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將忽必烈六大勝算與漠北王六大敗象陳述完畢,劉秉忠歸結道,
“綜以上所述,大汗根無需擔心此次決戰的結果,漠北王必敗,而自此次大敗后,蒙古境內再無大戰,從此必定安寧。”劉秉忠聲勢滔滔,句句言辭皆直切關鍵,暗藏韜略。
忽必烈從劉秉忠的闡述中,看到了他言辭深處的計策,憂容復喜。
張柔和董文炳亦是滿心歡喜,而董文炳卻還是有一事不解,欣喜的臉色復又變得疑惑,便問道,
“劉將軍,我還有一事不明,方才你到避免蒙古國內耗,雖然一次性的決戰相對于長久的大持久之戰而言確實能夠減少不內斗消耗,可是,畢竟是一場大戰,還是會大大損傷蒙古國力,方才你提到重進攻之術,想來定是對此次決戰早有對策了,可否告知。”
忽必烈聽完劉秉忠的闡述后,已經明白了劉秉忠重進攻之術,便不再相問,反倒與發思巴一齊笑起董文炳將軍。
董文炳望著忽必烈與發思巴的嘲笑,大為不解,而張柔則是默不作聲,因為他也就此事還是不明,只是董文炳已經作為出頭鳥遭到嘲笑,便也不敢附言相問。
而劉秉忠則刻意賣弄關子道:“董將軍,此事不急,待到了那時,你自然就會知道。”
“好了!劉將軍與國師皆有建議,不知二位將軍有何建議?”忽必烈轉而安撫道,
張柔便向忽必烈建議道:“大汗,臣以為國師與劉將軍的建議很是精妙,只是,還是需要多加防范,以防不測,所以,臣建議即刻調兵于關中要塞延安,以防霍魯海二人真的自關中闖入,并命汪良臣統管陜西原來的漢軍,沿著黃河守住各處關隘。”
“嗯!張將軍所言甚是,此事就交由你負責,至于汪良臣,待會我自會傳信與他。”
張柔領命后便退到一旁,復而董文炳上前道:“稟大汗,臣別無更好建議,只是想著既然北境又有漠北王重兵,臣又負責京畿安,便想著征調諸路兵馬重兵防守燕京等京畿邊關之地,并擴大征兵以備決戰之用。”
忽必烈一向知道董文炳雖不能提上奇謀妙計,卻是可以提出許多穩妥之計,尤善鞏固后方,想到方才董文炳受了些許訕笑之氣,便寬慰嘉獎道,
“董將軍的建議很不錯,你的任務最艱巨了,汗就將此等重大之事交由你了,望你千萬不要辜負汗的希望。”
董文炳應承道:“臣定不辱使命。”
待諸事議妥,忽必烈轉而想到一事,便令劉秉忠、張柔和董文炳退下,單獨留下了發思巴。
發思巴心領神會,知道了忽必烈留下他自然是詢問龍星之事。
忽必烈刻意就此事瞞著幾位將軍,也是有所原因,一則,幾位將軍不信星象之;二來,如是日后找到命帶龍星之人,以龍星之由加以重用,恐怕會令諸將不服。故而,忽必烈思前想后,特意囑托發思巴隱瞞此事。
可是,轉眼又過去好幾個月,尋找命帶龍星之人卻一直無果,時下大戰在即,忽必烈不免有所關切。遂問起發思巴道:
“國師,那件事情怎么樣了?”
發思巴知道忽必烈所指,搖頭回道:“稟大汗,還是沒有結果,不過,龍星一直在尹城西北附近,從未移動,我們的人在尹城西北拉式搜索過濾,最終的確并未找到那人,臣懷疑”
發思巴頓住片刻,忽必烈疑惑問道,
“國師懷疑什么?”
發思巴解釋道:“據屬下來報,尹城西北只有一個地方還未搜索過,那便是盤古群峰,臣懷疑那命帶龍星之人就在盤古峰內。”
“那趕緊派更多的人進山搜索啊!”忽必烈急切道,很希望盡快找到那人,助自己成就王業。
“不行!大汗,盤古群峰是有名的迷宮,進入者幾無生還可能,派再多的人恐怕也徒勞無益。”發思巴解釋道,卻無無奈沮喪的神色。
忽必烈聽后方才微露的欣喜轉而隱晦,擔憂道:“那該如何是好?”
發思巴看出了忽必烈的心思,便安勸道:“請大汗放心,臣已經命人在盤古峰所有可能的出口日夜把持潛伏,就等那人出現了。”
“若是,那人一直不出現呢?那該如何是好?”忽必烈復又反問道,
發思巴搖頭反駁道:“大汗此言差矣,我相信,既然此人承載上天主宰之意,就不會一直留于那彈丸山林,而時下又是天下動亂之際,按著星象辰氣涌動之,此人只怕要不了多久便會出來了,臣也特意交代屬下,這幾日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嚴密注視。”
忽必烈覺著發思巴所言也有道理,便又對此事報以很大的期待。
作為君王,御臣權衡之術乃是必修之術,忽必烈自不例外,想到方才劉將軍滔滔直言,而發思巴沉默不語的情形,忽必烈有些擔心,自古一山難容二虎,一國不允兩士,而劉秉忠與發思巴之才無相上下,忽必烈在處置軍政及分賞上無不心翼翼,他很擔心,發思巴與劉秉忠二人長此以往會暗生嫌隙。
而劉秉忠跟隨忽必烈多年,他深知劉秉忠性情,他是個胸懷寬廣之人,絕無人之心,只是對于發思巴,因為跟隨時間不長的原因,不免對發思巴的心思和心性不太明了,便想單獨留下發思巴,好好詢問。
“國師,汗還有一事,不知當不當,若是得不中聽,國師權可當做汗從未過,你我君臣,不必介懷。”忽必烈對發思巴道,
發思巴立時恭謹地回復道:“大汗太客氣了,正因為你我是君臣,所以,大汗更無須如此,直言便是。”
之前忽必烈一直不知該如何提起此事,如今,有了發思巴這番話,忽必烈便松了一口氣,便問道,
“你以為劉將軍之才如何?”
發思巴發自內心地道:“劉將軍才學自不必言,眼光與智謀恐怕卻是當今之世少有人能夠匹敵的,實不相瞞,自我入大王陣營之前,便早有聽聞劉將軍威名,那日初次在軍中議事之時,我便對劉將軍的才智由衷折服,大汗得劉將軍,蒙古之幸也。”
忽必烈聽到發思巴對劉秉忠的一番評論,心下稍安,復又問道,
“那劉將軍之才與國師相比何如?”
發思巴聽到忽必烈此問,細細深思便已經知道了忽必烈最終的意思,故而,并未直言回答,倒是問道,
“大汗,你是不是擔心臣會與劉將軍暗生嫌隙?”
忽必烈略有愧意,嘆了口氣,如實道,
“實話,國師之才與劉將軍之才,在汗眼里不分伯仲,可恰恰就是因為不分伯仲,所以,作為大汗,才甚是擔心,還望國師能夠見諒。”
發思巴見忽必烈如此坦言,便也坦白向忽必烈道,
“大汗,你大可放心,我是出家之人,素無爭勝之心,劉將軍乃是當世孔明,而我絕不會是那公瑾,自當與劉將軍齊心協力,助大汗一統天下。”
忽必烈聽到發思巴的表態,再看看他那篤定沉毅的眼神,不禁心下大為寬慰。
“國師,你與劉將軍都是汗的肱骨之臣,他日蒙古若真的一統天下,兩位皆是功不可沒,定當流芳百世。”
發思巴淡然道:“功名于我不足為惜,我出家之人,聽劉將軍以前也是出家之人,我相信,我與他皆不是因為功名而來相助大汗,當是為了同一個心愿。”
發思巴的話倒引起了忽必烈對劉秉忠當初追隨的初衷,劉秉忠曾經告訴過自己,之所以義無反顧追隨自己,并不是為了他日榮華,而是為了還天下一個平靜,而這個平靜只有自己能夠帶來。
發思巴向忽必烈道:“自北宋開國以來,歷經遼、金、西夏等諸多兵亂,現在便又是蒙古,南宋官僚腐化,早就風雨飄搖,無謂抵抗引起的戰爭只不過是給百姓帶來災難,幾百年,江山不得一統,戰爭就永遠不得平息,就如戰國之時,江山土地分裂,只會遺禍百姓;而歸結種種,天下大勢已然明顯歸蒙古,大汗又是個通曉儒學,體恤百姓之人,所以,臣追隨大汗,乃是為了天下百姓,相信劉將軍應該也和我一樣吧!”
忽必烈聽完發思巴的激昂陳詞,大為觸慟,“是,劉將軍確實也是因為這個甘心追隨于我。”
發思巴立時接住忽必烈的話補充道:“所以,既然我和劉將軍有著同樣的初衷,自然不會心有嫌隙,只是懇請大汗,在得到天下后,當盡力施行仁治之術,給百姓更多福祉,如此也不違我與劉將軍作為出家人的一顆心。”
忽必烈當即允諾發思巴道:“國師放心,汗承諾,他日若得天下,定會施惠百姓。”
“好!有了大汗這番話,我定會誓死效力,也請大汗放心,過些時日,我會親自拜訪劉將軍,將此話開,如此也能共同齊心協力助大汗成就大業。”發思巴道完隨即行禮告辭。
忽必烈望著發思巴離去的身影,心中一時澎湃,“想不到國師竟然與劉將軍有著共同的初衷和愿景。”
。。。。。。。。。。。。。。。。。。。。。。。。。。。。。。。。。。。。。。
思來想去,還是為文打入一個楔子,故而,瀏覽至此的讀者,可回到第一卷看看楔子。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