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國從漢代起歷代尊崇的圣人,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子弟中以公孫弘為首,就希望將孔子朔造成連皇帝都要跪拜推崇的人物,可是當時漢武帝雖然重用公孫弘,可是推行的卻是披著儒家畫皮的法家之術,所以,公孫弘的主張沒有實現,直到漢武帝的重曾孫漢元帝時期,儒家學才開始獨霸中國朝堂,到漢平帝時期,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開始給孔子加封號: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的第一個封號,“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謚號,“公”是爵位。孔子的后裔因此也被封為“褒成侯”。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年):“褒成侯”。“褒成”是國名,“侯”是爵位。當時,“褒成侯”的“待遇”是賜食邑八百戶。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年):“文圣尼父”。“文圣”是尊號,“尼父”是敬稱——孔子字仲尼,故稱。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年):“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師尼父”“宣尼”。這里的“宣”為謚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8年):“先圣”。“先師”“先圣”都是尊稱。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7年):“宣父”。“宣”為謚號,“父”是美稱。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師”。“太師”為官位,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并無實職。
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年):“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9元):“文宣王”。“文宣”為謚號,“王”是爵位。此“王”并非后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后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年):“至圣文宣師”。“至圣”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后專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文宣帝”。據《宋史·夏國傳》和《西夏書事》記載: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布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西夏王國給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與西夏皇帝相同規格的廟、殿、庭院。這一封號是孔子歷朝封號中,級別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8年):“玄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漢書》首先以此稱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1年):“至圣文宣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首先以“至圣”尊稱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后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孟子始用大成贊頌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年):“至圣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封號:“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孟子·萬章下》中載文:“玄圣”、“至圣”、“大成”均是對孔子的贊辭。
清世宗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冊封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5年)封號:“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所以有叫孔老二的。孔老二的稱呼起源起至于西晉亡國之后,五胡亂華時期,當時居住在關中和大漠的胡族奪取漢人江山之后,對于中原儒學非常蔑視,只認刀槍,不認學術,占據長安洛陽之后,大肆毀壞漢代時期留下的孔廟,孔子雕像。所以孔老二的外號就開始叫起來了。
另外中原王朝除了給孔子賜爵位外,給予孔子的子孫也賜了爵位,最早給孔子的子孫封爵位的是漢高祖劉邦,漢高祖時期(漢高祖十二年),來到魯地祭祀孔子,封孔騰為奉祀君劉邦冊封孔子后裔第8世子孫孔騰為奉祀君,之后的千年時間里,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圣公,曾一度改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
衍圣公明清時期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官之首,享有較大的特權,其居住的衍圣公(今孔府),是國僅次于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曲阜孔氏世襲“衍圣公”爵位累計八百八十年。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也是嘆為觀止。
二宗并立——也是從孔端友以后,由于宋金元三朝并起紛爭,使得孔子后裔冊封出現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后期,女真族南下,趙構渡江于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8年)隨高宗南遷,遂寓于衢州(今浙江省衢州),是為南宗,其后南宗襲封衍圣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等人。
宋廷南遷后,劉豫建立了偽齊政權,于阜昌二年(公元111年)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廟祀事。偽齊政權被推翻后,金熙宗于天眷二年(公元119年)繼封孔璠為衍圣公,其后孔拯、孔摠、孔元措等襲封衍圣公,是為北宗。
后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隨金政權遷往汴京,曲阜孔廟則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占領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元用為衍圣公。這樣,宋金元三朝并起,各有一個衍圣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年),蒙古騎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圣公孔元措被元政權所得,仍封孔元措為衍圣公,而改封孔之止充曲阜令。北宗孔元措無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孫子孔湞為嗣,孔湞于元憲宗元年(公元151年)襲封衍圣公。后來,元政權先前所封衍圣公曲阜令孔之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書皇帝,言孔湞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兒子孔之固側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驅口李氏,孔湞曾隨李氏姓李,不可為孔氏宗。憲宗二年(公元15年)皇帝下詔免去孔湞衍圣公封號。其后相當一個時期沒有任命新的衍圣公。南宋滅亡后,宋所封衍圣公五十二世孫孔洙歸元。元朝統一,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8年)訪查孔子后裔宗子,曾召孔洙至京師,孔洙讓位于曲阜宗子,忽必烈對孔洙大加賞識曰:”乃真圣人后也”。于是命孔洙為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兼提舉浙東學校事,賜護持林廟璽書,免去衍圣公封號。
此時,南北宗的衍圣公均被免職,十余年后,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95年)因孔之長子孔治權奉祀事三十余年而奉詔襲封衍圣公。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雙宗并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15年),孔氏族人又上書皇帝,孔治之子孔思誠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調查,并親取孔氏族譜查考,確定宗子繼承人應該是孔思晦。孔思晦和孔思誠均為四十五代孔宗愿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孫,孔思晦是四十九代孫孔拂長子孔元孝的嫡長孫,孔思誠是孔拂次子孔元用的嫡長孫,因此,元仁宗于延祐三年(公元116年)罷黜孔思誠而以孔思晦襲封衍圣公,并授階為中議大夫,列正四品。
清廷承認——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認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部特權,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衍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見時衍圣公仍列內閣大臣之上。衍圣公與朝廷的密切關系,到乾隆時期達到巔峰,乾隆皇帝曾多次來曲阜,并頒御書“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化成悠久”等匾額,重建欞星門,易木為石。對于乾隆與孔府的關系密切,多有猜測,包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憲培的一品夫人于氏,與乾隆關系密切,孔府盛傳于氏為乾隆之女。據考證,乃乾隆義女。(官臣于敏忠之女)。后于道光年間于孔府東路建有于氏的祭祀專祠沐恩堂。于敏忠被罷官后,其后裔也多寄居孔府。第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貽他倍受皇恩。在京為慈禧太后祝壽時,賞戴雙眼花翎;宣統二年(191年)又賞穿帶嗉貂褂。民國二年(公元191年),袁世凱下令所有衍圣公暨配祀賢哲后裔所受清代的榮典一切照舊,頒給衍圣公孔令貽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孔令貽于1919年病逝北京,19年二月其遺腹子孔德成是最后一代衍圣公四月大總統令孔德成襲封衍圣公。民國二十四年(195年),民國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孫改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至此,延續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號被廢除。
編寫這一章的目的在于講述孔子和子孫的歷史,很多人將衍圣公的封號理解為孔子的封號,其實這是不對的,所以在這里寫這一章,解釋孔子的封號和孔子子孫的封號。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