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紅拂慫恿黃娜坐了天下以后,要多封幾個“公公”去坐東西宮這事,遠在高密的老舅黃小剛當然是不知道的。
因為在西征大軍正式踏上東歸旅程的同時,他的新城三期工程大會戰也正式開始實施。
不過,這個三期工程的實際內容,卻是叫很多人都是一頭的霧水。
這之前,所謂的一期工程是什么“三平一通”,內容是什么平整土地、貫通道路,修筑城市的上下水,這些看起來倒也是理所應當。
而二期工程卻是把原來挖的溝修筑下水道擴大為挖掘地下水渠和河道,并且還把地面的路網繼續擴大和延長,這些工程雖然叫人看起來有些費解,但細想起來對于城市建設也的確有些道理,算他高瞻遠矚也是沒錯。x
可這三期工程你猜他準備怎么干
不修城墻了,要直接蓋房!
這按照古代人的慣例,這要筑城向來都是先建墻,只有先把一座城池的城墻給立起來,這城池也才算是給了人初步的安全感,斷然沒有先修房子后再修城墻的例子。
此外,黃小剛要蓋的房子也叫人很是看不懂,他先是在地圖上畫了幾個圈,將新城上畫出了五個圈,分別命名一環到五環。
這其中,一環以城市中心的巨大廣場為中心,覆蓋了周圍方圓二十里的區間,二環的覆蓋區間由二十里外擴至四十里,剩下的三環到五環自然也是如此類推,分別是六十、八十里至百里。
然后他又在三環至四環的區間之內,分別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自畫出了六塊區域,其中兩塊為高密度住宅區、一塊中密度住宅區、一塊低密度住宅區,然后剩下的兩塊地卻是分別標注成了什么功能區和商業區。x
對于這什么高密度、低密度的住宅區,雖然沒什么能看懂,但瞧著施工隊們建出的房子,大家可都看蒙了。
在高密度住宅區,就瞧見施工人員先是用了三天時間便挖好了深度超過一丈的地基古代的民房一般不會挖這么深,然后用原木和竹子在地基上扎成了一個個的柱基,用木板圍好后便灌入一種被稱之為混凝土的泥漿,待得兩日后將木板一拆,便得到了一根根高度數丈不等的石柱,然后才用磚石圍繞著這些石柱開始建房,不過半月時間就建出了一棟棟三五層不等的樓房來。
而這種樓房的構造也是新穎,每棟樓房按照設計功用被簡單的分為單室、雙室和多室三種格局,“單室”也即是所謂的一室一廳,而“雙室”也即是兩室一廳,至于“多室”的類別就更復雜一些,這里也就不多說了。
且這樓房的“棟”也是分大小的,有些大棟每層設有至少八間單室,而有些小棟每層僅是兩戶對面而居,且在一片區域里面往往會將這樣大小不同的“棟”錯落其中,棟與棟不但設有道路,還在其中標注有形狀不一的“綠地”。
而若要說這所謂高密度住宅區的安排,叫這些隋末時代的古人看起來有些奇怪的話,黃小剛在所謂中密度的住宅的安排看起來可就更怪了。
也就瞧見黃小剛不但在所謂的“中密度住宅區”里畫出了一個個的九宮格,也畫出了叫旁人叫不出名的八宮格、七宮格、六宮格,且在每一個宮格里又填了什么“一戶建”、“兩戶建”、“三合院”、“四合院”名詞。
這“三合院”與“四合院”是個什么造型,想來就不用解釋了,而對于“一戶建”和“兩戶建”,或許知道的人就不多,那么簡單點來描述的話,這“一戶建”也就是動畫片里大雄和蠟筆小新家里那種獨戶帶后院的小宅子。
這本來黃小剛在劃定中密度住宅區的時候,本意是將這一片全按照典型的“四合院”模式來建設,不管今后是安置四戶窮人還是獨戶的富人,“四合院”式的民居都能夠滿足其要求。
可誰知道,隨著黃娜把整個洛陽的前隋工部的文書、記錄還有工匠打包發來高密之后,黃小剛卻是從中得到了靈感。
當時黃娜可是一股腦的搬空了洛陽的府庫,單是工部的文書圖籍便足足抄走了八千余箱,其中不但包括了楊素命人繪制的萬余張大興、洛陽新城的營建圖,還有是當時的筑城大匠宇文愷命人整理收集所得。
在這些圖中,除了少部分典型的晉隋風格的屋宅設計之外,唐朝風格的房屋設計看起來自然是最多的,而這種“一戶建”和“兩戶建”的屋宇設計,便似乎是專門針對洛陽和長安的坊市格局而設計出來,只是顯然這種小巧精干,實用面積雖大,但不適合大戶人家居住的小格局房舍并不討楊素和宇文愷的喜歡,因此被棄之不用,丟在了故紙堆里。
而黃小剛之前作為一個后世人,自然認得出這種設計是大雄和蠟筆小新的家,也恰好知道這種獨立民居小別墅在日本也被稱作“一戶建”,是一種極為受后世日本人推崇的建筑設計,自然也就不會裝作視而不見。
按照黃小剛的想法,往后這樣的中密度住宅區,將會主要用來安置政府職員以及中產白領階級和獨戶的小富人家,那么這種獨戶帶后院的小宅子便肯定會大有市場,便也拍板做了安排。
于是有人肯定會問了,這從一戶建到四合院都被畫在“中密度住宅區”之內了,那么“低密度住宅區”又是個什么情況呢
防采集自動加載失敗,點擊模式,請安裝最新版瀏覽器!anikiii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