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奕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只是笑了笑,看上去不是很在乎。
實際上他知道董高逸發(fā)火和這樣做的是早有預謀的,很快就在心中猜到了大概。
這個靜嬪背后的勢力應該董高逸有所顧慮,不好明著出手,那就必須找個合適的理由,或者是一個完美無瑕的沖突。
為何靜嬪犯了事之后還能夠風生水起原因就在這里,無論大小事都慣著她,這樣的人是不會止步于此的,后面肯定有更為過火的事情,所以就發(fā)生了今日的事情。
可是宮中的妃嬪靜嬪都是認識的,宮外的人又沒有進入后宮的可能,一來二去劉雨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劉嫣邀請之后董高逸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答應。
果不其然,靜嬪見到是一個陌生的面孔自然不害怕,她根本不知道這位就是被冊封的云陽長公主,也沒有想過嫁出去的公主還能夠回宮的,以下犯上可是重罪,加上之前的罪名,誰都不敢站出來給她說好話,原先一些巴結(jié)她的妃嬪紛紛脫身,不愿意和她有所糾纏。
在后宮這樣的地方,沒有任何的依靠加上沖撞了得罪不起的人,下場往往都是很慘的。
“梁奕,朕今日找你前來是為了一件事情。”
“請皇上吩咐。”
“一月前,東漢朝送來國書,呂恒要為他的生母,也就是當今的東漢太后舉行七十大壽,同時還邀請了西涼,北魏,南疆國,北疆國等,南疆不用說一切都在等消息,北疆一直和東漢關系不錯肯定會去,至于另外兩朝同樣會去,朕想了想決定由你帶著賀禮前去祝壽。”
聽到這個吩咐梁奕有些驚訝,倒不是說東漢會舉辦壽禮,而是這樣的事情理應交給禮部去準備,前去祝壽的也應該是禮部的官員,他梁奕現(xiàn)在的身份是兵部侍郎和小都統(tǒng),無論哪一個官職都是不符合禮儀的。
若是前去被人知道身份的話,豈不是還會鬧出不小的笑話,除非是戰(zhàn)事方面的問題,否則其他的派一個兵部侍郎前去都是有問題的,他不相信董高逸不知道這一點,那么肯定就還有其他的原因。
隨后詢問道:“啟稟皇上,東漢太后大壽,臣一個小都統(tǒng)帶著壽禮前去恐怕有些不合適吧,禮部的官員想來是可以做好的。”
梁奕的想法是,禮部的官員可能在某一方面惹怒了皇上,如果真是這樣,下去之后他一定給呂新則好好說一下,事情鬧到了不好收場的話問題可就大了。
“梁奕,朕自然知道以你的身份去東漢朝祝壽是不合適的,只是你不覺得東漢朝在這樣的情況下還給太后祝壽有問題嗎?”
“皇上的意思是,東漢朝這樣做不是鴻門宴就是另有圖謀?”
“沒錯,朕原本覺得有些小題大做,不過一直安插在東漢朝的探子穿消息回來說,東漢朝最近有不對勁的現(xiàn)象,加上突然要給太后祝壽,朕覺得不是表面的這么簡單,所以派你去弄清楚東漢朝真正的目的。”
梁奕點了點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派他前去一切就說得通。
其實就算董高逸不說,梁奕同樣覺得有問題,這兩戰(zhàn)過后東漢朝的損失慘重,這樣的情況下還邀請南齊朝前去,怎么看都覺得不對勁,只是他現(xiàn)在的身份還是不妥,不過看這樣子估計已經(jīng)有了安排。
隨后董高逸繼續(xù)說道:“這一次前去,如果真的另有圖謀,那么此次前去就可能有危險,所以隨行的人,朕可以答應任由你挑選,至少人數(shù)不超過三十人即可。”
“多謝皇上。”
“好了,這是第一個問題,朕知道你心中還有一個疑問,這次去明面上畢竟是給東漢的太后祝壽,你的身份無論怎么說都是不合適的,所以梁奕聽旨。”
“微臣在。”
“從即刻起,你任禮部侍郎,前往東漢朝出使壽禮,務必調(diào)查清楚背后的真相。”
“臣領旨謝恩。”
“好了,起來吧。”
梁奕沒想到董高逸會直接給他升官,他原先想著至少還需要幾年時間,或者是再立下一個大的功勞,沒想到僅僅是出使東漢調(diào)查真相,就做了禮部侍郎。
要知道他之前雖說掛著兵部侍郎銜,但真正的官職還是從三品的小都統(tǒng),而這一次不同,是任侍郎一職,那就是實打?qū)嵉恼饭賳T。
雖然是禮部的官職,對于現(xiàn)在的梁奕來說已經(jīng)非常的不容易,畢竟年齡擺在這里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大臣們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反對,這樣做之后其他大臣只能是無話可說。
“請皇上放心,臣一定調(diào)查出真相來。”
“你做事朕放心,那就先回去準備,根據(jù)邀請正式的壽宴在九月中旬,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月份,到東漢朝的都城去少說也得一個月時間,三日后出發(fā)應該能在壽宴開始前十日趕到,這段時間你就想辦法調(diào)查東漢朝的目的如何,一旦發(fā)現(xiàn)情況立刻匯報,這段時間朕會派元于去東漢邊境練兵,若是呂恒想要魚死破,元于會立刻趕來增援。”
“是。”
隨后梁奕帶著劉雨離開了皇宮,也完成了董高逸的兩件事情,第一就是解決后宮的隱患,第二件事就是安排梁奕前去東漢朝一趟。
梁奕任禮部侍郎出使東漢太后壽宴一事很快就從宮中傳到了諸位大臣的耳朵里,對此沒有任何人懷疑這條消息的準確性,他們原本以為梁奕會沉寂一段時間或者是會在西州待上幾年時間磨練,沒想到這么快就升官。
最為他高興的當屬元于等人,他們同樣認為梁奕這幾年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畢竟大皇子已經(jīng)十四歲,再有兩年的時間就會參與國事,到了那個時候朝廷的斗爭就不會這么簡單。
梁奕出宮之后沒有在乎其他大臣的議論,問元于借了十多名身手不錯的將士,當然這些都是當初梁奕訓練的那四百人中的。
一同前去的不包括汪歷,龐鑫,何余等人。
到了東漢還需要調(diào)查,身邊的人肯定會被監(jiān)視,這四人前去調(diào)查才不會被發(fā)現(xiàn),要是跟在隊伍中離開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