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城乃武林圣地,位于古北口,背靠燕山,毗鄰長城,潮河繞城而過。
朱元璋平定天下之時,身邊有位名叫吳天元的江湖俠客,二人交情匪淺、亦師亦友。此人驚才絕艷、冠絕當世,武力堪稱第一,多次于危難之際救護朱元璋性命。朱元璋見識到江湖勢力的不凡,深覺若能使用得當,便是一股強大的助力。建國后他將都城定在南方,為了更好的穩定和掌握北方局勢,最大限度的調動江湖勢力,天元城應運而生。
斥資興建高城,下明旨設武林盟主一職,賜丹書鐵券,統領各方江湖勢力。這一職位,沒有品銜,也無俸祿,也不像尋常朝臣那般受到諸般政令約束。
同時為了防止武林盟主權勢過大,又從江湖各派中選出了九個在當時實力不凡、俠名在外的門派,合稱九大派,即少林、武當、昆侖、崆峒、峨眉、龍虎、青城、燕山和樊凈九派。九大派掌事之人對武林盟主所下達的指令有回駁之權,當反對之數多于贊同之數,武林盟主之令便需收回。
吳天元在深得朱元璋信任和倚重之時,亦不忘初心,淡泊名利,諳熟進退之道,始終保持著遠離廟堂、瀟灑江湖的秉性,故而他成了為數不多得到善終的開國功勛。
自朱棣遷都北京,天元城的戰略意義便不如起初那般重要,逐漸同朝堂疏遠。但至于江湖的意義和作用始終未曾改變,好似一柄立于天地間的戒尺,成為時刻衡量各方的準則,維持江湖秩序。
吳天元之后,共歷四任武林盟主,而今為刀仁和劍成二人共擔此職。
這日,晴空萬里,天元城張燈結彩,鼓樂齊鳴,人聲鼎沸,煞是喜慶。原來是刀、劍二人得意弟子蕭棟杰和公冶忠義的大婚之日。
公冶忠義新婚妻子吳丹鳳出生不凡,為天下首富、素有“財神”美稱的吳謙長女。因吳謙資助王守仁平叛,事后刀、劍二人攜徒登門致謝,本也有意提親,恰巧二人一見鐘情、相互中意,喜事就順理成章了。
蕭棟杰之妻呂二娘出生平凡,祖上經營一家小鏢局,無甚名頭,幾年前在押鏢途中遇到兇悍賊匪,鏢局上下受到大肆屠戮。蕭棟杰途經相助,殺退賊匪,救下幸存者。二人便由此相識,日久生情,終結連理。
新人款款行來,大紅蓋頭搖擺起伏,呂二娘一頭白發被眼尖之人發現,引得頗多驚嘆議論。蕭棟杰輕握呂二娘異常白皙的纖手,以示安慰。
“吉時已到,新人行禮!”唱聲朗朗,響徹全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新人奉茶!”
刀仁和劍成笑納新人所奉清茶,立時有人調侃道:“這新娘子的茶就是香!我站這么遠都聞到啦!”引得一陣哄笑。
刀仁笑道:“棟杰、忠義,自今日起你們二人便是有家室的人了,為師盼望日后你們夫妻間能相敬如賓、白頭偕老!”劍成補充道:“還有早生貴子,多生幾個大胖小子,也好讓我們這兩個老頭子承歡膝下,共享天倫!”
“謹遵師父教誨,定不負二老所望!”
“所謂不負二老所望,是指相敬如賓呢還是早生貴子啊?”調笑之人話外有音,多人順勢起哄,好不熱鬧。
東方明日趁機也在蕭棟杰和公冶忠義耳邊打趣道:“兩位師兄,多多努力!”向來冷漠的薛恒,臉上也浮現了難得的笑容。
公冶忠義笑道:“努力是一定的,你也要抓緊,這以后我是該叫你師弟呢還是妹夫呢?”大紅蓋頭下的吳丹鳳不顧什么禮儀規矩,當即接話道:“在這里叫師弟,到我家就叫妹夫!”公冶沐英深以為然,故作一派鄭重其事,重重點頭道:“夫人所言甚是有理!”
東方明日一臉羞赧,本想調侃人,結果反被調侃。
楚飛身不能動、口不能言,僵硬地躺在石床之上,唯有冰涼的鐵索和無盡的黑暗相伴,也不知時光流逝幾何。
先前,他趕走獨子楚敏真,而后徒手挖坑,掩埋摯友敖晴川尸身,長跪懺悔,痛斥己過,悔不當初。本想自我了結,贖己罪過,卻被神秘人攔下,錮封周身大穴,致使外身不得言行,體內真氣不能流轉,生死不由己,好似活死人。
忽然,石門開啟,刺目強光受一面大銅鏡反射入石室,門口兩道擋光簾幕不知何時被人扯掉,強光長驅直入,籠罩楚飛周身。肌膚煅燒、熱血沸騰、毒蟲噬體的巨大痛苦再次涌現,楚飛眼前又浮現諸般幻境,直至意識全無。
待到醒來,周遭又回到了黑暗和寧靜之中。楚飛發覺四肢可稍稍活動,只是體內真氣仍是調動不出半分,驀然發現身下有一人,定睛一看,如遭五雷轟頂。此人正是汪機,睜眼張口、毫無生機。
五年來,汪機每隔半年便會上山為楚飛復診一次,每次診治結果均好于預想,并對治療血毒之法稍加調整。眼見五年期限將至,他苦心鉆研多年,雖尚未想出根治血毒的妙法,卻也有了能更好緩解血毒的辦法,心懷欣喜,再次前來。不料剛到霧靈山腳,被神秘人奇襲擒獲,結果他的一腔熱血,也成了他人利用楚飛步入魔道的墊腳石。
此后三年,神秘人會定時帶一名活人到楚飛面前,以強光刺激擾其心智,迫其吸食人血。久而久之,楚飛自身意識逐漸被侵蝕殆盡,無需強光刺激,但見活人血液,便會主動瘋狂吸噬。
“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于眾說之紛撓疲邇,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于心,以為圣人之學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闕溺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
“盡信書不如無書,凡看書文,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學而已,則千經萬典,顛倒縱橫,皆為我之所用。一涉拘執比擬,則反為所縛,雖或特見妙詣開發之益,一時不無,而意必之見,流注潛伏,蓋有反為良知之障蔽,而不自知覺者矣。
“持學之態如為人,守本固心,容宇納宙,家戶無隙,取精去粕,棄盲從而勇創新也。”
王守仁立身講臺,面對蕓蕓學子,其言諄諄,其情切切,又道:“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
“良知即天理,為先驗道德之觀念,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諸心皆在其中,亦在人人心中,為不假外求之道德本原。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知乃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也。
“知者必行,不行不足以謂之知;真知則必行,不行終非真知;知不限于知,行不限于行。知行為心之兩面,即知即行,知為行之始,行乃知之成。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也。
“明德、親民脈脈相通、輔車相依,為致良知之實質升華。世人以心為主,天地以人為心,人心即萬物之心,人之良知亦為萬物之良知。圣人之心便應以天下萬物為一體,致良知、明明德、親民至善,人人皆可成圣,人人皆為良知。”
朱厚熜繼位后,感念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亂之功,拔擢為南京兵部尚書。上任不久,得聞父親病逝噩耗,致仕歸鄉,盡人子守孝之道。期間,潛心注學授業,創辦陽明學院,弘揚心學,傳播于海之內外。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