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一個人性格的形成,還是一個國家的誕生,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僅憑一言一策怎么可能扭轉乾坤。rg因而,呂擷英雖抱定好好的想法,卻沒抱什么期望。
事實也是如此,王醴聽時很受教,但什么都不過入耳而已,世上哪有那么多“一言驚醒夢中人”。
“誒,你啊,姑娘都知道的理,你卻不通。”呂擷英再不抱期望,也存著點念想,見王醴不聽勸,自然要發(fā)愁,“來也不知年年哪里轉的腦筋,涉世不深,歷事也不多,倒是你這當真涉世深歷事多的,反倒轉不過彎來。”
“心寬自然放得下。”
呂擷英笑著瞅王醴:“你也知道你放不下呀,還當你真要嘴硬到底。能出來就是好事,真把我當作自家姑姑,便不要什么事都悶在心里。我徒弟有句話得好,黃蓮分人能少吃一半苦,為何要自己一個人悶著頭一口飲盡。”
王醴:山中燕雀理還真多。
“呂姑姑……”
看王醴臉上的表情,呂擷英頭開始犯疼,擺擺手:“算了,我也知道你,能的早了,不出的只能自己心里悶著。所以,才讓你快些成婚,有些事還是得關起門來,作私房話才講得出。”
實話,呂擷英懷疑,就是作私房話給妻子聽,王醴也很可能不出口。能得出,就不會苦到現(xiàn)在。之所以心里苦,要么是吐不出,要么是沒地方吐,要么是壓在心里太久,以至于都不知道該怎么吐。
王醴的沉默讓呂擷英真想抽他一頓,末了卻只能搖頭輕嘆一聲:“像你啊,真不知什么樣的解語花才能解開你心中的結。”
就是因為這個,呂擷英才從來沒把王醴和孟約扯一塊,孟約在呂擷英眼里可從不是什么能作解語花的。呂擷英以為,于孟約而言最好的姻緣就是尋個能接孟老爺班,繼續(xù)寵她一世的。
何兌呂擷英也不是一廂情愿這么認為,孟約也很同意,她懶,不怎么很愿意時常動腦筋,那樣太累太麻煩。穿進書里有孟老爺這么一個爹,孟約覺得她大部分時間,還是可以實現(xiàn)“不帶腦子活”這一夢想的。
“呂姑姑若無事,我去上差了。”
“去吧。”
看王醴一步步離去的背影,呂擷英心里也很苦,這倒霉孩子到底心里裝的都是些什么呢,為什么敲不開揉不爛打不碎?
王醴出得門去,又看見孟約在孟園門前送門老爺,一個嬌滴滴地“爹,我想吃水晶肘子”,一個哈哈大笑“人家女兒愛珠愛玉,我家女兒卻只愛吃肉,怎么得了哦”。
孟約:“爹是在夸我好養(yǎng)活嗎?”
“是是是,夸你好養(yǎng)活,天有些轉涼,回去加件衣裳再去呂先生那里。”
父女倆好容易膩歪完,孟老爺才準備翻身上馬,便看到王醴騎著馬過來:“王御史。”
“孟主事。”
想著王醴看到了方才他和孟約“父慈女孝”的情形,又想王醴和呂擷英有舊,孟老爺便笑著一句:“起來,能脫商戶籍,入織造府,還得謝王御史那卷《織機詳錄》。早想尋個時機道聲謝,散花樓冬筍做得不錯,不知王御史今日是否得便?”
王醴搖頭道:“散花樓的冬筍垂饞久矣,孟主事若愿作東,自無不赴會之理。”
同在京城為官,同居長平里,孟老爺早就想蹭個臉熟,到長平里后久久不曾有所動,主要是覺得王醴難會不會給他這機會。如今他一出聲,王醴便連客套的一句“當不得一聲謝”也沒有,足可見……是個內心極柔和之人吶。
“王御史肯賞光再好不過,酉時初刻,散花樓上,下官恭候大駕。”孟老爺一高興,話調都輕松許多。
王醴答應一聲,與孟老爺在街口作別,正月一過,二月的南京便已初露春日崢嶸,早花的桃樹,枝頭已經(jīng)染點點輕粉含而未吐。沿河的樹木,有仍枯枝瘦影的,也有已開始萌發(fā)新綠的。
河水泛泛,銀鱗片片,將古老的南京城,襯托出瀲滟風姿,卻依然是那般不藏不露的王都氣韻。
天始暖,街上出游的閨閣女兒見多,穿著如裁新葉新蕊般輕軟羅裳,腳步輕盈地穿過街市,仿佛一串串花朵開在春花未吐之時。巡街的官軍每隔一刻鐘就能見到一撥,打的是“防宵護良家子”的旗號,實則這般頻繁巡街,也是為觀賞佳人,這便是是平民式的相親集會。
嗯,如今南京就是這么半是溫柔含蓄,半是大膽豪放。
“有人那位御前詩家在祈澤池題詩,我們也去看看。”
若只一兩名少女,斷然不好意思去,但一大群少女湊在一起,便是去就去的。少女們幾人擠一輛馬車去祈澤池。王醴的屬官此時迎頭趕過來,宋則宜“嘖嘖”道:“如今的女兒家可是來敢言敢動了。”
張掖城卻道:“往上數(shù)千八百年,女子見潘安宋玉衛(wèi)玠那般兒郎能擲果使盈車,如今的女兒家才哪到哪,不過是結伴去看人題詩,算什么。”
“便是千八百年前,也沒吾等什么事,吾等這般相貌在那時,恐連結親都難,沒哪家女子瞧得上啊!”
三個相貌絕對不可能引來擲果盈車,確實如今都還同樣還沒女子瞧得上的光棍漢互視一眼,宋則宜尷尬撇開臉,張掖城快要笑死。宋則宜話永遠打倒一大片,身邊的人不管誰永遠沒有不搭進去的。好在王醴從不在意這些,不然遇上個心量窄的上官,宋則宜指定別想好。
“御史,你聽……”
王醴二話不,掉轉馬頭往長安右門去,登聞鼓院便設在長安右門。屬官叫王醴聽的正是登聞鼓院傳來的,可以上達天聽的登聞鼓聲,那一聲聲一陣陣急促而洪亮,如同敲打在人心頭的,來自于萬民的詰問。
一路急行到長安右門,王醴來得不算早,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督察院上官大多都已到場。幾位督察院上官見王醴來,沖他招手,示意他過去。
王醴行禮罷,便聽御史大夫道:“我記得宣慶六年負院是你和于則敏監(jiān)舉?”
“正是。”
“敲登聞鼓的是光山縣學子彭定遠父母。”
“淑寧郡馬?”
“正是,彭定遠父母狀告的正是淑寧郡馬,道其屬冒名頂替,真正的彭定遠已被其害死。”
王醴:“請許下官接手此事。”
“我會為你項,但結果如何,需看陛下和內閣的意思。”
“是,下官明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