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正是大年三十,李風云在觀武臺再次聚集谷中眾人,拜公孫無憂為軍師,有總領藏軍谷與游擊營之權。rg又在藏軍谷大擺盛宴,慶祝新年。
第二日,已是開運四年(注1)正月初一,李風云帶著蘇語儂和兩名親兵離開了藏軍谷,前往江南去請花解語。
一路上各種消息不斷傳來。
符彥卿從鬼門關掙扎著回來,身體略有康復后,耶律德光特地召見了他,追問他為何屢次與契丹對抗,符彥卿答道:“當初臣只知為晉主竭盡力,今日死生聽陛下決定。”罷閉目待死。
耶律德光聽罷,哈哈大笑,如今中原鼎定,他已經沒有什么必要殺符彥卿壞自己的名聲,而且經過滹沱河一戰(zhàn),符彥卿已經與杜重威反目成仇,正好能牽制杜重威,于是便將符彥卿放了。
聽了這則消息,李風云略松了一口氣,當初的那些好友,總算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景延廣也被抓了,這位當初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并沒有抵抗,束手就擒。以他的武功,想要沖出重圍,也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過他能逃,數百族人家卻逃不了。
不久,景延廣在獄中自盡。
這消息叫李風云不勝唏噓。他與景延廣并無深交,甚至都未曾見過面,不過景延廣畢竟是一時的風云人物,武林宗師,對大晉可謂是忠心耿耿,只是處事方法有欠妥當,結果英雄日暮,但求歸隱田林而不得,最終死于獄中,可悲,亦可嘆。
倒是李風云的老師魯國公馮道安然無事,耶律德光諷刺了他幾句,他效力晉國,卻毫無建樹。
耶律德光問道:“你為什么來朝見我?”
馮道答道:“我既沒有地盤,又沒有兵馬,怎敢不來?”
耶律德光嘲笑道:“你究竟是一個什么樣老頭?”
馮道道:“我是個無才無德、愚蠢遲鈍的老頭。”
耶律德光拿他也無法,沒有再為難他。
天下大變,這只老狐貍果然如李風云所料,依然能安然無事躲過一劫。
大晉開運四年正月初一,在李風云離開藏軍谷的同一天,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也率三十萬兵馬南渡黃河,來到了開封。
晉國的文武百官在開封北向大晉皇帝石重貴辭別,改穿白衣紗帽,迎接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在路旁伏服請罪。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頭戴貂帽,身披貂裘,內裹鐵甲,立馬于高崗之上,喝令歸降的百官起立,改換服裝,安撫勉慰百官。
左衛(wèi)上將軍安叔千從百官的行列中站出來,向耶律德光了一番胡語。耶律德光道:“你就是‘安沒字’嗎?當年你鎮(zhèn)守邢州時,已多次向朕輸誠,此事朕一直都沒忘記。”
安叔千大喜,歡呼跳躍,拜謝而退。
大晉皇帝與太后以下在封丘門外迎接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推辭不肯相見。
后正月初五,又下旨降大晉皇帝石重貴為負義侯,令其安置在黃龍府,暫遷石重貴及其家人于封禪寺。正月十七,耶律德光命令將石重貴與李太后、安太妃、馮后與弟石重睿、兒子石延煦、石延寶部押往北國,后宮左右隨從約一百多人。契丹派三百名鐵騎名為護送,實為押解,又命原后晉中書令趙瑩、樞密使馮玉、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韜與他們同行。
路上,經常因糧草供給接不上而斷食,而那些舊日的臣下竟沒人敢前來迎接覲見的,只有磁州刺史李迎在路旁邊拜謁。
君臣相對泣下,李迎道:“為臣無能,有負于陛下。”于是把自己所有的財物都獻給了石重貴。
行至中度橋,見杜重威寨,石重貴嘆道:“天乎!我家何負,為此賊所破!”慟哭而去。
可憐石重貴先前聽契丹皇帝將要南渡黃河,想和太后事先到前面迎接,以討號耶律德光,希望借此能讓晉國茍延殘喘下去;張彥澤事先也有奏報,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并不同意。
晉國的官員又想出讓石重貴仿效古例,口銜璧、手牽羊,大臣拉著車上的棺材,到郊外迎接契丹皇帝的主意。
耶律德光道:“我派奇兵直取大梁(注),不是來受降的。”
顯然,耶律德光沒有打算讓大晉繼續(xù)存留下去,即便連劃出一塊十多里的地方,讓大晉顧最后的顏面的機會也不肯給石重貴。
石重貴一番心血,化作烏有。大晉由此而亡,史稱后晉,與數百年前的西晉與東晉相區(qū)別。石重貴這個晉國皇帝,因被押送北方,終死于苦寒之地,史稱出帝。
自石敬瑭勾結契丹,割讓燕云十六州,因契丹而興,馬踏中原,滅了后唐,建立了大晉,不過傳了兩代皇帝,延續(xù)了十年的國祚,終究還是因契丹而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世功業(yè),隨風而散,消失得無影無蹤。
倒是讓中原黎民白白歷經了數番戰(zhàn)亂,妻離子散,死傷無數,更丟了屏蔽中原的重要屏障燕云十六州,契丹由此而坐大,不可收拾。
正月初二,鄭州防御使楊承勛(注3)被抓,耶律德光責以殺父叛契丹之罪,命左右臠食之。然后以其弟右羽林將軍承信為平盧節(jié)度使,悉以其父楊光遠舊兵授之。
也是這一日,高勛受人指點,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控訴張彥澤殺他的家屬。
耶律德光正要收拾人心,剪除杜重威的羽翼,立刻下令將張彥澤和監(jiān)軍傅住兒一起抓了起來,并問百官:“張彥澤,當殺不當殺?”
當初張彥澤劫掠開封,百官皆受其害,皆道:“當殺!”
城百姓心恨張彥澤殘暴,又恨他賣國求榮,也爭先恐后遞上狀牒,上書張彥澤的罪行。
正月初三,耶律德光下旨將張彥澤、傅住兒押往北市斬首,并命高勛監(jiān)斬。
張彥澤長嘆一聲,道:“這便是與人為奴的下場嗎?早知如此,不若當初戰(zhàn)死疆場!”閉目就死。
張彥澤被斬首后,原來被他所殺士大夫的子孫,攜帶喪杖,怒罵著痛打張彥澤的尸首。
高勛又下令砍斷手腕從銬鎖中取出尸體,剖腹取心來祭奠被他殺害的人。
開封百姓爭著砸碎他的頭,取出他的腦髓,剁碎他的肉并分吃,并以此為榮。
人群中有一人,搖頭嘆息道:“到頭此一生,難逃那一日。張彥澤當死,但被他所殺之人,又有幾人不當死?當初張彥澤帶兵入城,又有幾人抵抗?偌大一個開封城,卻只拿一個死人出氣,可悲,可嘆!”
話的正是已經辭官的莫輕言。
周圍聞言者,莫不羞不可當,掩面而去。
最終還是莫輕言收斂了張彥澤的尸首,葬于城外亂葬崗中。
可憐一代悍將,也曾在沙場為國死戰(zhàn)殺敵過,一步走錯,為敵酋賣命,終究將命送掉,竟然落得碎尸寢皮、不得好死的下場。
反倒是那些尸位素餐,甚至勾結外敵之輩,仍然能高居廟堂,榮華依舊,富貴得享,真正受到懲處的卻沒有幾人,若蒼天有眼,眼又在何處?
注1:即公元947年。
注:大梁,即開封,開封的古稱,戰(zhàn)國時魏國的都城。
注3:楊承勛,即楊光遠的長子,楊光遠被圍之時,楊承勛帶領弟弟投降了晉國,前文有交代。。
a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