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越揚帆出航,游走于南海諸國的時候,在京城卻發生了一件改變大周朝命運的事情,被后世稱之為第一次黨禁事件的一場政治廝殺已經蔓延開來。
太師魔云海坐鎮京城,朝廷中各勢力真刀真槍的實干是不可能了,但是絲毫不能阻止士族和閹黨的相互傾軋。如今一切矛盾幾乎由暗轉明,而這一切的沖突早在四百多年前大周建立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世家勛貴比一般人享受更多的利益,這在世間是無可厚非的正理。他們不用繳納賦稅,不必履行徭役,甚至還能夠利用自己的特權幫助其他人逃避。大周立國四百多年,倒掉的世家不少,可是不擇手段兼并的更多,而如今這些世家已經成為這個孱弱不堪的腐朽帝國身上的毒瘤。
本來王室和世家乃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強如魔云海這般也不敢說可以挑戰人世間的秩序,對于有些事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是有些事情卻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
而讓魔云海這個蝶谷二代弟子都頭疼的問題只是一個字,錢。經過了北疆抗妖,南國征討,以及拜圣女教三場大型戰役,整個大周朝的國力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雖然在南疆三危國吃了一些戰爭紅利,卻也在繁重的國事中消耗殆盡。自從四大寇興起,天下間的地方權貴紛紛自己打造武裝以保護本身的宗族勢力,一些有職銜的武將更是將地方部隊變成了私人部隊,假借地方不靖,盜匪橫行的名義截留稅款,霸占礦場,私自擴軍。
就拿江東鹽匪來說,他們已經被吳、楚、越三路諸侯所包圍,只要這三家里任何一家愿意全力攻打,鹽匪的敗亡也不過是月旬的事情,但是江東以南被鹽匪禍害的不成樣子,就算是占領下來,短時間內也撈不到什么好處。出全力打下鹽匪,不光會讓自己損失慘重,更要命的是另外兩家都等著撿便宜呢。所以為禍之深卻又幾乎敗亡的鹽匪,在三股勢力的夾擊之下,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由于此類的割據勢力越來越多,失去了大片領土的朝廷已經無力供養魔云海所掌握的三十萬大軍。這三十萬不是號稱,而是實打實的三十萬大軍,足以號令天下的本錢和力量,也是維系朝廷統治的根基所在。
但是供養如此大軍豈是易事,而魔云海也不敢稍有懈惰,神通到底不敵天數,面對三十萬軍,魔云海有能力全部誅滅,卻沒有能力憑空供養。早些的時候魔云海上書針對各路諸侯下了兩條旨意,一來是各地削兵減員,二來是立刻上交地方截留的稅銀。
面對魔云海咄咄逼人的氣勢,各方諸侯當然不敢硬頂,只能先應承下來,而且還得歡天喜地的表示贊同,不過在堅決擁護朝廷旨意的同時,各地諸侯也開始訴苦,什么地方上不太平還需軍隊鎮壓,什么賊人破壞過甚,稅銀一時無法補齊,地方也要留作恢復生產,所以繳納尚需時日。要不然就是軍隊人數眾多突然裁撤,既沒有安置費用,也怕大量閑散老兵無所事事危害鄉里,簡單總結就是錢暫時沒有,兵暫時不裁,雖然我們擁護朝廷,但朝廷也要寬限些時日吧。
魔云海豈能不知道他們的心思,于是又下旨意,沒錢好說,可以緩交或者分期付款,少點沒關系總之現在朝廷要見銀子,至于說兵馬不好裁也好辦,把各自的兵馬交給朝廷,朝廷幫你們,到時候全國整合,打亂了重新編也無不可,要知道妖族入侵廢了北大營,血屠陣葬送了東大營,大周王朝常備的東南北三大營,兩個都殘了建制,不愁吃不下你們這些兵馬。
這些諸侯又豈能將自己的心血拱手相讓,于是又是一頓扯皮,但是魔云海的這座大山實在是太重了,他抽出手來的時候,各路諸侯現在都不好過,只要由魔云海在,諸侯們的實力只會被慢慢削弱。魔云海當然不打算就靠一張嘴擊破所有諸侯,這個世道到底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用極短的時間二十萬大軍就已經整備完成,物資方面也已經調配成功,他在等待著一次出擊的機會,就像各路諸侯雖有心思,但表面上還是奉朝廷為主,不可能做出明顯的背主叛逆之事。朝廷也視各諸侯為臣下,沒有合適理由怎么能無端誅殺臣下?大家都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與此同時各路諸侯大肆聯絡京城中的世家清流,依靠他們和魔云海周旋,幾乎每天都會有滿載禮物的大車來往于各個諸侯國還有京城之間,魔云海又生氣又無奈,只能冷聲喝道:“今日那些人不過將手中珍寶交于汝等保管,有朝一日他們勢力膨脹,攻占了京城,不管汝等現在收了什么,都會復歸其手!汝等在親手挖掘我大周的根啊!!”
話雖如此說,而掌握大量土地和金錢的世家卻對于這個國家的敗落與否毫不關心,誰要是敢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會使出全部的力量至你于死地。
原本還覺得林越在京城殺了六七萬人實在是太多了,如今看來還是殺的少啊。可魔云海畢竟不是林越,他也不能站在世家的對立面,作為大周朝的擎天之柱,他只能坐在裁判席上,不能和場下的人打成一片。這樣的話問題來了,有誰可以和這些世家清流一較長短?
作為清流的老對手,閹黨進入了魔云海的視線,這些閹黨的名聲雖然不好聽,但卻能做一些實事。而歷來的閹黨就是依托于王權,幫王室干臟活的,所以自己不能出頭,魔云海卻在暗中幫助他們成勢。
對于宦官勢力的糾纏,清流們自然毫不示弱,雖然他們不敢直接和大王以及魔云海作對,但是對于目前集火的大太監馬特卻不那么留情了。有性子比較激烈的士族直接上書,言明后宮勢力和宦官勢力乃是禍亂大周的根源,直接提出口號除奸妃,殺馬特
魔云海冷眼旁觀,清流和閹黨斗得越厲害越好,只是出乎意料的是,朝中的清流大臣還真敢明目張膽的結交地方諸侯,那些諸侯的奉承讓這些官員以為,他們不過是鄉下武夫,對于中央不敢有半點忤逆,所以只能依附于這些朝臣。
所以許多大臣紛紛聯系身后的諸侯,準備一起威逼王室和太師魔云海剿滅閹黨,以此來保證世家的權益。地方上的軍閥也不傻,最多也是搖旗吶喊除奸妃,殺馬特的口號,畢竟魔云海的三十萬大軍還在盯著呢,他們可不敢把動手的借口送上去。
不過雖然知道兩邊的結交不過是虛情假意,相互利用,但是朝臣外交諸侯本身也是大忌,魔云海覺得有必要敲打一下這幫自以為是的清流世家,免得他們總以為士族便是高人一等,別人就是為了迎合他們而存在的,這里畢竟還是大周的江山,姬氏的天下。
隨著魔云海的放縱,閹黨的迅速和清流開始了一場要命的廝殺,大批清流官員落馬,罪名也是私交外官,他們還不算世家的核心勢力,也就是魔云海和大王敲敲邊鼓,提醒他們要收斂。
世家之中不乏人才,很快也領會到了上頭的意思,不少人偃旗息鼓默不作聲,當然也有一根筋的人,非要和上面斗到底。就在此時一件火上澆油的事情發生了。西邊蜀地的蜀侯上書直言,除了日常的口號除奸妃,殺馬特,另外列舉了七大罪過。
一、黷武:天下紛亂,國力日衰,僅為一女子傾全國之力南征三危,以至損兵折將,此乃窮兵黷武,不恤甲士之罪。
二、怠政:大王受命于天,代天牧民,未能克己奉公,安撫社稷,反令如今餓殍遍野,百姓惶惶無寧,此乃疏懶怠惰政事之罪。
三、勞民:今天下不靖,四方攪擾,尚且粉飾太平,加修宮室陵墓,致使百姓重荷不堪,此乃勞民傷財,濫用民力之罪。
四、縱害:東方魔教,古惑百姓,威脅良善,貽害千里卻未能及早除去,更甚阜州城舉城盡屠之禍,此乃放縱惡害所故。
五、失道:禮數崩壞,養而不教,使成年王子引兵相殺于市,此乃為父不慈,有敗五常之罪。
六、聽信婦言:寵信后宮奸妃,聽信婦人之言,使婦人參知政事,此乃攪亂法理,非正無道之罪。
七、寵信奸佞:重用小人,驅使宦官壓榨財貨,殘害忠直之臣,此乃禍亂朝堂,殃民虐害之罪。
此言一出頓時在整個大周王朝掀起了一陣風暴,依照蜀候的意思,是要大王下詔罪己,除去奸妃還有大宦官馬特,作為實力第一的諸侯,蜀國有底氣說這個話。在這個時候,次一點的諸侯,擁兵一兩萬,中等諸侯帶甲七八萬,這些還都是常備的,戰時可以動員更多。但是蜀國光常備兵力就超過二十萬。這些年又悶頭發展,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年景也不錯,自然是不愁后勤。
所以七大罪一出,天下間的諸侯都紛紛側目,他們想看朝廷的反應,也想看第一諸侯和朝廷誰能占據上風。魔云海的反應很迅速,立刻安排柴勝男率領一支偏師前往魯侯的領地。東邊的局勢很是復雜,北有馬家雄踞千年,現在又有平原鎮撫使贏睿擁兵自重,東南一面楚地、吳地各自氣候已成,一旦蜀地在西邊發難,他們在東邊響應,朝廷就可能落到腹背受敵的境地,全天下的諸侯如果合力,湊出百萬大軍并非難事,甚至將包在中間的朝廷完全消滅也不無可能。
所以魔云海在將戰略重心聚焦在西蜀之時,在自己身后各路諸侯的身后也安排了一支強軍,讓他們能夠有所忌憚。隨即下令讓蜀候進京問對。
蜀候所提出的七大罪本身沒什么不對,也是士族之間的共識,但就這么在書面上呈現,就法理來講不是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情,所以對于這一次蜀國的行為士林中人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是一片丹心,有的說是有失臣道。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魔云海本來只想在京城敲打一下,但蜀候的行為徹底讓他決定滅掉一群人,史稱第一次黨禁,全是一些和蜀候關系密切的朝臣,雖然他們并不算結黨,但還是被按上了一個西黨的名頭。
當然負責動手的還是馬特,一方面是他不會留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以后萬一要翻案,準備的替罪羊。馬特對于自己的定位很清楚,知道自己現在就是手下留情,以后該完蛋也得完蛋,與其這樣還不如趁機多做些事情,在大王和魔云海太師面前留下好印象。
于是一些真的西黨還有被當做西黨無辜牽連的人都被馬特拿下,一時之間京城風聲鶴唳,行人甚至不敢多做停留,不知哪個角落就有閹黨的探子,以抓捕西黨的名義監視著所有人。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