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33年的夏天來臨之際,大權在握的希特勒有3個問題亟待解決:在政治上,他需要調息沖鋒隊和國防軍之間令人不安的關系,在經濟上,有高達6萬失業者需要得到就業的機會。而在戰略上,希特勒面臨的壓力更加沉重:他需要兌現自己在選舉前所向軍隊和人民許下的諾言,即在不致引起制裁的情況下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在不致引起戰爭的情況下重新武裝。
第一個問題,希特勒通過自己左右逢源的努力,已經將雙方間的矛盾暫時緩和了下去。羅姆被希特勒的一封恭維信件、以及拉入內閣政府的示好行徑,暫時按捺下了想要取代國防軍的“二次革命”念頭;而國防軍也在希特勒的重申支持下,緩和了對國社黨的敵視態度,希特勒的總理地位得以穩固。盡管這只是治標不治的辦法,但這對于希特勒來已經是相當難得的有利局面。
相比于政治上的和泥拖延,希特勒在經濟領域面臨的情況就要好得多了。雖然希特勒人并不懂經濟學,但天才的絕代財雄沙赫特博士已經成為了新的經濟部長:1年之前,正是他臨危受命,就任德國央行行長,并將德國馬克從災難性的貶值深淵中拯救出來。時至今日,面對這個沒有外匯、沒有黃金,沒有資源、國內外市場都是蕭條萬分的超級爛攤子,早已年逾天命的沙赫特,卻像是一匹志在千里的伏櫪老驥:當聽到那蒼涼雄壯、慷慨高的戰爭號音時,他便再一次騰躍而起,并長嘶著義無反顧、雄心不改的沖向危機的最前沿。
很快的,沙赫特就掀起了一場驚動世界的激蕩風云。電光火石間,只見他在國際舞臺上空手套白狼、原湯化原食;那一系列妙到毫顛、令人拍案叫絕的手法,為一貧如洗的德國奇跡般創造了無比寶貴的信用。德國欠誰的錢多,誰就想和德國做生意。為了避免外匯流失,他與多達幾十個國家簽署了對德國“驚人有利”的物物交易。而在國內,沙赫特則通過圓環套圓環、遍地打白條的方式刺激經濟。將大量失業工人重新送回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陣地;“米福”這種由國家保證、專門支付軍火商的軍用券的發行,更是兼顧了解決就業、不造成生產過剩、以及保密等多方需求,將拖字訣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
依靠沙赫特這位圣手的點金妙筆,德國經濟迅速從崩潰的深淵中走上了發展的正軌。失業率在連續飆升近4年后首度出現了下降。這讓德國民眾開始期待國社黨的獨裁統治,會比昔日無能軟弱的民主政體出現明顯的改變。
唯一讓希特勒感到困難和棘手的,就只剩下了讓德國突破和約的限制重新武裝。這份嚴苛的枷鎖絕不是想打碎就能夠打碎的,它背后還有軍事力量遠高于德國的協約國集團為后盾:相比于武裝到牙齒的協約**隊,僅擁有1萬官兵。且坦克、重炮、飛機皆無的德國陸軍,根就是壯漢面前的瘦弱童孩,如果協約國像193年進軍魯爾那樣作出激烈的回應,德國將完沒有絲毫的反抗之力!
然而,此時的希特勒似乎真的是上帝的寵兒。因為經過了將近4年的大蕭條,世界局勢較大戰結束的1919年又一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性變革。
作為歐洲關鍵性的平衡力量,大英帝國的衰敗傾頹之像,已經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寒冬侵襲下顯露無疑:其國防開支從1919年的776億英鎊暴跌至193年的1億英鎊,軍工產業急劇萎縮,特種裝甲鋼的生產力甚至無法滿足海軍對新式輕巡洋艦的建造需求。另一方面。民眾不希望政府做出任何激化局勢、有損英國現有國力的行動,因為這會影響到他們現在就艱難無比的生活水平。帶有濃重綏靖氣息的“和平主義”開始在英倫盛行,并通過議會深深影響到了唐寧街政府的決定。只要能保住不列顛現有的利益和地位,那么就沒有什么不可以談!
在西面,法國這只高盧雄雞也被經濟危機給削去了鮮紅的頂冠,變得前所未有的衰弱和萎靡。其193年的工業產量較199年狂瀉了4%,破產的企業和失業的工人不計其數;法國**領導的工人運動風起云涌,令巴黎的資權貴階層為之焦頭爛額。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政府的主要斗爭矛頭已經從針對德國崛起、悄然轉移到了平息國內矛盾上去,再無心干涉到德國的重整軍備。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3個協約國成員也出現了相似的狀況。它們的領導階層都將解決國內問題作為第一要務,而在極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德國的提防和壓迫。
身為向德國貸款的金主,大洋彼岸的美國更樂意看到德國的重整軍備。沙赫特在1933年5月訪問紐約的時候,已經向新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深刻描述了其中的利害關系:由于道威斯計劃的先期推行。美國資已經在德國陷得太深,如果德國能夠重整軍備、擴大采購,對于美國的經濟恢復也將是一個良好的刺激。至于德國買了軍火會對付誰,反正不會是美國。“如果德國能夠獲得它自己的原料而在經濟上得到發展,這只會有助于刺激一般的世界貿易。它將幫助增加消費,促進繁榮。不僅提高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將提高整個工業世界的生活水平”。沙赫特甚至還把反猶行為的原因歸于“一個民族處于經濟絕望和可怕困境時的表現”,并且保證“一旦德國享有公平與繁榮后,這些表現就會完消失”。
盡管羅斯福并不喜歡沙赫特,更厭惡奉行極端民族主義的希特勒,但與英法等國的態度相同的是,他目前的第一要務乃是將美國拯救出經濟蕭條的惡性漩渦。只要是能讓自己推行的新政得利,羅斯福并不介意握臟了手,更何況在當前的形勢下,德國根不可能對美國造成絲毫的威脅和麻煩。美國銀行很快就與德國達成了延期償還貸款的協定,并且保證今后美國在德國的資和產業的部收入只在德國使用,這些錢則用于興建新的軍事企業或者改建原來的軍工企業。
憑借著那不可思議的能和敏銳獨到的目光,希特勒迅速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國際機會。5月17日,針對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新一輪世界裁軍會議,希特勒采取了機智的以退為進策略:他稱“德國完愿意響應羅斯福總統的號召,放棄一切進攻型武器,如果有武裝的國家也銷毀他們的進攻性武器的話……德國也完愿意解散它的部軍隊,銷毀它現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鄰國也這樣做的話……德國愿意同意任何莊嚴的互不侵犯條約,因為它并不想進攻別國,而只想謀求安。”但是在這其中,希特勒提出了一個警告:即德國要求同所有其他國家享有平等待遇。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國寧可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從這個性格暴躁的納粹獨裁者口中出來的,竟不是如許多人所預料的強橫威脅,而是甜言蜜語,世界都給迷住了。工黨機關報倫敦《每日先驅報》要求相信希特勒的話。保守的倫敦《旁觀者》周刊認為希特勒已響應了羅斯福的呼吁,這個姿態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倫敦《泰晤士報》也認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駁不倒的”。在華盛頓,羅斯福的秘書也向媒體透露:“總統對于希特勒接受他的建議感到很鼓舞。”
然而,目前在西歐大陸上稱雄的協約國,卻并不愿意就這么如此輕易地就埋葬掉自己的對德優勢。法國堅持要將自己的陸軍規模在8年之后才降低到德國水平,這使得希特勒找到了反守為攻的機會。1月14日,希特勒向世界宣布:由于其他大國在日內瓦不肯給予德國平等待遇,德國立即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與此同時,希特勒宣布解散國會,把他的退出日內瓦會議的決定交付國公民投票來認可。
毫無疑問,這是希特勒的一個極其大膽的冒險。如果法波捷比4國聯合起來對德國實施軍事懲罰,那么希特勒的政權眨眼間就會灰飛煙滅。但是,這個前奧地利流浪漢的過人之處在于,在一個很長時期里,他對國外對手有多少膽略就像他當年對國內對手的估計一樣,了解得極其到家,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勝利的協約國由于分歧太深刻、感覺太遲鈍、眼光太短淺,以致不能了解萊茵河對岸所發生的事情的性質或者方向,因此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未完待續。)
PS: 猴年已至,作者恭祝各位書友新春愉快,闔家幸福!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