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轉悠了大半天,各式工種都看個新鮮,但楊叢義也僅止于看,不問不說不指導。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從小到大他并不擅長手工制作,對此也不是很感興趣,作為西作坊目前最大的官,在這種任務極重的關鍵時期,鼓勵鼓勵兵匠們的士氣,提高他們的熱情,對完成任務十分重要。
等他回到署衙,腦海中依然是兵匠們做工的情形,每個人都忙個不停,但由于他們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會兒干著這,一會兒干個那,光是準備工具,或是找工具,就浪費很多時間,于是一個疑問浮現在腦海中。
為何不進一步分工?每作分工再細一點,每人專做一個小項,應當能節省不少時間。
細想之后,楊叢義覺得可行,于是立即召集各作管事,前來議事。
幾刻鐘之后,各作管事聚齊。
楊叢義先是簡單分析了西作坊目前繁重的制造差事,而后直言他在四處巡視時發現的制造效率不高的問題,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議,建議各作將自己的制造內容進一步分工,越細越好,讓屬下兵匠們每人都只負責一個最細小的分工,一項做完就交給下一個人,每個人只做自己最熟悉的,最終達到流水線的效果,就能大幅提高制造速度。
一眾管事聽的不是很明白,楊叢義拿起桌上的茶壺道:“就拿給客人倒茶舉例,從倒茶到把茶送到客人面前,一共需要幾步?我們來看看,一沏茶,二掀開茶杯,三提壺倒茶,四放下茶壺,五端起茶杯送茶,一共五步就能完成。只給三兩人倒茶,一個人一杯杯倒,一杯杯送,也能很快完成。但如果是辦喜事,有幾百數千賓客需要倒茶,這時候該怎么辦?這時候就需要很多人,而倒茶的人一多,必然就更混亂。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倒茶分成四個工種,一沏茶,二擺放杯子,三倒茶,四送茶,每個工種專人負責,每個人只做一件事,既不會亂,給客人送茶的效率也會更高。制造軍械細分工種,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為了分工協作,共同努力完成朝廷的差事,大家明白了?”
眾管事有人點頭,有人緊鎖眉頭,還有人低聲議論,幾乎無人應答。
“有什么問題嗎?”
“大人,如果每個工匠只做很細小的一個部分,如何保證最終制造出來的武器裝備質量?我們每個人制造的東西都有標記,查出質量不合格就會罰工錢,要是一件武器很多人共同完成,最終出了問題算誰的?是算一個人的,還是算所有的人?”
“自然是哪個細分工種出了問題,就由哪個工種的人負責。”
“大人,任何一個細分工種都不可能是單獨的一個人,縱使能查出細分工種,也不可能查出具體是哪一個人,這又怎么懲罰?”
“制造好的武器準備出問題,一旦查到問題出在某一個細分工種上,這一個細分工種的所有人一同受罰!”
楊叢義此話一出,眾人嘩然,這也太狠了吧!
“大人,要是這樣,兵匠們肯定不愿意把工種分的太細,一件武器經手的人越多,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誰能保證同一個工種不會有人偷奸耍滑。”
“所以我們還需要挑一些制造技藝精湛的兵匠做質量檢查人員,隨時抽查正在制造中的武器裝備,發現問題,立即處罰,盡量減少相互推諉,如果一旦發生同一個工種內的兵匠對檢查出來的問題相互推諉,所有人都要處罰!我們制造的軍械是將士們用來保家衛國,也是保護大宋將士自己性命的,所以必須保障質量,任誰出現質量問題,都要懲罰,只有對錯誤或瑕疵采取不容忍的態度,西作坊制造的出來的武器裝備才能保護大宋將士的性命,才能守衛大宋!”
楊叢義語罷,掃視眾人。
見眾人不語,再問:“還有問題嗎?”
各作管事依舊不語,楊叢義便道:“沒問題的話就回去想想你們的工種如何細分,從明天開始我會親自到各作協助你們對工種進行細分,直至完成,形成制造流水線。”
“是,大人。”
眾人不是很情愿的應是,而后紛紛散去。
流水線作業,眾人并未接觸過,顯然他們還是更相信幾十年、幾百年形成的制造經驗,更相信自己的制造技藝,并且分工協作并不僅僅是協作的問題,做的好了不是自己的功勞,別人的錯誤甚至還會連累自己。
第二天開始,楊叢義果然一作一作走動,先詢問一作管事對細分工種是否有想法,而后指導他們進行修正,最終形成較為合理的分工。
但受人員多少、場地、工具和技術所限,分工并不能太細,最多只分成十道工序。
細分工種之初,幾乎所有工匠都有些不適應,因為他們潛意識里,都想自己做出一件最好的武器,只做了一點點就交給別人,這讓他們心里很不爽快,就像種子剛剛發芽,田里的莊稼就給了別人,看不到后續生長過程,也見不到最終的結果,每個人心里都空落落的。
開始幾天楊叢義還能聽到兵匠針對分工私下抱怨,然而半個月后,再也聽不到有兵匠說分工不好,反而有不少兵匠對工種細分大加贊賞,因為他們的勞動變簡單了,從復雜的多道工序,變成簡簡單單的一道或幾道,還能節省很多精力。
不到一個月時間,楊叢義不但把西作坊三十余作的制造差事都進行了工種細分,還進行了第二次工序優化,并協助各作管事對各工序兵匠數量進一步調整,避免有些兵匠太忙,而有些兵匠太閑,以達到最優安排。
七月底,一個月的武器準備制造完成數量出來了,結果大大超過預期,西作坊全部一千五百名兵匠和三百名雜役兵頓時熱情更加高漲,整個西作坊的氣氛都不一樣了,因為從現在的制造速度來看,三個月肯定能完成軍器所壓給他們的制造任務。
甚至有人猜想,西作坊兩個月就能完成任務,信心十足。
而就在這時,楊叢義給他們潑了涼水。
他開始一再強調質量,并且告訴各作管事,速度再快,若沒有質量保證,再快的速度也是零,甚至還要葬送大宋將士年輕的生命。
第二個月,楊叢義還是每天巡視各作,這個月他不再優化工序,也不再調整各細分工種兵匠數量,而是主抓質量。
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跟各作質量檢查員聊制造質量,一開始只是大致了解,后來便開始細究什么叫優,什么叫良,什么叫中,什么叫差,直到把每一作絕大部分工序的質量要求了解一遍,這項工作他又用了將近半個月時間。
而后便像質量檢查員一樣,隨時會從正在制造中的武器裝備里隨機挑選一件,就某件裝備某道工序與質量檢查員細細研討,一邊研討一邊給質量檢查員講關于質量把關重要性的道理。
最終質量檢查員不由自主的提高了質量檢查標準,原先可以將質量品質定為中,現在直接定為差,沒有了可與不可的模糊評定,要么好,要么差。
與此同時,楊叢義告訴各作管事,要他們告訴樹下兵匠,制造武器裝備,好是應該的,并且必須要好,但如果是差,那對不起,一定要馬上重罰。軍隊打仗用的東西,容不得半點馬虎,兵匠不用心,在他自己看來是小事,但對因劣質武器裝備受害的將士便是一輩子的大事,甚至是一條命的大事,更有甚者,是一場戰爭輸贏的大事!
第二個月結束,軍器所下達給西作坊的軍械制造任務只剩很少的一部分,估計再有幾天就能完成,這個好消息,很快傳到軍器所。
軍器所主事內侍自然不信,因為接受了幾乎同樣制造難度任務的東作坊,兩個時間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軍械,但西作坊傳來的消息有鼻子有眼,他縱使再不敢相信,也只信了幾分。
但到底是不是真的,他還要親自去求證,于是他從臨安城仁和縣西作坊。
在西作坊,軍器所主事看到了與東作坊很不一樣的景象,親眼看到他們的制造速度之后,不得不信。
當得知現在的制造模式是西作坊副使楊大人想出來的,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才在整個西作坊推廣開,軍器所主事感嘆不已,直道朝廷有先見之明。
再聽說楊叢義入西作坊兩個月,幾乎天天都在作坊四處走動,不是與各作管事探討分工管理,便是與質量檢查員一起抽查武器裝備,內侍心里更是驚嘆,像這樣踏實做事的官,軍器所十幾、二十多年沒見了。
作為西作坊上官,內侍對楊叢義大加贊賞一番,但也僅僅是口頭夸贊,對非常時期的軍器所來說,制造軍械的速度越快越好,制造出來的軍械越多越好,快和多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而慢和少,則絕對不應該,因為朝廷要備戰。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