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里的李繼遷寨,距他的老家長峁鄢(明代叫敞梁灣)6多里(兩地現均為橫山地),這是歷代專家學者不爭的觀點。
關鍵在于這個地方正是當年黨項拓拔氏東遷后聚居的地方,這是明李自成是黨項羌人的最好佐證。
黨項是羌族中的一支,東漢時,他們的活動中心在西海郡(今青海海晏縣一代)。6年央視舉辦的青歌大賽中,來至青海的倆兄弟奪得了原聲態唱法的第二名,他們就是這個地方的土著人。拓拔氏是羌族中的八大部落之一,隋末占據“東至松州(今四川潘松),西接葉護,南界春桑,北鄰吐渾,有地三千余里”。唐貞觀8年(634年),歸附唐朝,劃地三十二州,以松州為都督府,任命拓拔赤辭為西戎都督,賜姓李。魏晉以后,因不堪吐蕃王朝侵擾,請求內徙。唐玄宗在慶州(今甘肅慶陽縣)置靜邊等州予以安置,封赤辭孫拓拔守寂為西平公。唐廣德二年(764年),朔方(今寧夏靈武西)節度使郭子儀為防范黨項受人煽動叛亂,建議朝廷將靜邊等6府的黨項遷到銀州(今米脂)以北,夏州(橫山西的統萬城)以東一帶居住。唐代宗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黨項拓拔氏分為兩股,其中以拓拔朝光為首的一股居夏州,號平夏部。
陜北的這一大片土地就是以李繼遷寨為中心的。也就是,李氏族人從公元746年開始就在渭河以北,河套內的這片土地上居住了。后來,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僖宗逃往四川。平夏部宥州(今靖邊西)刺史拓拔思恭糾集部眾及其他少數民族數萬人,殺牲盟誓,討伐起義軍,受到唐王朝的重視,僖宗賜其軍為定難軍。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他們同雁門關節度使李克用聯手攻入長安。唐王為此封拓拔思恭為“夏國公”,再次“賜姓李”。后歷經五代的江山變遷、人事更改和戰事紛爭,黨項拓拔部利用封建軍閥混戰的機會,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經形成了以夏州(統萬城)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他們不但征收賦稅,而且任命官吏,“雖未稱國,而自其王久矣”。到公元96年趙匡胤兵變稱帝后,仍賜黨項人錦袍銀帶。
但不多時,宋太宗又削去了李克文、李克憲知夏州和綏州刺使的職務,企圖一舉鏟除黨項世代割據的局面。這就醞釀出了黨項貴族和宋朝統治階級之間的重大沖突。
李繼遷是李繼捧的族兄,當他得知兄長被迫入朝,并交出五州之地以后,與弟李繼沖等假言乳母亡,出城安葬,盡收兵器裝入喪車,帶領家族和親信數十人逃離銀州,直奔黨項族聚居的地斤澤,拿出祖先拓拔思忠的畫像進行煽動,要大家不忘先祖家業,于是跟隨的部眾來多,從此走上了一條與宋朝為敵的道路。經過兒子李德明,孫子李元昊三代黨項人的不懈努力,浴血奮戰,終于在寧夏銀川定都建國稱帝。史稱“西夏王朝”。
反宋后,他從鄂爾多斯返回奪取銀夏等州,就在李繼遷寨屯兵。這里山大溝深,土地肥沃,是歷代兵家養馬聚糧草的極好場所,又是黨項族的老窩,李繼遷自然很看重這個地方。
李自成功下西安,建立大順王朝后,把西夏太祖李繼遷立為不祧之祖,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清末米脂學人高照初,認為當年邊大授掘墓時,李自成的祖墓地已有3座墳塋,1多棵林木。按每代埋3人計算,也有七八代了。高曾祖以下能有幾輩人呢?
至于清初滿人剿殺李家站李氏族人時,同時也剿殺了李繼遷寨的人;李家站人改姓葉的故事,在李繼遷寨的法也至今口口相傳,周圍村莊姓葉的人也是這么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