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明朝當官那些年 第七十九章 截搭題

作者/驚年渡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如果說第一題是普通題,那么第二題就是拉分題了。陳惇敢保證,第二題會拉下去一大批人,如果自己不留心的話,也會加入到這個行列里去。

    曹正出的是一道截搭題,而且不是簡單的截搭,“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這四句話,是四書每一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取自《大學》,“天命之謂性”取自《中庸》,“學而時習之”取自《論語》,“孟子見梁惠王”取自《孟子》。

    這種混搭無怪大部分考生一看題就想回家,但也有例外的,比如陳惇看到一個考子甚至沒有做第一題,而是微笑著開始做第二題,顯然已經成功破題。但更多的人是苦思冥想,汗流浹背,甚至面露痛苦,茫然不已。

    這種截搭題雖說困難,但是的確是很有奧義,它要求考生要熟知經義,知道搭在一起的一句或者幾句話分別出自哪里,同時還要找出這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句話之間的邏輯,提取中心思想然后自圓其說。

    所以世人說,大題不如小題難,小題都是截搭題,考察考生不受束縛的思維能力,這在陳惇眼里,不是難事;在徐渭的眼里,更是輕而易舉。但是在當今絕大多數讀書人那里,他們思維僵化,根本不懂得隨機應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竭盡一生精力鉆研八股文的寫法,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不僅造成八股文內容空洞,專講形式,成了文字游戲,同樣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整日里誦高頭講章、背程文窗稿,早已經成了古板迂腐,百無一用的泥人。

    陳惇還沒有收到這樣的荼毒,他思維靈活,既有聯想力,又有靈敏的邏輯思維,這在曹正考驗他的時候,顯得很突出。所以曹正才說了幾次,一定保舉為案首的話——當年曹正也是卡在小題上,痛苦了十幾年才一舉高中,本以為這家伙對截搭題是深惡痛絕,沒想到當了主考官之后,卻偏愛這種題型。

    這也是陳惇敢嘗試縣試的原因。

    他把這一次考試,稱之為“嘗試”,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水平還有所欠缺,雖然他發現了自己過目不忘的神奇技能,也利用這個技能迅速背熟了許多程文講章,但是他還是覺得自己不能達到其他考生應有的水準——但是當他知道了截搭題的存在,他就又覺得自己理應試一試了。若是說死板的八股文,他還做得不好;但是這種天馬行空的截搭題,卻可以給他發揮的空間。

    制藝即八股文也,八股文要求用對偶句行文,每篇經義文章,都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部分組成。在國朝初年的時候,內容有嚴格的限制,作文只能引用《四書五經》的語句,不許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須使用古人語氣,代圣賢立言,即按程、朱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演繹成文。

    但是后來風氣開放,考生可以使用譬如《左傳》、《國語》等書中的語言,引用《史記》、《漢書》等史書中的語句,甚至引用諸子百家的語言。

    陳惇深吸了一口氣,搓了搓手。他絲毫沒有發現自己的雙手已經凍紅了,有些考生已經被凍得不由自主地跺地了。

    八股文,破題最重要,你怎么破,就得怎么寫,可是這道題該怎么破呢?

    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陳惇不由自主開始默念之后的段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開宗明義便是說這修身齊家的話,從“格物致知”開始,達到最后的“治國平天下”,是一步步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第二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是在說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這句話是在說明人人都有的本性和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便是圣人了。

    第三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過的內容要實踐它。并不是學過的東西,要時常溫習!雖然朱熹在注釋中提到“習”字含有的“反復不斷”的含義,但習字并不是“重復學”的意思,要大家學習了之后再學習?而且是反復溫習同一種東西?不,“學”是“學”,“習”是“習”,從“學”到“習”的過程,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

    第四句,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頭啊,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這句話的核心就是儒家的核心,仁義。

    所以這四句話,怎么才能貫通,且提煉出一條完整的邏輯呢?

    陳惇思考起來,他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讀書人的最高追求是什么?

    毫無疑問,治國平天下!這是第一句引發出來的話。

    第二個問題,陳惇問自己,怎么才能治國平天下?

    簡單,因為《大學》說了,要先格物致知,然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為什么格物致知之后,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呢?

    陳惇在這里,不能引用任何除了程朱理學之外的對“格物致知”的理解。要知道,自古對于“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眾說紛紜。很多學派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但在科舉考試中,陳惇只能用朱熹對這四個字的標準注釋: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

    窮究事物的道理,事物有什么道理呢?

    陳惇略有些茫然地抬起頭來,他環視整個考場。就在這一刻,他仿佛有所悟。

    整個考場,有埋頭苦答的考生,有分發卷子的書吏,有監視考場的衙役,有出題的考官,還會有改卷子的人,這些人共同組成了一個名字,科舉考試。

    這種考試已經形成了,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它已經有了自己的運行方式,它為什么能形成這樣的運行方式?

    所以格物致知,就是認識這種事物,以及它背后的這種運行方式。

    那不就是認識社會嗎?

    社會是什么呢?

    社會是人啊。是人組成了社會啊。

    所以大學之道,是讓你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了解組成這個社會的人。

    可是人是什么?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動物,不是草木。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性,是自然賦予的,只能壓抑、只能抗拒,卻抹殺不掉的東西。

    那你要了解人,是不是要知道人的這種天性是怎么回事呢?既然有本性,那就一定有后天社會加在人身上的東西,這就是你要格物致知要知道的東西,

    第一句和第二句串在了一起,陳惇用筆點了一下,“性”,是指自然天性,“道”,是指由天性而發,自然而然形成了規矩原則,“教”是指主動及被動性地適應這種規矩原則,而這種規矩原則就是構成社會的基礎,你要想治國平天下,就應該先了解這三種東西。

    于是第三句也順理成章地接上了,你既然了解和學習過了這些知識,就應該去實踐它。你既然知道了社會的運行規律,就可以憑此改良甚至改變這個社會,為人類做出更有益的貢獻。

    那么第四句有關仁義的話,就是更上一層樓了。所謂社會和人的運行規律,是大家都有自我求生的**故而為了自己更好生存而與他人建立起相互聯系、相互的規定秩序,但是這種規則秩序絕不是能照顧到所有人的,因為人是利己的,所以真實的社會是戰爭、剝削、種族、優勝劣汰占據的,在這個時候,儒家才提出了一種平衡社會關系的辦法,仁義。

    陳惇長吁了一口氣,他知道該怎么破題了。

    “自古帝王之治、圣賢之道,不外中和。中和者,舉天下萬世所宜視為標準者也。故圣人執中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破題一句話寫完,看著浸潤的墨跡,陳惇開始承接破題,闡明題意。所謂的“中和”,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人人都有的本性和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這是圣人;當我們達不到圣人的水平的時候,那就遵循仁義吧。

    曹正一直在觀察著考生,尤其注目陳惇。他看到很多的考生從茫然到被迫下筆,或者干脆交了白卷,三個時辰過去,留在考棚內的考生不過十七八個了,這當中就有陳惇。

    陳惇寫完最后一筆,只感覺心懷舒暢,然而卻被一道強烈地不能忽視的目光刺中,抬頭一看果然是曹老爺。被這目光盯著,陳惇都可以想到他在想什么——怕是懷疑陳惇是個內里草包的家伙,考場上現了原型了。

    陳惇不敢遲疑,頓時上前交卷。

    接過他的卷子,曹正哼一聲道:“寫得這么慢,往日的機靈勁兒到哪兒去了?”

    曹正給他輔導的時候,自然出過截搭題,彼時陳惇的反應又快又準,讓曹正喜不自勝,這一次曹正自以為出的截搭題不如以往的難,卻沒想到陳惇用了將近兩個時辰才堪堪寫完。

    “回去吧,”曹正一揮手道:“要是寫得不好,初試復試也不要來了!”

    正場沒發揮好,還有初試復試的機會,沒想到曹老爺卻連這個機會也不給了,這樣也搞得陳惇有點壓力了,做了個鬼臉出來:“老爺明鑒,我反正是拼了命了!”

    曹正把他轟了出去,快步走出考棚的陳惇頓時感覺頭腦為之一清,他遠遠就聽見尚薇的叫聲:“大哥出來啦!”

    成遠有才迎上來:“怎么樣,考得好嗎?”

    “一般一般,全縣第三。”陳惇呵呵一笑,看著陳溫擔憂的目光,頓時上去抱了一下他:“順利著呢,我這叫胸有成竹!”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灯塔市| 湖州市| 绥化市| 松溪县| 曲靖市| 黄骅市| 德兴市| 大新县| 通州市| 随州市| 天峻县| 漳州市| 屯昌县| 大竹县| 潮安县| 石门县| 平武县| 龙泉市| 十堰市| 建水县| 阆中市| 通河县| 都安| 海宁市| 孝感市| 北京市| 伊宁县| 宁国市| 镇江市| 彭水| 武胜县| 平湖市| 郎溪县| 寿光市| 阜阳市| 石台县| 皋兰县| 家居| 东海县| 云安县|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