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
打破沉寂和疑問的是馬賽,過于強烈的違和感讓他難以保持沉默,就連身份都忘了。
“雖然我不是很明白具體的流程,但談判,本來就是討價還價的過程吧。在帝國,沒有皇帝的許可,就算外交官承諾了什么也做不了準。基本上有沒有授權都是一樣的,最終都會請示皇帝,等命令下達之后才會在談判桌上做出正式的回應。僅僅只是這樣,和計劃這個最終目標還差得遠吧。恕我冒昧……要怎么樣把這兩者聯系起來呢”
或許是身為局外者的關系,馬賽缺少“自由軍團”成員對羅蘭的高度信任和服從。其他人多少也會有類似的疑問,但身為情報人員的他們見證了太多羅蘭的精準預測,本身就有“既然這么說,一定有道理”的先入為主觀念,所以就算有疑問,他們也不會說出來。身為外人的馬賽突然提問,自然遭到諸多白眼的圍剿。一旁的“知更鳥”更是狠狠擰了他一下,疼的馬賽一陣齜牙咧嘴。
抬手制止了想要從床上起來發飆的“夜鶯”,羅蘭微笑著問到
“馬賽同學,你是不是覺得這中間有什么地方不對勁”
“呃……與其說不對勁,倒不如說,像是衣服扣子扣錯的感覺。”
這孩子直覺不錯。
點了點頭,羅蘭正色說到
“你說的沒錯,正是扣子扣錯了。”
談判、計劃、恐怖襲擊三者乍一看似乎毫無關聯,但這只是直觀的感受,但在皇帝手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三個要素卻是環環相扣,相互依存。而將三者串聯起來的要素,叫做“軍備競賽”。
單看三件事情,相互之間確實沒多大關聯。可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恐怖襲擊是軍備競賽的緣由或者說借口,“萊茵蘭”號事件與之后拖拖拉拉的談判則是加速通向軍備競賽的快車道,計劃是軍備競賽的具體形態和成果。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擴充軍備,為了下一場戰爭做準備。而之所以弄的這么復雜,乃是為了在所有準備工作就緒之前,避免過早引爆戰爭。
或許有人會問這根本是互相矛盾吧皇帝是腦子進水了嗎
實際上這恰恰是皇帝的精明之處,就連這種矛盾沖突也在他的算計之中,成為保障計劃順利的一環。
“馬賽同學,我記得你家是開面包房的吧”
“是的。”
“假如你手里有一堆味道不怎么好的面包,你又不舍得扔掉,還要想辦法推銷給別人,你會怎么做”
“嗯……一般是推出打折促銷活動,將不好吃的面包和好吃的面包捆綁銷售。這樣一來,顧客就算明知道那面包味道不怎么好,但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買了兩個面包,其中一個味道還不錯,他們就會覺得占到了便宜。不但不會不高興,下次還會繼續光顧。”
“普通商家確實會這么做。但如果讓皇帝來經營你家的面包店,他就會一邊秘密大量收購面粉,同時花錢在街上雇傭一些人去散布因為某些原因,小麥產量不足,面粉很快就要大漲的謠言。等到民眾發現面粉確實開始漲價而陷入恐慌時,他再把那些味道不好的面包拿出來以兩倍甚至五倍的價格銷售出去。”
“怎么這樣……”
馬賽滿臉的震驚,同行業者各種以次充好、低買高賣的把戲也算見了不少,可馬賽從沒想過還可以有這種操作。心肝要黑成什么樣才能想出這種玩法
其實他見識還是不夠,要是見識過某些地區受災后,黑心商販趁著物資短缺以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價格來兜售各種生活必需物資,比如水、食物、燃料等等。那么他對皇帝的行銷手段一點都不會驚訝。
“馬賽同學,皇帝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的武力,也不是他所掌握的技術知識。而是善于巧妙布局,一點點排除掉其它選項,創造出想要的局面之后將對他最有利的條件包裝成無法拒絕的條件,迫使別人接受。”
如果將欺詐師按水平劃分等級的話,用華麗辭藻來詐騙錢財的,通常都是最爛的那一群。說話三分真、七分假的少許好一點,半真半假的水平還算可以,最危險的就是像李林那樣,每一句都是實話,但卻故意隱瞞一些關鍵信息,或是以設定好的順序釋放各種真實的信息,不知不覺間掌握形勢發展的主動權,將他早已準備好的方案兜售給根本不能拒絕的對手。
這次的事情也是一樣。
“恐怖襲擊、談判、計劃,還有”
羅蘭在紙片上寫下一個單詞,舉了起來。
“海軍軍備限制會議,這才是整個計劃最后一塊拼圖。”
“限制軍備會議和擴充軍備之間并不矛盾,重點取決于如何看待這兩者。”
在給馮.牛賴特男爵的回復簽下名字,李林不急不慢的說到
“如果我們強行推動計劃,諸國當然不會接受這種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軍備競賽,反正最后的結果都是滅亡,還不如趁著雙方差距比較小的時候就動手,這樣起碼可以給帝國帶去最大限度的傷害。可如果告訴他們我們一起來限制軍備競賽吧,大家定下一個標準,避免事情失控。他們就會覺得可以接受了。”
說到遏制海軍軍備競賽,大多數人會想到華盛頓會議、倫敦海軍會議、海軍假日不管起因和結果怎么樣,起碼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沒再出現一戰前夜那種劍拔弩張的危險氣氛。但李林想要的不光是一份短暫和平的保證書,他要在這份保證書的掩護下按部就班的擴充軍備,在看似妥協退讓的掩護下推動龐大的造艦計劃。沒錯,李林想要的與其說是一份華盛頓五國海軍公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不說是英德海軍協定。
另一個世界的歷史學家對1935年達成的英德海軍協定大多持負面評價,認為這是一次經典的綏靖主義式放虎歸山,是綏靖主義旗手張伯倫先生又一次不可饒恕的蠢行。從后來的歷史來看,這么解釋確實沒錯。可如果從英國人自己的視角去看這一紙協定,事情又有些不一樣。
1935年英國還未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努力維系海上霸權的同時面對美國和日本兩個新崛起的海上強權已經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這種背景下,英國又要防范法國海軍,又要和正在重新崛起的德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這對英國確實困難了點。這時候德國主動表示愿意將艦艇噸位限制在皇家海軍的百分之三十五的水平,這對英國人來說不啻于天降喜訊。當時大英帝國為了維系全球殖民體系,需要的是大量的巡洋艦,甚至不惜在第二次倫敦海軍會議中主動提出降低新造戰列艦的性能,目的就是為了建造更多更經濟的小型條約戰列艦和巡洋艦。如果德國執意要打造一支以潛艇和襲擊艦為骨干的速成破交艦隊用于戰爭,皇家海軍將不得不放棄主力艦更新換代計劃,集中精力打造一支以護航和反潛為主要任務的海軍,并且持續投入資源后來的歷史正是如此。可既然德國人愿意主動降低艦隊規模,那么德國人固然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得以打造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可這也意味著德國人至少需要五到十年時間和大量的資源來打造新公海艦隊,屆時德國艦隊固然強大,可皇家海軍也同樣完成了主力艦的更新換代,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能做到全方位碾壓德國人。
不過更可能發生的情形是德國人永遠也完不成他們的造艦計劃,凡爾賽和約造成的二十年空白不光是技術和設計的滯后,缺少資金、稀有金屬、石油、船臺、造船工人、戰艦相關生產設備、長期的和平、可持續穩定發展的經濟循環……德國人什么都缺,一個爆發式的海軍擴軍計劃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的極限,注定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空中樓閣。
英國人為了保持海軍優勢可謂機關算盡,可他們萬萬沒想到小胡子會這么沒耐性,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英國人的一切算計都隨著德國人的瘋狂冒險打了水漂。
話題重新回到李林這邊,他想要一份英德海軍協定,不僅是給他的帝國,更是給諸國列強。
既然大家不喜歡太過激烈的軍備競賽,那么一份對所有人都有效,給軍備競賽畫下明確底線的海軍軍備控制協定又如何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