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報紙,不遲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的官報,是由各地派駐長安負責呈進奏章和通報消息的進奏院和進奏官們分別向各個地方抄發的,當時通稱為進奏院狀報、進奏院狀、邸吏狀或報狀。這種報紙,“數十幅書”,其中的記事,凡“數十百條”。內容以報道朝廷政事為主,如“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十刻罷”等等。
宋代的官報發布制度日益完備,邸報的名稱開始出現。蘇東坡的“坐觀邸報談迂叟,閑說滁山憶醉翁”,就以“邸報”一詞入詩。邸報又稱邸抄、朝報,由諸路州郡派駐首都的進奏官負責傳發。他們按照各個時期不同的規定,每日、每10日或1月發報1次。邸報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報、各級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監司等機構的工作報告和邊防駐軍的戰報等。
當然邸報這個東西就是后世所謂“內參”,渠道控制地比較嚴格。從宋朝開始,邸報的正本只發至各級政府部門的長官,長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紳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內容不全的抄件。
與邸報這樣的官方報紙不同的是,宋代出現了小報,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報紙。主要在首都汴梁和臨安發行,刊期不定。小報這個詞還有個別稱,叫“新聞”。小報發表的內容就是政府沒有公開的什么“朝廷機密”啦,據聞從宮中傳出來的“只言片語”啦,人事任免背后的種種故事啦,總之大部分都是辦報之人的臆測,卻能引起許多反響。南宋時,小報上還常載有北方軍民抗擊金兵的消息和主戰派官員反對議和的奏疏。
所以小報的出版觸犯了新聞泄漏的禁令,因而被統治者加上“撰造浮言”、“亂有傳播”等罪名,受到嚴厲查禁。宋以后,直到今天,各代也出過類似小報的出版物,時人稱為小本、小鈔或報條,同樣受到查禁。
陳惇認為,不是百姓沒有這個需求,而是非官方報紙一向遭到查禁,而官方邸報又是一種政治待遇,官員是不愿與庶民分享的。畢竟圣人都說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沒必要讓他們直到為什么,所以一直沒有誕生出一家面向普通民眾的報紙。
所以陳惇打算試驗辦報,先辦一份學宮之內能刊印發行的報紙,然后以學宮的名義再向外面推廣。
作為一個后來人,他太清楚報紙的作用了,那就是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開啟民智。不僅啟迪知識分子,而且使普通百姓也有了獲知新聞的權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也不再是一個口號。
又可利益民生,又可掌握話語權,宣傳自己的思想,陳惇在經過細致考慮后,出資購買了東大街的一間中型印刷廠。巧的是,這間廠子就挨著剪紙鋪子,陳惇干脆讓工匠將兩間房間打通,購買了先進的印刷機器,和前任店主留下的印刷工人一起,琢磨辦報的方式方法。
報紙按陳惇的要求,要參照后世的模樣,那就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因為此時可以借鑒的邸報,完全是一個材料又一個材料的堆砌,沒有分欄,也沒有標題,更沒有消息、通訊、評論等不同新聞體裁的區分。沒有四開或對開的版面,邸報完全是手抄版,而且是抄在單張的紙上,或者裝訂成小冊子,簡陋地讓陳惇搖頭嘆息。
“我們印刷出來的是四開的版面,”陳惇比劃道:“這樣一面就是一版,每版有不同設計,大寫標題區分……官方的公告性材料放在頭版頭條,底下邀請權威進行社評,第二頁開始就自己采寫新聞……”
沒想到排版、設計這些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了,陳惇居然被技術問題困住了。
“什么,你們還在用雕版印刷術?”陳惇完全不可置信道:“不是宋朝就有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了嗎?難道我學了這么多年的歷史都是假的不成?”
“活字印刷?”這些工人比他還摸不著頭腦:“誰用那方法啊,又費時又費力,最費錢!”
在陳惇的思維中,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綜上所述,活字印刷的優勢在于,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
但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如今大小書籍,幾乎還是用雕版印刷術刻印,不論是書坊還是印刷廠,大家都認為雕版印刷術比活字印刷術好用。
他一問之下才知道,活字排印會造成排字行距不整齊,乃至歪斜,甚至出現單字橫置、倒置,字體大小不一樣,并且筆畫粗細不均的情況。由于活字版是一個個的單字排撿而成的,這種活字版不但邊欄界行往往高出版面中的文字,而且文字與文字之間也有高低不平的現象,致使凸出來的地方著墨就重,凹下去的地方著墨就清淡。
“各種材料的活字都試過,都不行嗎?”陳惇一聽倒吸一口氣。
“銅、錫、鉛活字不易著水墨,木活字易變形,泥活字粗糙易碎,”工人紛紛道:“沒有一個好用的。”
當然印刷效果還是其次,主要是技術和成本問題。
技術上,這是因為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方塊體系數量龐大,一副活字要滿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幾萬個活字,有的甚至要刻制十幾萬個活字。這樣大的數量,制作工程是相當繁復的,何況漢字的字型,橫撇豎捺,勾點提頓,又大大增加了難度。所以歐洲報業發達不是沒有原因的,以歐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體系來說,僅需要制作數十種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成本上,按印刷工人的說法,銅活字使用的時間最長,但一套完整的萬字銅活字造價竟高達數萬兩白銀,以陳惇現有的實力,他購買房產、店鋪可以,弄出一套活字來,實在是力有不逮。
“這樣吧,先用雕版,”陳惇道:“以后報業成熟壯大,我就不信我沒錢弄一套活字。”
他知道活字印刷術是歷史的進步,是技術的革新,尤其是在印刷報紙上,因為此時大多數書印刷的數量不多,需求量大的四書五經等經史子集千年不變,使用雕版印刷相對方便快捷,一次刻成,保留整版,便可以反復印刷。而活字印刷術用黏土作為原料,且一字可反復排版使用而雕版印刷一字只能一處使用,不能反復排版,必然是跟不上報紙的更新速度的。
陳惇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硬件上做到最好,誰知工人對視了一眼,道:“老板,擁有全套銅活字的人,咱們蘇州就有一個,而且家中子弟也在府學讀書,說不定你還認識哩。”
“誰?”陳惇大喜過望。
“不知道名字,不過是太倉王氏子弟,王家有咱們蘇州最大的印刷廠,不過也用的是雕版印刷,”這些工人道:“那套銅活字剛鑄出來的時候,好轟動哩,不過沒印幾次,好像王家幾個老太爺都不喜歡,不過也是,幾本書印出來,字體都不好看。”
印刷品其實也是一種藝術品,像太倉王氏這樣的文人世家,對印刷品的評價,往往也是從藝術的標準出發。從審美角度上來看,活字版很難超過雕版,怪不得不為所愛。
陳惇點點頭,心中有了盤算。
晚上陳惇回到宿舍,點上燈燭,手隨心動,一行俊秀的楷書躍然紙上,只見上面寫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后面綴了兩個大大的字“可乎”?
“凡今必欲做官,必欲科考,必欲讀書,乃教子曰:書中自有黃金屋,富貴必從讀書得,”陳惇一字一句寫道:“是誠然也。然讀書則必做官,必富貴乎?”
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就是為了富貴嗎?當然大家都這么想,但陳惇提出,讀書是為了“開眼界、知天下、勉自身、修正心”,最后用所學去“濟世安民、報效國家”。
“人不知讀書何,而死記也,硬背也,或追章逐句,或不求甚解,”陳惇道:“做八股以應試,習題文以通考。目之所見,則四書五經,心之所想,必大小題文,誠可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矣!”
陳惇點題之后,立刻續以自己的批評:“以吾之見,則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陳惇罵得痛快,為什么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為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心迂腐,腦遲鈍,都是讀書讀錯了,讀了死書。
讀書不是能了讀書而讀書,陳惇提出,讀書是為了關心天下、造福天下而讀書,開卷有益,這書書本回饋給人的東西,而人要回饋給社會,就是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讀書人。
“……所以主智、求真、學以致用也,”陳惇道:“書能使人開智,有智則當求真,求真則學以致用也。”
孟子所謂“知人論世”就是對真理的認知與理解。很多人讀書是開了智,但不求真,枉費了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諄諄教誨。而僅僅“求真”還不夠,陳惇提出要學會“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在文章末尾,陳惇提出了最振聾發聵的聲音:“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家事要知,要知道柴米油鹽,知蒼生保暖。
國事要知,要知道天下興亡,知生民苦痛。
天下事更要知,要睜眼看這個世界,看大勢,看民心,看歷史潮流,看家國未來!
陳惇一放下筆,就見王篆林潤幾個一窩蜂湊過來,個個用狂熱的眼神盯著他:“夢龍,此文一出,必成大家!”
“如立高崗,遠見非凡。”林潤評價道。
“振聾發聵,中心震動。”鄒應龍捂住胸口。
“文章華國,立刺時弊。”王篆點頭道。
“……”陸近潛張開了口,卻又閉上了,緩緩伸出大拇指羞澀道:“給你點個贊。”
陳惇的口頭禪被他學去也不以為意,哈哈大笑,把他的頭發薅成了一堆蓬松的羊毛。
“這樣的文章,天下學子都應該看一看。”王篆道:“明日你貼在學宮墻上,大家都能看到了!”
“我打算付梓刊印出來。”陳惇道:“到時候你們就知道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