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考生按考號入座之后,天還沒有亮,衙役用牌燈巡行場內,查閱人數無缺之后,開始發放答題紙。
答題紙封頁是考生的情況,和陳惇手上的考牌浮票相對應,把名字什么的都填好,打開另外十頁,這才是答題的地方,答題紙有紅線橫直道格,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同時發素紙兩張用作草稿紙,對于答題卷面格式的要求是,題目及抬頭字,不管是草稿還是答題紙,都需用楷書寫,考生不得將答案寫于密封線外,違者作零分處理。
縣試相對于其他的考試,就不算非常嚴格了,縣令的自主程度很大,甚至由縣令決定是考五場還是四場,這一次曹正選擇考四場,第一場叫正場,錄取較寬,文字通順者即可錄取,取者準許府考,第二場稱初復,第三場為再復,第四場稱面復,隔一天一場,每場考試隔數日揭曉一次。從第二場開始,各場是否參加,由考生自己決定。因為考生只要將正場考中了,便不必參加后面的考試,那些正場考不中的,就要參加初復、復試,要是還不中就只有等下次縣試了。
各場考試不外四書文,五經文,詩,賦,策,論,性理論等。題目、文皆有一定格式,不能犯廟諱(已故皇帝名)御名(當今皇帝名)及圣諱(先師孔圣名),考試文不得少于三百字,又不能多于七百字,因為七百字之后,就需要重新要一份答題紙了,文章寫得好還罷了,寫的不好,哪個考官愿意看又臭又長的文章?
等到所有考生填寫完畢,曹知縣就走進考棚里,在他身后,馬典吏帶著衙役封鎖了大門。曹正在白紙上揮毫寫下正試的題目,被掛了起來——制藝二篇,兩篇四書文。
大明朝只重時文,不考試帖詩,也不像清朝那樣,默寫圣諭廣訓,兩篇時文標準都是四書文,而童子試只考《四書》時文。鄉試考舉人,首場考時文。會試考進士,首場也考時文。除殿試而外,府、省、京城三級由小考到中進士考試都是以時文為主。因為首場作時文,試官評閱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場,首場不入試官眼。二場、三場所寫的論、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總體來說,時文是惟一的考場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學子寫作的功力如何了。
而曹正出的題目,第一題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第二題則是“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
試題一出,寂靜無聲的考場中,頓時發出了倒吸冷氣的聲音,陳惇左手邊的考子甚至不由自主“啊”了一聲,聲音不大不小,被巡視考場的衙役聽到了,頓時吼道:“肅靜!”
陳惇望向捋胡子笑而不語的曹知縣,他顯然是看到了考生的震驚,不由得得意起來。
因為這題目,的確出乎意料。第一題也就罷了,中規中矩;第二題卻是截搭題。
什么叫截搭題,就是將經書語句截斷牽搭,作為題目之意。一般來說,考試題目應該從《四書》里面選一句、數句或一節、數節,這樣意思完整清晰;但是所謂的截搭,就是將經義不當連而連,不當斷而斷,截割出題目來。
這樣出題是有原因的,從唐宋開科取士以來,所有的考題都從那么幾本四書五經中出來,作為題庫的經書加起來也就幾萬字罷了,哪一句沒有被用過?學子若是記憶好一些,甚至不要讀經書,只背誦程文就行了。
眼看程文滿天飛,考題沒有一句是不在程文里的,出題的主考官急了,活人不能讓尿憋死,于是一位主考官揭竿而起,弄出了一個“春秋合題”,從《春秋》里挑出了相關的人物、事件進行搭配,開啟了截搭題的先河。當然這種截搭還不同于以后公認的截搭,這屬于截搭題中特立獨行的一種,正統的截搭題是在相鄰的句子章節之間進行截取。當然很快就發展為在四本書里進行截取,《論語》中選半句,拼到《中庸》半句中,如此種種,將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組成一個聞所未聞的題目,這種出題就叫截搭題。
要知道這種截搭實際是排列組合,而且搭的方式太多了,長搭、短搭、有情搭、無情搭、隔章、隔書搭等等。總之這一個考題一出,頓時開辟了一個新天地,甚至不久之后朝廷也承認這種出題方法,但做了一些限制,比如小題可以漫天截割,大題則不許。
小題就是童子試,縣府院三道考試,不少知縣、知府最喜歡出截搭題,他們見獵心喜,借此展示才情,限制又不嚴格,所以往往將題目割裂破碎,牛頭馬面,把考生弄得不明題意,無法下筆。因為這種截割,很容易就跑偏方向,只要你破題的想法和出題人不一樣,那就完蛋。但是過了童子試,就不許這樣漫天截割了,大題出題必須順而直,不許割裂地太破碎,句子都比較完整,正是重劍無鋒,回到了對文字文理、辭氣和思想的追求上。所以有的人花了二十年考秀才,一旦考中秀才,之后的所有考試有如過山車一樣,一口氣就中進士了。有的人不費吹灰之力考中了秀才,卻卡在之后的考試上,再也考不上了,就是這個道理。
陳惇不由得想到了徐渭,難道徐渭也是解截搭題的天才?他思維很是天馬行空,這種截搭題最難不倒他了,但讓他規規矩矩做一篇體制樸實、書理純密的時文,也許反而病態很多。
但眼下陳惇要完成他的考試。他望向曹正,曹正對著他也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來。
考前曹正對他進行了專門的輔導,陳惇五經只是粗通,四書還算扎實,也幸虧縣試不考五經,原身學得最好的是《論語》,曹正也發現了這一點。果然這第一題就是從《論語》中選的題。本題出得并不太難,“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取《論語·泰伯》中孔子稱贊堯的名段,說堯這樣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對它的稱贊。他的功績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么光輝啊!就這個意思。
孔子都這么夸贊了,你還敢說不對嗎?只能夸,接著夸,一往無前地夸,史無前例地夸,當然夸,也有技巧。你不能滿篇盡說些空話,說堯啊,你跟太陽一樣,你跟江海一樣,你跟高山一樣,這種諛詞,哪怕詞句用的再華麗,也要判個末等的。
你得有思想。先說堯是個什么人,上古的君王,他干了什么好事,用了哪些賢人,做出了什么光耀四方的業績,一百字差不多了。陳惇寫到這里就略略停了筆,之后就比較關鍵了,陳惇準備照應《尚書堯典》的幾句話。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這是《堯典》中頌揚堯帝的功德的話,說堯帝名叫放勛,他處理政務敬慎節儉,善于治理天下,思慮通達,寬容溫和,他的光輝普照四方,到達天上地下。他能發揚才智美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惡。百官的善惡辨明了,又使天下和睦協調。
《尚書》是五經中的書經,對應四書中的《論語》,表現堯的品德和功業,這一下子拓寬了廣度,因為《尚書》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所以拿來用最合適,因為臣下贊頌君上千古帝范英明神武,不僅有理有據符合題意,而且順便可以利用最后一句來表忠心,說自己也要勵志輔佐當今圣主,為百姓做番大事業。
因為“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要使上下和睦,天下大同,要達到這樣理想社會,不是堯一個人就做到的,而是他的臣子幫助他實現的,所謂三皇五帝垂拱而治就是這個道理。
按照這種破題、解題思路,陳惇下筆如飛,不消一個時辰,就寫出了一篇洋洋灑灑,花團錦簇的文章。這是草稿,還需要略加修改,看哪處地方用詞不合適,哪處地方音調不和諧,陳惇一檢查還真發現了一處違禁字,趕緊刪除了,又對幾處韻腳核對了一番,使文章讀起來一氣通順,賞心悅目。
他寫完了這一篇,抬頭一看,只見許多人似乎也寫完了草稿,正在小心翼翼往答題紙上謄寫。陳惇先不忙著謄寫,而是趁著文思如泉涌的機會,開始審視第二題。
沒想到這時候外面呼嘯的風聲忽然帶進來一陣惡臭,頓時彌漫在整個寬大的考棚里。
“嘔——”有考生忍不住嘔吐起來:“怎么這么臭!”
“誰把屎拉褲襠了吧?”幾個考生也不住大叫起來:“斯文掃地,斯文掃地!”
“都安靜,安靜!”衙役從袖子里掏出頭巾來,綁在了口鼻處:“官學西北方向是個年久失修的官廁,風是從那兒吹出來的,不影響考試,快答題吧!”
有不依不饒吼叫的考生,也有默默塞住口鼻繼續答題的,還有若干個人仿佛知道會有這事情,竟然從口袋里掏出棉花來,塞住了口鼻。
陳惇想起徐渭托黑炭有才給自己帶來的東西,往考具里一摸,果然摸出兩團棉花來,也如獲大赦般地塞住了鼻孔。
他算是知道了,徐渭當初縣考的時候,也是聞到了這臭味,這里面默默掏出棉花的考生,都是經歷過一次或者多次縣試的,都知道二月份西北風會刮過來官廁臭味。
想起自己吃了一個星期的青菜豆腐掛面,肚子里空蕩蕩地都可以養魚了,考前就被嚴禁大魚大肉,海鮮河鮮,嚴禁飲酒,只能看著黑炭把五花肉吃了,徐渭把酒喝光。如今又坐在這里受到“毒氣”煎熬,他不禁要產生些疑問……老子干嘛要受這個罪?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