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惇知道唐順之這番話絕不會是無的放矢,他肯定是察覺到了一些風聲,而風聲明顯是指向考場內的官員,也就是所謂內簾官是也。
陳惇提著自己的考籃進入了考棚,數千名考生被分隔在一個個的考棚里。考棚又叫“號房”,是一間一間的,作為專供考生在貢院內答卷和吃飯、住宿的考場兼宿舍。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不許出來,直到考試結束。
陳惇早就聽說了號房內的艱苦環境,今日一見果然沒有最苦,只有更苦,只見這“高”字十二號房十分狹窄,這是后來擴建的號房,完全不如最先修建的號房寬敞,因為當初擴建的時候,貪官污吏為了中飽私囊,偷工減料,私自縮小尺寸,使得這號房小的像監獄似的,連轉身都不容易。
再一看里頭的陳設,只有上下兩塊木板,上面的木板當作寫答卷的桌子,下面的當椅子,晚上睡覺將兩塊板一拼當床。這樣也就罷了,頭頂還漏風漏雨,晚上可以數著星星入眠。
考棚里只考生準備了一盆炭火、一枝蠟燭。炭火即可以用來取暖,也可以用來做飯。考生考試期間與外界隔絕,吃飯問題得自己解決。萬幸陳惇考前準備萬全,不僅帶了饅頭點心,還帶了江米,他一進去就將爐子點上,熬上米和一截人參,調了火候方才慢慢擦了桌子坐下。
他打開密封的考題卷,毫無意外,上面是三道四書題和五經題二十道。當然不是全做,鄉試題目四書題三道相當于必答題,五經題卻只需答其中一經,也就是四道題,總共寫七篇文章足矣。
陳惇治的是尚書,所以他答五經中的尚書題即可,當然他想答其他四經也不行,因為在考試前兩天,所有考生便去官府里報上了自己要答的經書,和姓名、年紀之類的信息一同印在答題卷上。
雖然考試有三場,但第一場是最重要的,第一場試四書五經題義,每道三百字以上。要是答不完,允許各減一道。而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
為什么說第一場最重要,因為在實際閱卷過程中八名考官要面對數千乃至上萬份的考卷,而考試內容又是如此復雜,涉及文體雜七雜八,而且閱卷時間短。任務重,考官們很少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
所以從洪武到如今,漸漸就側重于頭場七篇八股文,對于后面的兩場,只需文字通順,沒有錯別字即算通過。
至于為什么格式會變成八股文,說到這個八股文,后世歸咎于其鉗制思想,但其實最開始只是為了讓受到暴擊的考官們能輕松黜落卷子,因為這是一種格式極為嚴格的文體,八股的每一股都有特定的格式,對了錯了,一目了然,如果考生沒有做到其中一項,或者格式不對,就方便了考官將這份卷子直接黜落,不必再看于是就減輕了工作量,這種方式可以剔除一大半的考卷。
所以,即使八股文被人詬病,但考生為了通過考試,只能循規蹈矩,嚴格遵照八股的格式來,在起、承、轉、合上都按照規定,在字數段落上遵照限定,這唯一的好處就是方便了考官檢校每份試卷,從格式轉向內容,因為大家的格式都一樣,那么內容的好壞,就比較突出了,這就能使考官注意到文章的“理、法、辭、氣”上來,算是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考生的權益。
所以讀書是一回事,學做八股文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有條件的話,自然是要請一個精通八股文的老師教你如何寫好八股文,因為這些人傳授的是寫作中自己很難發現,卻很容易被考官發現的問題,比如應需回避圣賢、至尊諱,避開一些禁字,別看這些東西很不起眼,但有時候考官就不看你的文章,而挑你的錯字,總不能因為一個字而大意失荊州。
陳惇手上的試題,四書的三道題分別是:煥乎其有文章天下有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而四道尚書的題目是: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萬邦咸休和柔遠能邇。
陳惇答完題,又仔細檢查了幾遍,看看天色還早,也不急著謄抄,將煨好的參粥取出來慢慢喝了,發了一會兒呆,靠著石墻百無聊賴,目光便落在墻上那些龍飛鳳舞的字跡上面。
許多考生都會在墻上留下自己的筆墨,有些是打油詩,有些是歌賦,有些是誓言,發誓一定要取中之類的,還有一些抱怨,說下次再也不來了……陳惇想了想,也拿起了筆,他倒沒有什么牢騷要發,他是權當作個紀念,等到將來飛黃騰達了,這里可不就是個供后人瞻仰的地方嘛。
他甚至已經想好了四句話,絕對逼格滿分: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但他想了想還是沒有寫,忽然興致起來,便在墻上涂鴉起來,只見一筆下去,一條弧線,又一條曲線,一個大腦袋就出現在了墻上,配上三角眼,倒梯形鼻……陳惇不由笑出聲來。
人人都是把自己往美了畫,只有他陳惇能把自己的形象全毀了,還把自己畫成了一個啼笑皆非的大胖子。
這可真是有趣,陳惇又在腦袋上添了幾根頭發,正在怡然自樂,就見一個人影出現在他的考房之前,原來是一個同考官。
陳惇收回了筆,又端坐在了桌前,只等這考官離開了,他再將那畫補完。沒想到這同考官卻晃晃悠悠并沒有離去,反而抓起他的稿紙,瞇著眼睛看了起來。
這考官看了一遍,也沒有什么暗示,轉頭就走了,留下陳惇舒口氣,繼續畫起來。
等到交上卷子出來,陳惇只感到整個人幾乎都虛脫了,回想自己在牢房一樣的考場中所呆的十天,簡直不堪回首,他此時唯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以后再也不想來了。
回到自己所住的客棧,陳惇要了一碗熱湯面草草吃了,便一頭栽到在床上,連澡都不洗,臉也不擦,這一覺就睡了整整一天。
然而此時的貢院里,監臨官、謄錄官、對讀官、同考官分別就位,收卷所中開始清點卷子并進行初步的篩選。但凡破損、污漬的試卷都會直接被剔除,用藍筆標注。其余合格試卷則在彌封所將考生姓名嚴密糊住。
隨后卷在在謄錄所開始謄抄,謄錄所用朱筆,如果考生的卷子出現錯別字,謄錄管必須在頁面上標注出來。
八名正謄錄官手下各有十二名書吏,正在緊張地謄寫中。然而其中一名謄錄官神色似乎不大好,手上捏了兩份卷子,遲遲不肯動筆。
手下兩個書吏深知其意,他們從自己謄寫的卷子里抽出兩份來,悄悄送到了謄錄官手上,然后用兩只手比劃了一下,做出了一個“蜜蜂采蜜”的姿勢。
沒想到外房忽然走進來一人,道:“你們這一房謄錄怎么這么慢,快點,對讀官等著呢。”
等這人離開了,這位謄錄官才憤怒地將手中的卷子扔在桌上:“……好個唐順之,設一個對讀官,還讓我們怎么截割!”
書吏們大眼瞪小眼:“大人,這可怎么辦啊,咱們可都是收了人家的……”
唐順之道高一丈,為防止他們在謄錄的時候做手腳,特設對讀官,由負責對讀的書吏,檢查謄錄的朱卷與考生親筆的墨卷是否一致,標注是否正確。這樣還讓人怎么作弊,這位謄錄官和手下的書吏面面相覷,心中都想著自己收的銀子算是白收了。
十五位對讀官檢查兩份卷子是否無誤,不到天黑,就查出了兩份卷子互相截割,張三的好段落截割到了李四的卷子里,導致張三的文章開頭通順,到了后面居然驢唇不對馬嘴,被對讀官揪了出來,送到了唐順之那里。
“大人,這、這是……”書吏膽戰心驚道。
“這不是上頭吩咐的,”這位謄錄官陰著臉道:“這應該是……考生私自賄賂了某個書吏。”
唐順之當場發落了這名書吏,連帶著這一房的謄錄官也被關了禁閉,只等閱卷結束后重重嚴懲。經過一天一夜的奮戰,三千多份卷子終于謄錄完畢,仔細核對之后,隨即送至掌卷所,編上號碼,然后封存墨卷,將朱卷分為八捆,對應八位同考官,蓋上印記之后,送到了公堂。
公堂之上,唐順之把朱卷分成小堆,用抽簽的辦法隨機分派給同考官。同考官閱卷后,選出好卷子推薦給主考官,由一正一副兩位主考官來決定是否錄用。
主副考官坐在堂上,八位同考官分坐左右。負責監視閱卷的官員就坐在他們邊上,瞪大眼睛監視閱卷過程。
大堂之上靜悄悄地,只能聽到紙筆翻動的刷刷聲,考官們已經投入進了改卷大業中,好文章的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即所謂清真雅正,而從四個方面進行稱量,分別是“理法辭氣”,根據這些評判標準,同考官們要給每份卷子寫出自己的評語,大體程序就是:一眼看八股文段落、格式、錯別字,有問題的直接剔除,沒問題的接著往下看如果闡述不正確、提出不合主流的觀點、詞不達意、顛三倒四,直接剔除如果這些沒問題,就看文章內容,是否連貫、通順、是否有承接、照應、呼應,是否言之有物,是否闡明中心,將其中的假大空剔除再然后看文章的用詞是否典雅、是否清醇過了這些關卡幾乎可以算是通過了考官的篩選,只要最后別被挑出什么“禁用字”來,就可以被考官評一個不錯的評語,然后進行薦卷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