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柔怒喝道:“你大膽!”著便將手中之刀直往宗正劈去。
寒冷的刀光在宗正臉上閃過,宗正紋絲不動,眼睛亦不眨一下。
“住手!”忽必烈推開擋在身前的董文炳和張禧,厲聲喊道。
刀鋒在宗正的頭頓住,只差幾寸便要碰著宗正的額頭,張柔被宗正的氣勢鎮住,心中暗自佩服。
就算忽必烈不及時喊住,張柔亦是不會劈下去的,他只是要試一試宗正而已,然,機智的宗正早已看穿一切。
宗正方才故意言辭鋒利地要取忽必烈性命,無非就是要逼這些激動的老將對自己出手,只有這些老將出手了,自己再行解釋,他們才會心懷內疚,才會放下心中的戒備。
劉秉忠對宗正刀斧加身而無所避的勇氣深深佩服,當他聽到宗正提到要忽必烈一命時,眼中并無緊張惶恐之意,因為他已經清楚了宗正大抵的意思。
忽必烈及時命人住手,那是因為,他很清楚,宗正絕不會真的想要自己性命,若是宗正欲取自己性命,則何必兩次救下自己,這不是明顯相悖嗎?
宗正猜準了所有人地心思,他知道劉秉忠和忽必烈定然不會激動,但是董文炳等幾位老將出于忠心護主的考慮,定然會出手相護,如此,便會在所有的心里埋下一陣愧疚,趁著眾人愧疚之際,對扶靈進行解釋,自然事半功倍。
張柔收起手中的刀,在忽必烈眼神示意下,董文炳等人亦緩緩收起手中的武器。
“梅少俠,我代眾將給你賠個不是。”著便向宗正鞠了一躬以示歉意。
宗正知道自己的計策已經湊效,便客氣道:“大王無需如此,是我未有解釋清楚,以致造成誤會。”
“還請梅少俠仔細道道王之命,你打算如何借法?”忽必烈起身詢問道,
宗正聽著忽必烈‘借命’辭,便知曉忽必烈已經大抵猜到自己的用意,便不再打啞謎,如實地回道:“大王果然英明睿智,沒錯,所謂扶靈實際上是借大王一命,來個瞞天過海、暗度陳倉之計。”
張柔、董文炳等四位老將自然不知道宗正何意,董文炳最為坦率直白,便頭一個忍不住問道:“請梅少俠得仔細些。”
宗正則繼續道:“我已經設好一個局,只要讓那幫殺手親眼看到大王死去,那么,我們則以扶送大王靈柩北歸為幌子,不僅可以讓那幫殺手徹底死心,還不致于被他們發現大王分兵的計策,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大王的對頭放下警惕,從而讓突襲之效更佳。”
張柔等四將聽聞宗正所言,不禁頭稱贊。
劉秉忠望著宗正,那種好奇而又欽佩的眼神透著眼中犀利的光芒散射開來,他想不到宗正一個扶靈之計卻能起到一舉三得之效,當真厲害。
忽必烈雖未有明顯稱贊之舉,心中早已對宗正計謀有了評判。
就大體而言,眾人心知肚明,計是絕妙之計,只是不乏漏洞。
張柔心細,最先發聲道:“老夫謀兵數十載,不得不,梅少俠此計的確是妙計,只是當中關鍵之處恐怕還需明示,其一,如何讓那幫殺手親眼看到大王死去;其二,如何讓那幫刺客信服大王的死去而無所懷疑;其三,一旦宣布大王之死,勢必會影響之前商量的和談一計,因為,宋軍若是得知大王逝去的消息,必定會在和談條款上步步緊逼,加緊確定和談條款,這樣就很不利我軍在時間上的靈活調配。”
張柔所言正是在場所有人欲問之言,眾人皆望著宗正,期待著給一個圓寰的法。
宗正并未先作回答,而是夸獎張柔將軍道:“張柔將軍不愧是軍中德高望重的老將,一言便將此計的三個關鍵之處道明,不錯,此計能否成功,最關鍵之處也在于此。”
張柔之前對宗正冒昧動武,如今被宗正一夸倒是有些不自在,心中泛起一陣愧意。
此時,宗正吊了一番眾將胃口,眾人心中早就難耐,宗正見著進一步解釋的時機已到,便繼續解釋道:“所以,大王不僅要死在那幫殺手眼皮底下,還要死在宋軍手里,而且,不光是大王要死,還必須再死一個軍中德高望重的大將。”
宗正言辭雖然讓人不太舒服,但是經過方才一鬧,眾將心中清楚,他并無惡意,是讓再死一個老將,其實也只是假死之,便沒有再計較,只是對于他的解釋,眾人有些迷糊。
張柔不明道:“為何要如此?”
宗正帶著三分疑問,三分質問和三分自信的語氣反問道:“敢問張將軍,既然要讓大王死于殺手眼皮底下,那么您以為大王死于誰手更能讓殺手信服,無所懷疑?”
張柔聽到宗正的反問,頓時豁然開朗,不禁微微頭稱贊,轉而想起另一疑惑,便再次問道:“那為何還得再拉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將呢?”
宗正回道:“這位老將實則起到模糊敵人之效,到扶靈北歸之時,在那幫殺手眼里自然是扶著大王的靈柩北歸,而在宋軍眼里,那就是扶那位老將的靈柩北歸。”
眾人被宗正得一頭霧水,張柔連續發聲詢問,便不敢再多問了,就連睿智的劉秉忠此刻也是毫無頭緒。
宗正知道此刻眾人定是混沌不清,便覺著是時候道出自己所設之局了,便信步從容地道:“到此處,這便要道道我所布的那個局了,大王切記定要將和談暗中進行,到時許以賈似道重禮,在確定和談之后,求他幫上一個忙,就軍中某位老將乃是漠北王的奸細,礙于他在軍中威望,欲悄悄借宋軍之手除去,并已經設好局,只需借他幾十個宋兵出手即可,此事若成,還有重禮相謝,到時,那幫殺手自然會出現在我所設之局中,并親眼看到宋兵殺死大王和您貼身帶著的一名大將,只要出了事情后,大王不公開宣揚,于殺手,他們便認為是大王之靈柩,于宋軍,他們則認為是那位大將之靈柩。”
忽必烈細細沉思,終于悟懂宗正所言,劉秉忠自然是明了于心,就方才的形勢,劉秉忠知道忽必烈欲對宗正不利的心思,可是在這位老將的心里,已經可以斷定,宗正絕非漠北王奸細,只是礙于君王顏面和威勢,劉秉忠亦是知道輕重之人,便沒有直接明,如今,一直沉默不語的他終于要站出來正面品論一番,借此委婉暗示忽必烈。
劉秉忠在一陣沉默中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眾人一下子便被劉秉忠出乎意料的笑聲驚住,皆視線轉移到劉秉忠身上,劉秉忠頓住笑聲,轉而贊嘆道:“高,實在高明。”
劉秉忠此言一出,倒讓眾人對宗正的印象改觀不少,能夠讓劉老稱贊之人,絕對是能夠讓他佩服的人,而劉老平生佩服之人屈指可數,故而,眾人自然對宗正有著進營帳之初別樣的心態。
忽必烈驚詫地望著劉秉忠,劉秉忠神色復歸平靜,從容道:“此計暗含十大精妙,讓老夫佩服。”
眾人只知道大概,被劉秉忠提起十大精妙,不禁有些驚異,就連英明睿智的忽必烈也暗蹙額頭,一番好奇。
劉秉忠解釋道:“借宋軍之手布此殺局,其意在于讓殺手信服,借用敵手以取信,此為善用;以清除內奸為名安排殺局,此為使信;安排一將混淆視聽,故布疑陣,讓殺手和宋軍難辨真相,此乃明銳;安排一將相隨,共赴殺局,以此不致招惹殺手懷疑,此為細致;借由殺手傳遞大王死訊,自然令漠北王更加信服,此為睿智;以當面假死逃避追殺,直面危機,卻巧而化解,如此思維,乃是智勇;以大王假死讓漠北王放下戒心,繼而為分兵北上突襲之效鋪下伏筆,此為識遠;以扶靈北歸為名,抹去大軍行動痕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此乃詭思;以假死隱去一將,實則暗中他用,進一步消去敵方戒心,以達突襲之效,此為偏用;以扶靈陣仗模糊中原武林,令其不明所以,不敢貿然來襲,此為預見;”
劉秉忠道完便下意識望了一眼宗正,只那一道眼神,宗正便讀懂了劉秉忠的意思,內心一陣感激。
“老將軍所言,晚輩愧不敢當,微略計,不值一提,承蒙抬愛,不勝感激。”宗正謙恭有禮地道。
劉秉忠的品評既有明眼上的東西,又有宗正暗含的計策,更有宗正接下來的計策,眾人聽到這番品論,無不望著劉老,望著宗正,暗生欽佩。
于宗正而言,對于劉秉忠既有佩服,又有感激,還有一絲敬畏。佩服的是他能夠看懂自己暗含的謀略和接下來的計策,感激的是他的一番及時而又精彩的品評讓眾將對自己改觀不少,而一想到今后要同這位老練深沉的智謀高手打交道,心中便暗生敬畏。
忽必烈也總算完明白了宗正的用意,也確實由衷地對宗正感到佩服,只是對假死之局,還是滿心疑問,當然,只是純粹疑問,并無戒心,因為他很清楚,若是宗正真的要置自己于死地,則不會在西焦山救下自己,更不會耗費功力幫自己解毒。
轉而細想,若是宗正有心謀局反過來構陷自己,那倒不用大費周折籌謀計策,只需坐等自己分兵,屆時提前通知阿里不哥即可,以宗正之智謀,若是助陣漠北王,豈用在此險境多此一舉。忽必烈想到此處,逐漸放下戒心,臉上泛起一絲愧意,客氣道,
“梅少俠果然是謀局高手,王佩服,只是,王還有一事不明,還請梅少俠明。”
宗正趕忙謙遜地回道:“王爺若有不明白之處,我自當細細講解。”
忽必烈便道:“王對你所的殺局尚有疑惑,那幫殺手怕是也不好糊弄,這個詐死之局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局,還請梅少俠道明。”
<e<e公告:文聯賽賽季海選階段最后三周!未參加的伙伴抓緊了!重磅獎金、成神機會等你來拿!此參與</e</e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