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越來越勤政了,這讓許多真心為國的大臣們歡欣無比,尤其是他的經筵聽講,更是讓大儒們感覺到天啟這個皇帝學生是孺子可教,于是不管是擔任的所有講師們的三黨任何人,都開始歡欣鼓舞。不管黨派如何爭斗,能教導出一個中興明主,都會被留名青史的,這是文臣們的最高追求。
這一次的集英殿的經筵結束,講師大儒們已經感覺到精疲力盡,因為現在的天啟,不但聽,而且還問。有時候問的東西非常深奧,讓一些大儒帝師們感覺到窮于應付。所以,這次經筵之后,大儒帝師們趕緊紛紛告辭,準備回家養養精神,以便應付下一個被提問的困難。
一個倦怠的皇上讓大家操心,但一個勤政的皇上讓大家鬧心啊。
結果正在大家起身告辭的時候,天啟卻沒動,直接吩咐,繼續進行平臺召對,讓外面等著的大臣都進來,進行國事咨詢。
大儒們只能站著,參加這次的召對。
有事情匯報的文武魚貫而入,行了常禮之后,兩面站定,裝備皇上垂詢。
天啟卻沒有詢問國事,只是皺著眉,支著下巴,滿臉疑惑的突然問了一個讓大家措手不及的故事:“諸位愛卿師傅,重耳殺懷公而自立,當時得到了秦國的支持,結果成就五霸,不知道重耳是對還是錯,秦穆公是對是錯。”
重耳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bpn在外十九年,后來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
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賢能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后于城濮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這事情大家都知道,但這個時候天啟詢問這個問題,大家卻又不知道該怎么回答解釋了。因為所有的人都是人精,大家立刻就明白,天啟是用這個故事,來說朝鮮,來解決一直爭論不休的對待朝鮮的問題。
李倧政變,被正統的文人官員定性為篡位謀逆,雖然已經成為事實,但大家還是為了維護正統,堅決不答應天啟對李倧出冊封。
這個時期,在朝堂已經爭吵了三個月了,東林是堅定的反對派,因為,東林之所以占據朝堂最大的話語權,就是因為他們他們占據著道德和大義的制高點,他們在維護正統,也就是一個王朝的根基。
實用主義者孤臣黨,則是秉承了毛文龍的意思,用實用的精神,堅決的支持承認李倧為朝鮮國王,以穩定朝鮮局勢,以聯合朝鮮抗金。
其實孤臣黨說的也絕對的對,這是從現實出發的。
李倧推翻的那個光海君,的確不是東西。在光海君繼位后,對王位威脅者不斷展開肅清,殺人無數,也算是倒行逆施。
這其實和大明也沒有什么關系,人家一家人殺來殺去的,大家也管不著。
但是,光海君對大明和后金的策略,其實是對大明真的沒有半點益處。
光海君對明和后金是拒絕援助明朝,秘密書信后金,在大明極力封死后金的情況下,這個家伙直接開通了朝鮮的貿易渠道,等于變相的支持后金建奴。
而李倧一直是大明最堅定的支持者也是最反對建奴的,如此,其實李倧上位,還是對大明有利的。
但這個年代要命就要命在,一個正統的坎就繞不過去。
天啟挽留了諸位大儒師傅,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家當然知道,這又是一個朝局的決策,天啟在虛心的請教下,其實已經通過這個提問故事,在向大家表明,他已經有了決斷。
皇上有了決斷是好事,但決斷要是不附和最大利益集團,那就是一個壞事難。乾綱獨斷,在永樂之后,內閣和文官集團強勢崛起之后,就再也不存在了,而在土木堡之變,勛貴集團集體覆滅之后,狀況更甚了。也就是說,在內閣開始強勢崛起之后,其實就是文臣在利用內閣和和皇帝爭n利,結果就是,文臣話語權越來越強,皇帝的話語權越來越弱,最后到了這幾十年,再出了于謙張居正幾個杰出的強臣之后,皇帝幾乎就沒了話語權。你還乾綱獨斷?你連放個屁,都得內閣準許。
也正是如此,在太平年間,才出了幾代其實是可有可無的了大明的皇帝,只要強臣把控,內閣運轉正常,大明依舊興旺發達。從這一點上看,皇權過于強勢,對這個老大帝國不是一件好事。
不過,內閣掌權,就當然會出現派系,互不服輸,于是,政務上也就難免的出現了扯皮和黨爭現象,為反對而反對,慢慢的成為了各黨派的絕對座右銘,就好像后是的n一樣,最終在這種偏執的理念里,消耗了一國國力,乃至國運。
而在亂世之中,需要團結一致,做事需要雷厲風行,這樣,就需要一個乾綱獨斷的人來,于是,在亂世,上需要一個強勢的皇帝的,這就好比后世,一個國家每有戰事,立刻形成戰時總統的原因,而所謂的內閣兩院,就不再是決策者,而是戰時幕僚。天啟,正處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需要一個強勢的皇帝,一個善于拾遺補缺的幕僚內閣。
就在群臣患得患失之中,天啟從袖子里拿出了一個手札,對著大家搖擺了一下,語氣平和,充滿了請教,但意思里已經是意志堅決的說:“昨天,毛帥給朕寫了一封信,不是奏折,是信,這是我們君臣之間的交流。”
一個臣子的奏折,被皇上說成一封兩個朋友之間的信件往來,這已經超越了臣子和君王的界限,也因此大家這次算是徹底的明白了,天啟對毛文龍的倚重,毛文龍對皇帝影響了。
天啟不等諸位大儒和師傅大臣回答,就拿著毛文龍的信,背著手,走下臺階御案,慢慢的道:“毛帥給朕講了一個故事,其實也沒有什么深意,就是重耳的故事,這讓朕一夜沒有安枕。”
在座大儒就更加欣慰了,一個貪戀木匠的皇帝,開始為國事而徹夜不眠了,這簡直就是天大的變化,這絕對可以大書特書的事情。
“諸位師傅也知道,重耳復國,其實也是殺了正統的侄子懷公,才成就了春秋霸業,這和李倧是如此相似。”
看到大家沒有回應,也實在是沒法回應,在正統的儒學里,重耳是叛逆,但他取得的輝煌也被儒學推崇,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誰也說不清的事情。
“而當時面對重耳的復國,秦穆公卻是出力不沒有秦穆公的支持,重耳根本就不能復國。”
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而也就是因為如此,堅持正統的儒生對重耳,對秦穆公都不知道該怎么評價。因為,不管是秦穆公還是重耳,雖然在道義上有所欠缺,但兩個人都是春秋時期,成就最大的兩個人,是非功過,實在是說不清。
“那么,現在的李倧,雖然也是推翻伯父,在道義上是說不過去的,但在現實里,對我們內憂外患的大明,卻是有著實際的意義的,因為他一直堅持親明惡金。”
一個東林派的大儒就越聽越不是滋味,于是站出來想要反駁。
但天啟卻一擺手道:“師傅想說什么朕是知道的,但朕更知道,大明的江山已經風雨飄搖,建奴已經成了我們的心腹之患,解決建奴后金,是我們大明的當務之急。而朝鮮對建奴的態度,關乎到整個戰略,朝鮮對毛帥的東江鎮的重要,更是關乎整個大明對后金建奴的態勢。遼西關寧,讓朕真的很失望。”然后痛苦的搖頭:“建奴再入京畿的故事絕對不能再重演啦”
此言一出,全場默然,這是天啟第一次表示了對孫師傅的抱怨,但也的確是事實。
“為了復遼,朕應該做一回秦穆公。”
這個話一出,大家肅然。
“所以,朕今天決定,對于朝鮮的事情,大家不要再爭吵了,一切都是為了大明,為了復遼,朕今日就乾綱獨斷,決定承認李倧的地位,決定讓毛帥出兵朝鮮,幫助李倧平叛。”
幾個大儒還想站出來說什么,天啟淡然,但神情堅決的道:“是非功過,后人評說,朕擔著,與諸位愛卿師傅無關。”
所有的人都閉上了嘴。葉向高和韓爌高興的看到,皇帝變了,不是變的獨斷專行,而是變得有擔當,有主見了,這才是中興之主的氣度。
毛文龍的目的達到了,這也不知道對大明是好是壞,也不知道這個家伙,借著這個借口,又興起什么樣的幺蛾子。
不過不管他興起什么樣的幺蛾子,只要對大明有利,就隨他去吧,反正最終這種事,不是內閣,而是皇帝給他擦屁,股。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