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亂明風云 正文 七十一、馬鈴薯和玉米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

作者/為花做和尚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一、玉米:

    玉米的傳入和推廣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麥、玉麥、玉黍、包谷、包蘆、捧子、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谷(也寫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五谷之外的又一種谷。 玉米原產美洲。有人根據元賈銘的《飲食須知》(1367年前后)中談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宮廷里一個管理皇帝膳食的專門機構)有御麥面,以為我國元代已有玉米。這種法未必正確。所謂御麥面,不過是**皇帝御用的上好麥面。《飲食須知》中談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很多關于玉米的故事,還在地下發掘出遠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黃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國的歷史上,直到十五世紀,沒有一個國家有有關玉米的記載或任何跡象。所以可以這樣。玉米是在149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后,才傳到舊大陸各國的。 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后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于明 李時珍的《草綱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志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云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志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志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1年以后,記載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臺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讓我們把各省最早的文獻記載,按照年代先后來觀察一下:廣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蘇1559年,甘肅156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廣東1579年,山東159年,陜西1597年,河北16年,湖北1669年,山西167年,江西1673年,遼寧168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臺灣1717年,貴州1718年。上述年代次序,并不能代表實際引種的先后,因為方志和其他文獻記載,常有漏載和晚載的。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廣西的記載早于甘肅或云南三十年左右,早于陜西六十多年,早于四川一個半世紀以上,早于貴州差不多兩個世紀,另外,江蘇也早于甘肅和云南,浙江、福建、廣東都早于陜西,四川、貴州二十來年以至一個世紀以上,這就很難想象玉米先由陸路傳到我國西南部或西北部,然后再向東傳播的。另一方面,葡萄牙人于1496年就到爪哇,1516年就來到中國,同時中國人那時僑居南洋群島的已不少,玉米由海路先傳入我國沿海和近海各省是很可能的。 玉米和甘薯都是源出美洲,傳入我國后一二百年都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但是它們在傳播過程中有一種顯然不同的現象。關于甘薯的傳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而關于玉米的就沒有。甘薯一開始就吸引著名的農學家徐光啟的特別注意,大力鼓吹,在他的《農政書》里詳細地論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而對于玉米,僅僅在高粱條下附注:“蓋亦從他方得種”,一點也沒有談到栽培方法和它的重要性。方志中關于玉米的記載雖然多,一般都很簡單,大都只是提到了物產中有玉米,或者記敘了一些玉米的異名、性狀等,關于推廣情況及其重要性的記述也只有少數幾條。總之,玉米沒有受到知識分子對甘薯那樣的重視。盡管如此,玉米卻在默默無聞中早就傳入中國,比甘薯早了半個世紀,而且玉米在明末已推廣到十二省,而甘薯只有四省。 這個現象反映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新作物的引種和推廣,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試種和擴大生產。勤勞而敏慧的農民大眾,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種適合于旱田和山地的高產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霍山縣志》(乾隆41年,1776年):“四十年前,人們只在菜圃里偶然種一二株,給兒童吃,現在已經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內都靠它做年的糧食了。”又如河北《遵化縣志》(光緒1年,1886年)記載嘉慶年間(1796—18年)有人從山西帶了幾粒玉米種子來到遵化,開始也只是種在菜園里,可到了光緒年間(1875—198年)就成為縣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可見發展的迅速。我國來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農業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所以引種以后能夠結合作物特性和當地條件,很快地掌握并提高栽培技術,并且培育出適合于當地的許多品種,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食用方法。玉米的迅速發展,是在十八世紀下半葉以后。現在國各省區都有栽培,產量遠遠超過谷子,往往僅次于麥,而居糧食作物的第三位。

    二、馬鈴薯(土豆):

    野生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被當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谷物產量高且易于管理,165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并在歐洲開始普及,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1719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184年歐洲爆發馬鈴薯枯萎病,完依賴馬鈴薯的愛爾蘭經濟受影響最大,面臨***,幾乎有一百萬人餓死,幾百萬移民逃往美洲。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傳播到中國,由于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陜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土豆 是什么時候傳入我國的。這個問題目前尚無定論

    各種各樣的法均有: 第一種法是。馬鈴薯引種到我國的時間大約在16 世紀。但它成為糧食作物的時間卻很晚;第二種觀點認為。大約在17 世紀的明朝末年。馬鈴薯傳到了我國;第三種看法是。馬鈴薯傳入我國的年份還沒有定論。但在17 年以前的福建省松溪縣縣志上已有種植馬鈴薯的記載.換言之。17 年以前。馬鈴薯已引種到了我國;第四種意見是。馬鈴薯大約在16 世紀傳入歐洲。17 世紀傳入中國.最早在華北、京津和山東一帶栽培。以后推廣到內蒙;持第五種法的是美國學者德·希·珀金斯。他認為。馬鈴薯傳入中國的時間是由歐洲人發現美洲和太平洋群島的時間而定的.馬鈴薯在17世紀被引進中國。它是經菲律賓群島到達福建海岸。并且首先在福建種植的;第六種意見認為。馬鈴薯在徐光啟以前已傳入中國。因為徐光啟 (156—1633) 所寫的《農政書》中記載有‘土豆’.在《農政書》卷二十八記載有下述一段話: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由此可見。土豆的引進在1633 年前無疑.更準確地。馬鈴薯在168 年前已傳入中國。并且廣為人知、普遍栽種。因為168 年為《農政書》出版的大致時間.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阳朔县| 安图县| 栾城县| 娄烦县| 耿马| 临漳县| 肥西县| 申扎县| 江陵县| 五大连池市| 西安市| 施甸县| 集贤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三都| 台湾省| 海晏县| 分宜县| 漳州市| 息烽县| 太湖县| 苏尼特右旗| 英吉沙县| 延寿县| 齐齐哈尔市| 包头市| 呼图壁县| 镇赉县| 兴宁市| 禄丰县| 浑源县| 牙克石市| 荔波县| 日喀则市| 宁津县| 法库县| 昭觉县| 定边县| 金山区|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