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鴻升暗中觀察著自己對面剛剛?cè)鲱^的劉仁軌,他如今并未發(fā)跡,還只是個的咸陽縣丞。
但也正因還年輕,而立之壯年,所以也顯得更加氣宇軒昂。
“下官斗膽冒昧前來求見縣令大人,只因聽大人將修筑一條水泥道通往池陽,與池陽縣境內(nèi)的一條水泥道連通。池陽由是得以借涇陽之便利,當(dāng)?shù)匕傩諒某仃柾L安而去,便可走水泥道先到?jīng)荜枺缓笤購臎荜栐俚介L安。雖然看上去繞了一下,可因?yàn)槁泛茫瑢?shí)際上是節(jié)約了不少時間的。長安與池陽也有賴于此,而往來更易,更密。”劉仁軌對夏鴻升道:“咸陽與長安之間,雖然有官道直接相連,但卻并無水泥路。從長安在咸陽之間修出一條水泥道來,依下官觀之,眼下只怕朝廷是顧不上,也不會往這上面分出精力來的。而咸陽縣衙又無此能力。所以,只能效仿池陽,從涇陽假道。故而,下官想求縣令大人答應(yīng),涇陽之水泥路,也往咸陽的方向修建一截。下官定然想辦法也從咸陽修出一截來,與之接上。如此一來,咸陽便也有水泥路可通長安了。”
夏鴻升聽著劉仁軌完,沒有直接答應(yīng),也沒有拒絕,而是問道:“縣有三個問題,還望劉縣丞能為縣解答。其一,咸陽為何非要有水泥路與長安相通。其二,咸陽想要縣修一條水泥路,跟咸陽修的水泥路對接,這事兒該咸陽縣令來與縣商議,為何只是派劉縣丞來?其三,劉縣丞方才,若要朝廷修一條從長安到咸陽的水泥道來,眼下顧不上,也不會往這上面分出精力來,卻是何意?”
“這……”劉仁軌有些意外,沒想到夏鴻升會這么反問于他,想了想,答道:“回稟大人,咸陽之煤礦頗為豐厚,卻因交通不便,故而困拘其中,不能得出。若是有水泥道可通長安,則咸陽之煤便可脫出桎梏,為世人所用。之所以是下官前來,是因?yàn)榭h縣令大人并不同意下官之看法,下官百般進(jìn)言之下,才讓下官先來同大人通,若是能通,再行考慮讓下官設(shè)法籌錢修路。至于大人的第三個問題……”
見劉仁軌有所猶豫,夏鴻升笑了笑,道:“無妨,劉縣丞只管來便是。”
“是。”劉仁軌點(diǎn)了點(diǎn)頭,道:“眼下報紙上面頻繁出現(xiàn)有關(guān)于遼東及高句麗之文章,近幾日,更是對遼東之耕地大談特談,遼東耕地之多,可謂是舉世震驚也不為過。緊接著,便有文章考究遼東中國之有,而今卻為外人所據(jù)。還有文章提及前隋三征高句麗之事,寫得教人義憤填膺,恨不能提刀親赴高句麗,為死于遼東之將士報仇雪恨。”
“這些文章,縣也看到了。”夏鴻升道:“怎么,劉縣丞覺得不對?”
“下官并非覺得不對,下官每每讀之,亦是義憤填膺,恨不能提三尺長劍,替朝廷,替陛下收回遼東沃土。”劉仁軌搖了搖頭,道:“當(dāng)年報紙上面也是這么頻繁的出現(xiàn)關(guān)于突厥的文章,然后百姓群情激憤,紛紛呼吁朝廷對突厥用兵,大軍傾巢而出,突厥蕩滅。后來報紙上又開始頻繁的關(guān)于倭國的文章,百姓又是紛紛斥責(zé)倭國對大唐不敬,而后大人您出琉球,十二艘鐵甲戰(zhàn)船所向披靡,倭國成了大唐的東瀛道。現(xiàn)如今又如此頻繁的出現(xiàn)遼東的文章,只怕陛下和朝廷是打算對高句麗用兵。有煬帝的前車之鑒,朝廷會知道征伐高句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而定會將部精力投入其中。長安至咸陽的一條水泥道,這會兒哪里會被放在心上。”
夏鴻升聽了劉仁軌的話,忽而笑了起來,又問道:“那劉縣丞覺得——假若,只是假若——朝廷如果真的再起對高句麗之征伐,那劉縣丞你是支持呢?還是反對呢?”
劉仁軌笑了起來,搖了搖頭:“下官愚鈍,又人微言輕,地位鄙薄,怕是不能妄言。”
“哈哈,只是你我就茶之閑談而已。”夏鴻升道:“修路之事,縣可以告訴你,涇陽就打算往周邊各縣修水泥路,若是周邊各縣能有水泥路與之相接,再好不過。縣是求之不得。好了,修路之事便到此為止,具體事宜,劉縣丞可同縣之楊縣丞商量。現(xiàn)下,侯想要聽一聽,劉縣丞對于朝廷該不該征伐高句麗,有何看法。”
“大人的意思是,同意向咸陽修水泥路了?”劉仁軌問道。
夏鴻升點(diǎn)了點(diǎn)頭:“自然。劉縣丞隨后可直接去縣衙找到楊縣丞,商議修路之事。縣早已知會過他,但凡周邊有鄰縣前來商談修路相接著,不用問我,直接答應(yīng)下來。”
“多謝大人!”劉仁軌一聽夏鴻升同意了修水泥路的事情,頓時大喜,連忙起身行了一禮。
夏鴻升擺擺手,讓其坐下,又道:“茶余無聊,閑談幾許又有何妨?劉縣丞請言。”
劉仁軌點(diǎn)了點(diǎn)頭,道:“那下官就斗膽一言。下官覺得,朝廷該征伐高句麗。高句麗一直對大唐陽奉陰違,表面上對大唐極為恭順,但暗地中卻妄圖成為東方之主。當(dāng)初高句麗就與突厥暗通曲款,后來又更是聯(lián)合百濟(jì)頻頻對順從于大唐的新羅用兵。還效仿秦始皇之舉,修筑長城以防大唐。這些舉動,都明了高句麗的不臣之心。高句麗其國,絕不可久留。久之則必成禍害。而高句麗一旦崛起,則與突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突厥人游牧而生,只懂掠奪,不懂得占城據(jù)地。高句麗則不然。其一旦勢強(qiáng),必定蠶食大唐國土,若是放著不管,任其成長,那對中原的危害,遠(yuǎn)比突厥大的多。故而,下官是支持朝廷趁眼下高句麗還未強(qiáng)大,防患于未然,對遼東用兵,征伐高句麗的。當(dāng)趁這根雜草還沒長長,根系未深,及早拔除才是。”(未完待續(xù)。)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fèi)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