不敢忘!蓖硕c泰謀,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敝\定,明日入白帝。(《明史黃子澄傳》)
“削藩”若要成功,必須做到“用最短的時間,對最具威脅的藩王,予以最徹底的肅清”,即俗語所謂“快、狠、準”。
然而建文帝誤信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對勢力較弱的周王朱橚動手,這無疑為燕王提供了一警號,催促他盡快備戰,起兵造反。
據此,“靖難之變”的罪魁禍首,焉能不說是黃子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