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中國古代最早提到公共廁所的文獻是《周禮》,根據考古資料,在夏商時代城市之中就有了公共廁所,殷墟出土過洗沐工具和牙簽,表明至少在殷商時代人們沐浴和注重個人衛生就是經常的事情了。
春秋戰國時代的廁所排糞池頗深,所以有人不慎跌入廁中身亡的例子,《左傳》載晉侯某跌入廁中而死。河南登封東周陽城發現的城市自來水供應系統,據是我國目前最早的自來水供應系統。專門用于沐浴的浴室至少在殷商時代就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浴室之稱就已經出現。不過似乎都是家用,公共浴室好象還不見于考古發掘資料。
廁所在秦漢時稱為“廁”、“圊” “溷”、“清”、“軒”、“更衣之所”等,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包括皇族宮室、官府、普通民居乃至于野外軍營等絕大多數秦漢建筑和都設有廁所。《考古與文物》雜志載稱,根據當時的考古發掘,漢代的廁所不僅有蹲式廁所,還有坐式的。當時的私廁不僅數量遠過公共廁所,設施也優于公廁,這與古羅馬遺址顯示的,下層百姓家中沒有任何衛生設施行成了鮮明對照。南陽東漢墓中,不僅男女兩個廁所左右并列,且其中一個便坑前有尿槽,另一個沒有,形制與現代已無區別。至于中國的公共浴室何時出現,一時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考古資料,但是至少在唐朝時就已經有的關于公共浴室的記載,估計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由于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交融,而少數民族對于身體的禁忌不如漢人,公共浴室應該出現。
宋代的公共浴室情況非常發達,遍布開封城內外,浴室實行男女分浴,服務非常周到,除了提供沐浴外,還提供揩背、修剪指甲、按摩等服務,還提供茶水、酒類及果品等。除都城外,大大的城鎮也遍布各種公共浴室。
元代的公共浴室情況非常發達,馬可波羅記載當時的人們“每日早起,非沐後不進食”,還出現了藥浴。明清時期,中國的廁所和浴室更加普及,基上一建房都要同時配建廁所,明代的公共浴室叫混堂,又叫“浴肆”,每次沐浴的價格為一文錢,配有澡豆等洗潔用品,在當時又叫肥皂,最著名的肥皂叫“天理肥皂”。清代的公共廁所及公共浴室與現代已經差別不大。
明末清初佚名者所作《掘新坑慳鬼成財主》,通過湖州烏程縣鄉村的公共廁所建設、管理,就反映出了這樣的一面:
一是清代城市廁所較多。 [穆太公就是因為到城里去。見道旁都有“糞坑”,才動了腦筋,做廁所生意的。在他看來,“倒強似做別樣生意”! ]
二是鄉村廁所也非常規范。 [穆太公請了瓦匠,“把門前三間屋掘成三個大坑,每一個坑都砌起墻隔斷,墻上又粉起來,忙到城中親戚人家,討了無數詩畫斗方貼在這糞屋壁上”,他又請了一位鎮上教書先生,為這個廁所題了個不倫不類的“齒爵堂”名字。]
三是廁所生意也要做廣告。 [穆太公怕眾人不曉得他所砌的廁所,又求教書先生寫了百十張“報條”四方貼起,上面寫著:穆家噴香新坑,奉求遠近君子下顧,宅愿貼草紙。]
四是廁所還需美觀、方便。 [穆太公將廁所“粉得像雪洞一般,比鄉間人臥室還不同些”。鄉間人便后揩屁股,“用慣了稻草瓦片”,穆太公便配上現成的“草紙”,加上他開的廁所“壁上花花綠綠,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連那女流也來上糞坑,穆太公便又蓋起了一間女廁所。]
五是廁所的糞便可以出售。 [明末清初的《沈氏農書》就有去杭州買人糞的記錄,穆太公賣糞正可互證:一時種田的莊戶,都在他家來躉買,每擔是價銀一錢,更有挑柴、運米、擔油來兌換的。]
六是廁所文明已經形成。 [“那些大男婦,就如點卯一般,魚貫而入,不住穿梭走動”,穆太公每天“五更便起,給放草紙,連吃飯也沒工夫”。這使人感受到明清之際鄉村開化習氣的吹拂。]
世界上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還沒有廁所觀念;廁所的進化是從茅坑演變到茅房、廁所、衛生間、洗手間,從無到有,從私有到公共,從單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謝、衛生調整、休息乃至審美、商業、文化等多功能,廁所革新一步步從文明走向進步。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