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對耆那教的了解,是從拉里先生的突然出家開始深入的。
所謂突然,只是對我等旁觀眾突然而已,對拉里先生自己而言,這個時刻是由來已久,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
把耆那教的典籍讀過一些之后,我發現,這個宗教有很多地方深深地吸引我。而且,它和印度教、佛教一樣,都有彼此血脈相通相連的地方,那種親緣關系是一目了然的。
相對于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而言,甚至相對于錫克教而言,耆那教都是一個很的宗教。它在這許多宗教的夾縫里面生存和繁衍著,在與以上諸種宗教的碰撞與融合中,形成和保持著自己完整的教義體系和發展歷史。
耆那教雖然也是發源于印度,但并不是在吠陀經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信仰它的人數很少,但歷史也和印度教一樣源遠流長。
我一直沒有弄清楚,耆那教是從什么時代開始有的,只知道,它比佛教開始要早。
在耆那教的傳中,它的創始人名叫拉什巴。從雕像上來看,他總是赤身**,什么也不穿,或者站立或者坐著,總是沉浸于深深的冥想當中。
拉什巴的世俗出身,應該是一個貴族或者國王,因為傳中,他生了11個兒子,這是一個地位卑下的窮人所不能負擔的。
后來,拉什巴被神化,或者完成了超凡入圣的過程,成為拉什巴神。
拉什巴年長以后,把自己的領土分給了若干兒子,其中最大的一片領土分給了長子巴哈拉。
但巴哈拉的野心很大,他想讓其他的兄弟們也都服從他,將他們名下的領土也歸并過來。
所有的兄弟都屈從于他的強勢,只有一個名叫巴胡巴厘的異母兄弟拒絕服從。
于是,雙方的軍隊在原野上決戰。
戰爭令雙方陣營的賢哲都感到不安。雙方的賢哲們認為,這只是兩兄弟之間的個人利害之爭,沒理由為此犧牲千百條無辜的性命。
于是,他們決定拒絕戰爭,讓兩兄弟自己親自上陣,決斗三回合,確定誰是統治者,誰是服從者。
巴胡巴厘在決戰中連續取勝,最后,他憑借身高力大,把自己的哥哥抓了起來,舉過頭頂,準備將對方摔死在地上。
而就在這一刻,一個念頭閃電般地掠過他的心:“我這是在做什么?為了一塊土地的歸屬,我現在要殺死我的親兄弟嗎?”于是,他猶豫了。他把巴哈拉放回了地上。
就在放下巴哈拉的同時,巴胡巴厘也放下了整個世界。他取消了戰爭計劃,終日站立冥想。
整整1年,他始終都處于冥想當中。藤蔓爬上了他的雙腿,蛇也盤踞在他的身上,鳥兒在他頭發上筑巢。他都始終站立,不為動搖。
人們認為他瘋了,試圖打破他的冥想,但他始終一動不動。
然而,他似乎被什么困住了,無法從冥想中獲得最終的自由解脫。
于是,擔心的人們去找耆那教的始祖拉什巴,詢問他的兒子為何陷入冥想卻長久不能得到解脫。
拉什巴:因為我的兒子在開始冥想前,他內心所想的是:我正站在兄長的土地上。他還在區分你、我,還沒有徹底明白。這個分別之念,障礙了他開悟。
于是,長子巴哈拉按照父親的指示前去為弟弟祈禱。他來到站立不動的對弟弟,合掌對他:“巴胡巴厘,我的兄弟,任何國土,都是億萬生靈共有的,都是宇宙之土。它從來不是任何人的,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認為自己占有大地,都是虛妄的狂想罷了。”
當這句話傳遞到巴胡巴厘的心里時,他頓時放下了分別之念,恍然大悟,由此洞開了通往最終自由的大門。
(三)
從拉什巴創教之后,耆那教又流傳了很長的時間,其中歷經了一共4代宗教領袖。他們被教內信徒稱為“先祖”,每一個被稱為“先祖”的領袖都不斷地把教義發揚光大。
其中第19位先祖是一位女性。
第位先祖據是印度教克里希那神的表兄。這位表兄熱愛動物。傳他正在籌辦自己的婚禮,當聽因為婚禮的舉行而要屠殺大量動物的時候,他受不了動物的哀鳴聲,決定取消婚禮,從此開始苦行生活,而他的未婚妻也成為修行的修女。
第3位先祖是一位王子,在他手上,耆那教的教義逐漸變得完整而系統。
第4位先祖和釋迦牟尼是同時代的人,名叫馬哈維拉。他也是一個剎帝利部族的王子,和佛陀一樣,他在3歲的時候,也放棄了王子身份和財富,成為精神的追尋者,開始了苦修生活。
他修行了1年沒有開口過話。無論寒暑,他都赤身**并嚴格節食,他總是長時間地進入冥想。有一次,村民們看到他長時間地坐在那里冥想,覺得很怪異。他們設法轟他離開。他們拔他的頭發,用刀子割他的肉,把臟東西潑在他身上。他們把他抬起來,又摔下去。但因為馬哈維拉對**已經失去任何關注,已經從**之中獲得了自由,所以,他不再能感覺到**的疼痛。
他最終獲得了證悟,并開始在帕瓦地區一帶傳播他的思想。
在馬哈維拉的時代,第一次形成了大規模的耆那教僧團組織,規模超過1萬人,并且包含了各個種姓的人,因為耆那教不承認眾生是有差別的。
馬哈維拉去世之后,他所傳授的教義一直沒有被記入文字,它一直通過歷代僧侶們口口相傳。
(四)
公元前3年左右,耆那教派中發生了分裂。
有一派堅持馬哈維拉的苦修和不立文字傳統,而另一派開始向現代宗教組織的方向發展。后面的這一派編撰了45部耆那教的經書,并成立了長老會來管理宗教事務。
兩者在修行方法上也有很多差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區別是,前面那個比較傳統的派別堅持以天空為衣服,僧侶都赤身**,也基不接受婦女出家,被稱為“空衣派”,這也就是拉里先生信仰的派別;而后面這個比較現代的派別認為,穿一片白衣無礙他們獲得自由,也接受女性出家,被稱為“白衣派”。
白衣派后來發展了數量不少的修女,占到耆那教職業女性僧侶人數的99%以上。這些修女當中很多人出身名門,家境富裕,學識豐富,很多持有博士碩士學位,有的出家前是律師、或者是教師,專業能力很強。這是印度宗教當中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
事實上,信仰耆那教的家庭當中,很多都是有成就的家庭。這些家庭和耆那教的寺廟一樣,都極其潔凈。r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