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痛對自己的這次青島之行是充滿了期待的,因為他在濟南住的這幾天里,對濟南的風貌有著十分深刻的感受,因為在這里,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城市,夏思痛看到的完是一付生氣勃勃,奮發向上的情景。rg街道干凈整潔,幾乎看不到一個乞丐。無論是農民還是工匠,或是商販,都是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夏思痛是有見識的人,而且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還從來沒有發現有這樣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地方,他所到之處,富豪之家固然是窮奢極欲,但更多的還是貧苦辛勞,在生死線上掙扎的農民,甚致是成群結隊的乞丐,而且都是一付麻木不仁,得過且過的表情。和這些地方相比,濟南的情況雖然不能是世外桃源,但也絕對算是安居樂業,這反差也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
盡管夏思痛是第一次到濟南,但也知道在過去清廷統治下的濟南,應該是和其他地方并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因為海外華統治濟南之后,才發生這樣的變化。而且海外華人統治濟南不過才大半年的時間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也不由得不讓夏思痛對海外華人的治理才能感到佩服。
當然在王勝接見夏思痛的時候,也談到過華東政府的土地改革制度,當然這也是華東政府的指示,盡管穿者打算和夏思痛建立良好的關系,但土地改革制度現在己是穿者的基國策,如果夏思痛不能認可這個國策,那么雙方的合作基礎就十分堪憂了,因此先讓王勝來試探一下夏思痛的態度。
其實夏思痛以前也聽過一些土地改革的事情,當然聽到的也只是一些片面之辭,但也并沒有多想,一來是中國歷代王朝在建立之初,確實都會有一個重新分配土地的階段;二來海外華人就算為自己占有一些土地,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但和王勝交談之后,夏思痛才知道海外華人的土地改革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才明白為什么自己在濟南看到的景像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最根原因,因為海外華人治下的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而且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土地被地主搶去,可以安心種地生產,這樣自然會有積極、樂觀的情緒。
甴其是王勝十分坦誠的直言,要改變當今的中國,如果不進行土地改革,就算是把清廷推翻了,也沒有用。對此夏思痛沉思了一會之后,也認同了王勝的觀點,因為夏思痛熟知古今,清廷雖然是異族統治,但就整個社會制度來,和以前的明元宋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因此就算推翻了清廷,但如果社會制度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無法富強起來,海外華人土地改革的手段雖然激烈了一些,但也確實是現在唯一的手段。
不過夏思痛也向王勝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華東政府完有實力揮兵北進,直搗北京推翻清廷,但為什么卻還按兵不動,與清廷虛與委蛇。而王勝對這個問題只是笑了一笑,這是行政院的決定,建議夏思痛去青島向華東政府的領導層問這個問題。
夏思痛一想也對,王勝畢竟只是一個地方官員,這樣關系到華東政府總體方向的重大決策,他當然不可能決定,而這時景廷賓、趙三多等人己在濟南穩定下來,于是夏思痛這才與眾人告辭,在濟南政府的安排下,前往青島。
而到了青島之后,更是令夏思痛大開眼界,因為夏思痛去過日,又和革命黨有一些接觸,開闊了視野,對外面的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盡管現在的日還不算發達國家,但經過了3余年的明治維新之后,整個國家確實發生了根性的變化,初步達到了一個近化工業國家的標準,由其是一些新興的城市或城區格局,己經帶有明顯的工業城市的特征。當然夏思痛還不懂工業化、城市化這些概念,但卻也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發達富強的國家城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青島的城市規模雖然不大,但城市風貌、環境卻和日的新興的城市或城區頗為相似,甚至還有過之。廣闊的道路,地面不是鋪著磚石,就是進行了硬化處理,十分平坦而整潔、干凈,行人、騎士、馬車各行其道,雖然來往穿梭不絕,但卻秩序井然;而且在道路的兩側是整齊、簡潔的磚木結構房屋,幾乎是3、4層以上的樓房,根看不見單層的平房,并樹立著高聳的路燈。臨街基都是各種商鋪、店面,人潮如流,顯示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像。
而且夏思痛留心觀察,行人的衣作、打扮也和清廷大不相同,穿傳統長袍馬褂、帶瓜皮帽的人只是少數,而大多數人的衣作都是西洋樣式的中排鈕扣、短襟、窄袖衣服,顯得簡潔而精神,帶的帽子也大多是西洋樣式;而更為重要的事,十之**的人都己剪去了辯子。在夏思痛的觀念中,這完就是發達社會的樣子。
這也讓夏思痛對海外華人的好感進一步提高,看來有變化的并不是濟南,還有青島,也可以想到在山東的其他地方,也都一定在或多或少的發生著變化,而海外華人既然能讓青島、濟南發生改變,那么他們一但統治了整個中國,就一定能夠讓中國富強起來,只是為什么現在海外華人卻還按兵不動,孤守在山東一省呢?甚致還要在表上維持和清廷的臣屬關系,要知道以他們的軍事力量,擊敗清廷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啊?難到他們有什么顧慮嗎?
而夏思痛也受到了華東政府的熱烈歡迎,由秦錚負責接見夏思痛,并且向夏思痛介紹了華東政府的發展現狀,以及正在進行中的五年計劃。而聽完了這些之后,夏思痛對海外華人的敬佩又更深了一層,因為這個發展計劃不僅周詳細,而且極有條理性,這也明海外華人確實有相當出色的治國才能。
當然夏思痛也向秦錚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不過秦錚并沒有直接回答夏思痛,而是建議夏思痛在青島參觀幾天,同時還送給夏思痛幾書,這樣對青島的情況、對穿者的政治理念有一個面的了解,然后再談這個問題。夏思痛聽了,覺得這樣的安排也不錯,于是就答應了下來。
隨后夏思痛在華東政府的安排下,參觀了鋼鐵廠、造船廠、四方機車廠、希望學校等地方,晚上則在住處認真的閱讀秦錚送給他的書,其實這些書的內容大體是這近兩年以來,穿者所發表的各種觀點的集合,由秦錚主持組織,進行匯總、編輯成書,這也代表了穿者的思想觀點。
這幾天的經歷,也認夏思痛受益非淺,他原來在漢陽兵工廠里當過監工,對近代企業有一些認識,但參觀了青島的這些工廠,并在閱讀了秦錚送給他的書之后,才明白工業和工業化的概念,才知道只有工業化才能使中國真正富強起來,這才了解海外華人推行的五年計劃和清廷搞的洋務運動完是兩回事,因此也才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
以前夏思痛雖然希望中國富強,但面對這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也確實有些迷芒,不知道俱體怎么做,因此當洋務運動興起的時候,夏思痛一度認為洋務運動可以讓中國富強的,結果清廷在甲午一戰被日打得大敗,洋務運動雖然并沒有完破產,但顯然是無法讓中國富強起來;而主張實行憲制的維新派又登場,認為中國要進行體制改革才能富強,夏思痛到也覺得有道理,可惜維新派不僅是曇花一現,而且在百日維新其間推出的不少變革政策也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而后發庚子國變讓夏思痛終于對清廷徹底失望,變成為主張以武力推翻清廷的革命者。
但推翻清廷之后怎么辦?推翻清廷之后怎么讓中國富強起來,夏思痛仍然沒有想明白,只能先以推翻清廷為目標,反正這一點他己經認識到了,只要是清廷的統治下,中國是絕不可能富強起來的,因此等完成這個目標之后,再來找讓中國富強起來的辦法。畢竟自己想不出辦法,不等于別人想不出來,等推翻清廷成功之后,自己功成身退就是了。但這幾天的經歷,才讓夏思痛對國家富強兩個字,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
三天以后,秦錚再次接見夏思痛,兩人這才展開了一次較為深刻的交談。
秦錚首先笑道:“夏先生這幾天在青島的參觀,感受怎樣?”
夏思痛道:“實不相瞞,在下確實有一夜之間茅塞頓開之感,貴眾治魯之能,確實令人敬佩,只是區區一個山東省,實在是委屈了貴眾之材,當志在國才是。”
秦錚呵呵笑道:“夏先生太過講了,其實我們現在也只摸著石頭過河啊,雖然取得了一點成就,但還是遠遠不夠的,而至于夏先生問我的,現在我們為什么不出兵推翻清廷,現在我也可以明確的回答了。”
夏思痛聽了,頓時精神一振忙道:“在下當洗耳恭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