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亢笑過,說道:“喝茶好處多,茶能解油膩,我喜歡喝茶的事,我們廠里都知道,廠領導得了好茶,也都給我一份。賢侄,我們喝的這毛峰,就是江南比較好的了湖山茶,平時我都不大舍得喝。”
這“湖山茶”,是大湖中的大島高山上產的茶,在唐宋就是名茶,在江南省屬于頂級品牌。隨心知道,上世里,這“湖山茶”都是全國著名茶葉。
高山云霧出好茶。因高海拔山上的茶園,常年云霧繚繞,日照強度較低、濕度高、紫外線強、日夜溫差大,茶葉生長較慢,葉厚,芽葉內含物質豐富,茶芽持嫩性好,這種芽葉加工的茶葉香高、味醇、韻長久。
所以好茶多出自高山。
隨心清楚,我國除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這四大明在古代稱雄世界、獨占鰲頭,為人類文明表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茶,也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
茶,是我國傳統飲料,源于神農,聞名于魯周公姬旦,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之一。
現在,嗜好飲茶的人遍及整個星球,有5多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我國傳出去的。東瀛島國的茶道、英倫三島的下午茶,都是飲茶上癮后才漸漸形成的規矩。
茶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飲料,于是就成了人類生活中不能少的七種基本生活資料: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一員。
隨心聽出了曾國亢的弦外之音,有些自得炫耀的成分,這也沒錯,是應該得意,曾老伯因高廚藝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和認可,這和會打仗的將領得到統帥的賞識沒什么不同,只不過職業不一樣罷了。
“老伯,您在廠里的聲望高啊!”隨心恭維道。
“呵呵,就是會做點吃的。”曾國亢謙虛道。
“老伯,你是喜歡喝綠茶啊!”隨心端茶喝一口,笑道。
“呵呵,就是,其它品種的茶不合我口味,綠茶才是原汁原味。”曾國亢點頭道。
“我也只喜歡綠茶,其它的什么黃茶、黑茶、白茶、青茶就是烏龍茶、紅茶、花茶,我最多品嘗一下。”隨心認同道。
其實,隨心這話露了些馬腳,你個青年,有機會品茗到這些茶嗎?
不過,曾國亢沒計較,倒是把隨心當作同道之人。
隨心和曾國亢老伯就共同感興趣的喝茶事項進行了愉快的交流,隨心看過有關的茶道介紹資料,什么燙杯、溫壺、洗茶略知一二,曾老板則是談喝茶的規矩。
聊到“端茶送客”的禮節,隨心笑道:“我以前曾想,主人是端茶送客,那主人見客人就不喝茶了?看了幾篇文章才明白過來。”
隨心就講了官場上怎么喝茶:下屬拜見上司,上司都會以茶相待,以表示對客人的禮遇。不過下屬都不會真的端起來就喝,一般只有坐久了之后上司舉手稱“請茶”且先飲,下屬才能端茶品飲。而假如上司覺得話題已盡,又不好明著下逐客令,便端起茶碗略抿一口,或者只是舉起茶杯做做喝茶的樣子時,就表示客人該走了。
這話題有趣,曾伯母和藍萍都聽起來。
曾國亢也知道些茶的傳說,說道:“我們國人喝茶的歷史悠久,我在舊時看過三國志韋暇傳,里面就說,三國時吳國君主孫皓有一次大宴群臣,允許酒量的韋暇以茶代酒晉書里也說,東晉荊州刺史恒溫招待客人,不是多備酒菜,而是奉茶獻果。可見早在17年前的東晉時期我國己有以茶待客的習俗到了唐代,客來敬茶已經成了傳統的禮節。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就有一五言月夜啜茶聯句,詩中寫道: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不過,飲茶成為禮儀、有了講究,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原因,他巧妙地利用茶水之道,抬高了皇權。”
這典故和詩一引,隨心就知道曾老伯年幼時,是真的學到了國學,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瑰寶,他能隨口吟出,是下了功夫的。
曾老伯興趣來了,講了個“廢座撤茶”的典故。
到了宋代,茶成為待客的“必需品”,世人大多認為是由于宋太祖趙匡胤的推動。
北宋建隆元年96二月,“黃袍加身”、當上皇帝沒多久的趙匡胤召見宰相范質議政。
為表示對宰相的尊崇優禮,召見時設有座賜茶,宰相可以與皇帝“坐而論道”。
不過這一次,范質行禮完畢剛要坐下,卻聽趙匡胤說:“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東西,煩請愛卿將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質于是上前遞折子。
就在這時,早已受命的內侍便把范質的座位與茶給撤了。范質回身現座位賜茶都沒了,只好站著答話。
這便是正、野史都說到過趙匡胤“廢座撤茶”的故事。
從此大臣們在上朝議政時再也不能與皇帝平起平坐,一站一坐之間,皇權便與臣下拉開了距離。
趙匡胤于悄無聲息中抬高了皇權,而茶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達到了頂峰,對大臣們而言,在前殿奏對時,皇帝賜座賞茶不再是理所應當的了,而成了榮耀、給面子的事情。
隨心和曾國亢抿茶、談著有關茶的趣味,時間過得很快。
客廳里,王玉梅送了蒸籠回來后,就收拾好了餐桌。公公說了,要和兩位客人共進早餐的。
沒多久,曾正斌送進來七籠包子,將蒸籠兩兩分開,放在對應的椅子前,對隨心說聲“陳兄弟慢用”就出去了,外面少不了他,而且,曾正斌心里有數,有自己父親陪著這位陳兄弟談事情,沒什么不放心的,父親經多見廣,有他老人家出面比自己還好。
籠里的包子往外直冒熱氣、香噴噴的,聞著都有食欲。
曾國亢笑道:“兩位賢侄,我們先吃早點。這籠蒸的灌湯包味道還將就,我綜合了一下南北包子的特色,稍作了些改良。”
三人起身,到餐桌前就坐。
曾家人已吃完早餐,今天曾老伯是例外,他昨晚高興得失眠,補了個覺。
“賢侄,放開了吃,就當作在自家好了。”曾老伯做請吃的姿式。
隨心點頭,說道:“您請,在老伯家,我很放松。”伸筷子挾個巧的包子到碗里,說道:“吃南方的湯包要心,咬重了,湯會冒出嘴來。”
這是間接提醒藍萍。
上世友專門介紹過吃“金陵灌湯包”的方法:“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
這是灌湯包的吃法口訣。
就是說,“先用筷子輕輕夾起,慢慢移到湯勺上,先咬一口湯包皮,讓湯汁流出來,把湯喝完了,再把灌湯包吃下。這樣吃灌湯包才不會燙嘴,才能吃到湯包的真正風味。”
曾老伯家里是用碗,不是用湯勺,估計湯不太多,但咬重了,同樣危險。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