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看看你那銃,”何心隱道:“你說是神機營的新式武器?”
陳惇從胸膛里掏出火槍來,撇嘴一笑:“什么神機營的新式武器,我騙那老賊的。這是我一個友人贈送給我的,而他也是從佛郎機商人那里購得,嗯……相信他說的,一把價值六百兩銀子。”
何心隱接過火槍細細一看,點頭道:“這和倭寇的鐵炮很像,但長度已經能減到這么小了。”
陳惇道:“倭寇的鐵炮?”
“這種火槍我見過,是佛郎機人傳入的,但最先傳入了倭國,”何心隱見識廣大,道:“倭國一個名叫時堯的人見后,視之為稀世之珍,將其稱為鐵炮。之后又用重金將其購買,并派小臣條川小四郎向佛郎機人學習這種槍的使用及其火藥制作法,仿制了十幾支。”
“其實那時候,大明的軍隊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兩艘佛郎機艦船中得到了這種西洋火槍。”何心隱道:“只不過后來因為不會使用,而發生了炸膛,這兩柄槍就報廢了。直到四年前雙嶼海戰中,繳獲了倭寇仿制的火槍,朝廷命仿制,一個月前我在京師,方才聽聞兵仗局仿制成功,但都是半人這么高,卻第一次見到槍管這么細小的,六百兩銀子,不虧。如果仿制你這種火槍,造價會更高,不過島夷之長技,應當虛心學習啊。”
陳惇想起朱九爺贈槍說的:“這西洋精巧之物,不容易得來,此種精鐵要用十斤粗鐵才能煉出一斤,而大明仍無法仿制這樣的銃管,這東西好用就在于射擊時不會炸裂……只要別浸水。送給你是為了防身用的,你小子別拿著雞毛當令箭。”
“原來這火槍,不能浸水,”陸東君此時才恍然:“所以你拿出槍來是為了恐嚇那群盜匪,其實這槍根本不能用。你怎么……這么大的膽子,我真的以為這槍,是咱們最后的保命之物。”
陸東君一想起最后的對決,愈發后怕不已。然而陳惇的思緒卻漸飛漸遠,由這把槍,想到了這個時代。
因為他聽到了“師夷長技”這四個字,殘存的記憶讓他想起來,這個主張似乎并不是清朝的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來的,在這個時代,就有人提出并踐行了。
汪太保公,汪鋐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倡導“師夷制夷”的軍事家,創造了師夷之長技以馭夷狄的成功戰例。
在中國抗擊外國殖民者的近代史上,有過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當中,絕大多數是以失敗而告終然而這位大明的兵部尚書,卻帶領人民抗葡衛國,取得了中國歷史上最早抗擊殖民侵略的勝利。
在正德、嘉靖兩朝中,大明和佛郎機進行過幾次大大小小的有關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正德十二年,佛郎機駐滿刺加總督臥亞派安達拉率軍艦四艘前往中國,隨行還有特使皮利司,到達屯門后,留下兩艘軍艦,其余繼續向廣州進發。
這些佛郎機人秉性貪暴,劫奪財貨,掠買子女,在屯門建筑堡壘,以示有據此島之意,于是朝廷下命廣東按察使汪鋐率軍驅逐屯門之佛郎機。汪鋐得令后在南頭設立海防前線指揮部,具體部署與佛郎機進行決戰。
當時佛郎機勢力強悍,仗其船堅炮利及岸上堅固的軍事堡壘,據險抵抗,所以第一回合的交鋒中,汪鋐是失利了。
第一戰失利之后,汪鋐就意識到了對方先進的武器裝備是制勝的關鍵,他秘密派人以賣米酒為由接近佛郎機人,恰好見有兩位中國人楊三、戴明在船上,便偷偷與之通話,勸諭其回頭為國效力,這兩人也思落葉歸根,于是一拍即合。
汪鋐聽了楊三、戴明對佛郎機船和銃的具體描述,令其如式制造,后經試驗,果屬利器。是年八月,汪鋐再次親臨南頭,這時仿制的佛郎機銃和小蜈蚣船源源不絕地運到軍中,明軍的戰斗力大大加強。
嘉靖元年,佛郎機首領別都盧率其所屬千人準備劫掠新會縣茜草灣,汪鋐得報,令明軍艦隊迅速出擊,把敵軍打得落花流水,敵軍大部分被殲,岸上營壘盡被摧毀,殘存余寇逃往外海,明軍大勝,至此佛郎機可以說是聞“汪鋐”二字而喪膽。
入京后,汪鋐三次上疏嘉靖帝,推薦朝廷推廣佛郎機銃及蜈蚣船。為了證實佛郎機銃兇猛,汪鋐令何儒、楊三等帶原獲佛郎機銃進京實驗。嘉靖九年八月初四,嘉靖帝御覽汪鋐的奏稿后很高興,命戶兵工部議處。但當時的兵部尚書李承勛等認為決定戰爭勝利的關鍵是人不是物,拖著不辦。嘉靖帝一氣之下免了李承勛,命汪鋐取而代之。
所以汪鋐在任職兵部尚書的時候,大明的水師就裝備了仿造佛郎機的蜈蚣船,朱紈和倭寇作戰,也使用了這種船只戰艦。如今大明又一次仿制佛郎機先進的火繩槍,這讓陳惇之前一個認知,被大大地顛覆了。
他一直以為,從歷史來看,中國最好的年代在前頭,宋不如唐,唐不如漢,漢不如周,周又禮崩樂壞了。所以人心中最向往的還是上古先民時期,民風淳淳,樂天安道。中國人喜歡從書里去找過去的痕跡,一切事物都有過去的例子可循,習慣了回頭看,卻忘了腳下的路已然和過去不同了。也正是因為習慣了回頭,使我們忘了還有抬頭往前看的力量。
當別人都在向前看,只有我們依然頻頻回首,那就是要落后的。
可他現在忽然發現,他以為的一個時代,其實并沒有因循守舊過。這個時候的中國人是熱愛創造、熱愛學習的。英宗時期,有人發明了兩頭火銃代宗時期,出現了子母銃、劍槍、銃棍這樣把冷熱兵器合二為一的先進武器。
而他所在的嘉靖這一朝,打敗了葡萄牙艦隊后,大明就仿造出了世界最先進的佛郎機槍炮。哪怕是明朝的末期,徐光啟、李之藻和焦勖等,還聘請了西方技術人員和工匠來華工作,培養中國鑄炮工匠,并成功仿制出紅夷炮等威力強大的火器。
那為什么,為什么到了后面就全然不一樣了呢?明明這時候的軍隊重視先進技術,千方百計地在與世界接軌。
接軌,沒錯,盡管此時海商泛濫,倭寇橫行,盡管太祖皇帝的祖訓明晃晃地擺在那里,禁止百姓下海但是大航海,就是這個世界的大勢,從遙遠的地中海,西歐文明的發源地,到中國的東海南海,整個亞洲文明的中心,都渴盼著接觸,都要注定被無可阻擋的海風席卷。
大航海的時代到來了。
其實中國人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是真的從航海時間來說,鄭和首次航海是在1405年,哥倫布是1492年,歐洲差了87年。
按這個道理,中國應該是第一個海上霸主,那個所謂日不落帝國的稱謂,本該屬于這個朝代。只不過令人嘆惋的是,它沒有主導這一場東風,而是被這場東風掃蕩干凈了。
“你自己撐船,往那里再行十里水路,就到岸邊了,”何心隱道:“跟你告辭了,以后有緣,咱們再見。”
“你不一起走嗎?”陳惇問道。
“那岸上的官兒里頭,有顏山農的徒弟,若見了我,定不饒我,可難纏得很。”何心隱哈哈笑道。
“顏山農是誰?”陳惇道。
“是我以前的老師,”何心隱不以為意:“我跟他幾年,發現這老兒是個貪圖財貨之人,學不到真道理,便打了他一拳,跟他分道揚鑣了。”
“好啦,我走了,”何心隱身形如鶴,飛躍而起,倏然消失在蘆葦叢之中:“日后再見!”
見人遠去,陸東君才小聲道:“顏山農可是王艮先生的嫡傳弟子,泰州學派的領頭人……雖然顏先生確實有些不羈,但作為他的弟子,怎能對師傅揮以老拳,斷絕師生關系呢?”
陸東君就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眼光準繩,這個時代不論是官場還是民間,師生關系都是最牢不可破的關系,甚至比父子還要親。
“你剛才沒有聽他說自己的主張嗎,”陳惇折了根蘆葦晃蕩了一下湖面:“何大俠他并不認同這個社會的五倫,君臣、夫婦、父子、兄弟、朋友,這五種關系,他獨重朋友。他的理想社會,是以朋友為基礎,聚合天下豪杰的力量,由下而上重建一個新的道統倫理關系。”
說著陳惇搖頭道:“這比烏托邦還要妄想,的確具有相當濃厚的個人主義。”
“我原先仿佛聽說過,顏山農講學的時候忽然就地打滾,有這樣的事兒嗎?”陳惇忽然問道。
“有的,”陸東君道:“當年顏先生于講學會中,忽然就地打滾,說:試看我良知!士林至今傳為笑柄。”
“他如果不是耍賴,那就是真的頓悟了良知。但這良知之學,傳到王門弟子中,已經有了不同門派,誰能說自己的道,就是陽明真正的道?”陳惇盤點其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心道:“王學七派,唯獨泰州學派人物離經叛道,被視作異端,不論是朱恕、顏鈞、王襞,還是何心隱、李贄、焦竑,都特立獨行,一生反對名教,方才那何心隱說我是他的同道中人,難道我以后也要如此放浪不羈?那必是不可能的。”
陳惇想象了一下自己滿地打滾的樣子,一陣惡寒:“同路一程,未必同道!”
他不知道怎么,忽然想起風塵三俠的故事來,一時想著這東君與紅拂女孰美,一時又臆想自己也有李靖那樣的千秋功業,想到最后反而把自己逗笑了,哈哈笑了一通。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