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西多雖然是個天竺人,但來到中土也很多年了,對于中土人的爾虞我詐肯定還是有著一定的認識。
所以此時此刻,他怎還不明白自己這是被人給賣了還幫人數錢!
當即看著慧能,他也只能是口念佛號直搖頭,便也懂事答道:“唉!全憑賢王做主便是了!”
監國王斜眼瞧了一眼還癱坐在地的鄭善果,便見他一個激靈跳了起來,口中直道:“欺君之罪,二十藤鞭已是輕罰!”
監國王便也笑著點頭道:“不錯!來人,拖下去再打二十!”
慧能等人頓時臉色就是一變,可幾個弟子剛要出聲,就聽慧能用一聲佛號給了暗示,于是幾個弟子只能是老老實實被拖下去打,他自己也是咬著牙又扛了二十下。
監國王倒是趁著這個空閑,命人把慧能等人隨身攜帶的度牒拿來瞧看了一眼,也才知道四個弟子分別叫做智誠、智法、智慧、智辨,并且四人受具足戒僧人正式的戒律的地方還是廬山東林寺,并且注明這“智”字輩乃是“蓮宗”的第五代弟子。
監國王雖然有點看不懂度牒上的信息,但這不是有個前隋的大理寺卿在么,于是便將度牒交給了鄭善果,讓他給解釋解釋,也才知道這什么“蓮宗”也就是現今“凈土宗”,而廬山東林寺則是“蓮宗”的祖庭,所以洛陽大興善寺如今奉行的是凈土宗的法門。
監國王雖然在后世也就是高化水平,但也還是知道佛教的一些宗門流派的典故,所以在聽聞這些僧人都是凈土宗而不是禪宗之后,心里也就有了一排成年的竹子胸有成竹。
二十藤條倒也打完了,但見得慧能等人再次被親衛架了進來,不過五人的腿腳全都癱軟,站立不穩需要人攙扶,監國王不由好笑的問道:“前后四十下,你們倒是能挨,卻不知心中可是服氣?”
四個智字輩的僧人年歲瞧上去都應該差不多四十出頭,此時看表情應該是完全被打懵了,倒是那慧能雖然年紀看上去都過了五旬,但此時人看起來還有些精神,聞言倒也勉勉強強的抬手做了佛揖道:“阿……彌陀佛!老衲謝過賢王賜罰!”
瞧著慧能一邊說話,一邊故意眼眉低垂,可卻藏不住眼珠兒在眼皮下面亂轉,監國王干脆冷笑一聲道:“好了!罰也罰過了,本王也懶得聽你等狡辯,本王這里有三問,你等之中若有人答得上來,本王便許你等迎佛入城,并且許爾在城中建寺禮佛。但若是爾等答不出來,又或者是答案不能服眾的,也就莫怪本王罰得太重了。”
說完,監國王稍作停頓之后,便聽他問道:“其一、今日既是佛誕之日,便問一個與釋迦牟尼有關之題:昔日佛祖于菩提樹下開悟,發愿傳教,其教義之中有一個眾生平等,且問何為眾生平等?”
監國王的問題一出來,就見那慧能暗暗舒了一口氣,他作為大興善寺的住持加上又是“蓮宗”衣缽傳人,對于這樣的問題肯定是信手拈來。
只是見他剛要開口,就聽監國王指著達摩西多補充道:“對了啊!別扯什么經文佛曰,你既然是天竺來的,就照實說一說,為什么至今天竺各地還在施行四種姓制度,為什么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賤民不能平等,這天竺之民尚且都不能平等,憑什么就敢來我中土傳教,弘什么眾生平等之法?”
慧能見此,就覺得空空的耳中響起“噗呲”一聲,感覺就好似被人在心口上扎了一刀,這什么眾生平等的問題如果是叫他回答,估計他正要稍微的引經據典搞一搞就答上來了,可若是指著達摩西多這個天竺人來回答的話,怕是要壞事啊!
果然,達摩西多當場就被問懵了,這眾生平等說白了不過是佛祖的遠大理想空想。
而作為一個正兒八經的天竺僧人,他更是明白這佛教之所以誕生,就是因為當初佛祖釋迦牟尼要跟種姓制度抗爭啊!
話說這佛教大約產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當時的古印度正處于一個大動蕩、大變革時代:有的地方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有的仍處于部落聯盟時期。
同時由此產生了最初的階級劃分,也即是種姓制度:首先是婆羅門,也就是僧侶貴族階級,享有經典的傳授、解釋權和主持祭祀的特權其次有剎帝利,屬于軍事貴族吠舍為第三等級,從事農、牧業生產者和商人最后是受剝削的首陀羅。
以及主要由戰敗的俘虜、罪犯、私生子和他們的后代組成,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最為低等的賤民階級!
而隨著各國間的兼并戰爭不斷發生,剎帝利種姓的軍政權力急劇增強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吠舍種姓的經濟實力日益雄厚更不提吠舍、首陀羅和賤民更憋著一股子勁想要翻身做主人。
由此舊觀念受到廣大人們的反對,思想界活躍,各種哲理、邪說莫衷一是。面對統治者的**、社會混亂和貧困者痛苦的局面,有些人企圖退出社會生活,出家作了“沙門”。他們住在野外,穿樹皮,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結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終日不動,尋求思想的開悟。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
他本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凈飯王家: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部落的名字,牟尼是圣人的意思。
出生后,其母親就去世了,由姨母養育成長。按照剎帝利的習慣,八歲起學習字書、吠陀、武藝,“六十四種書樣樣精通”,受過最好的教育。十七歲時娶了美麗的妻子耶輸陀羅,據說還生有一子。
他自幼愛沉思,思考社會和人生問題,深感世間人事變化“無常”,一心想擺脫人生的苦惱,于二十九歲時,毅然放棄豐厚的財寶和優越物質生活,在一個夜晚逃出家門,削發剃須,作了“沙門”。
他先到跋迦婆仙人苦修林進行苦修,又找到阿羅陀伽蘭處過梵行生活,再跟隨另一名沙門學坐禪修持。
雖然經過六年的苦修,身體瘦弱如老朽,但仍沒有擺脫“無常”苦境,達到解脫的境界。于是又振作起來,到尼彈連河洗了澡,重新進食,在一棵菩提樹下禪定,審諦思惟了七天七日夜。
他想到人們生、老、病、死的痛苦,用“輪回”思想解釋其根源,提出了“十二因緣”、“八正道”和“四諦”等一整套佛學的基本思想,達到大覺大悟的境界。
三十五歲時,終于修成了圣人“佛陀”。
從此,釋迦牟尼四處布道,足跡遍布北印度和中印度。他組織僧團,交結國王,聯絡商人富豪,建立了許多僧院,并制定一整套組織僧團的制度竭力反對“婆羅門第一”,主張“四姓平等”,對眾生仁慈溫和,提出釋迦弟子不講種姓高低,只按長幼分序。
但問題是: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