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去年,今年參加舉人試的學子數量自然是十數倍的增長。
去年也即是天鳳三年,當時鳳朝發布的考試規程原本是計劃將童生、秀才和舉人考試分別在每年的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并且進士試當時也不準備是年年都考,而是想也學著唐宋搞三年或四年開一起春闈。
不過當年卻是應民間的要求,在天鳳三年的三月舉行了一輪直升聯考。
但結果是,當時民間報名參加童生試的人雖然總計有超過五千多,但最終過線者卻不足五百,而天鳳軍中參考的三萬余人里,過線者卻是多達一萬四千有余,便是滿分者也有兩千多人。
這之后的秀才試結果更是嚇人,這民間不足五百的童生考下來僅有四十二人過線獲得秀才功名,接著第三輪的舉人試硬著頭皮考下來的結果也就不用提了,這四十七人里又僅有十七人過線獲得舉人資格,至四月初一的第四輪進士試過后,最終勝出者便僅剩下區區的三人而已。
所以,到了天鳳四年新朝這邊也就不得不更改了考試規程,首先就是把各地的定期童生試和秀才試更改到了三月和六月,然后在新都的考試院則允許民間學子自費報名參加機動考試,并把舉人試改期到了開國大典之前的九月舉行。
當然了,政策的變通帶來的變化還是不錯,自費機動考試給了民間學子極大的自由度,讓很多在地方考砸的人有機會來新都補考,同樣也使得擁有秀才功名的學子數量穩步增長,不至于像是天鳳三年那樣尷尬。
誰知道這獲得秀才功名的學子卻是越來越多,截止八月底最后的報名日期,共計竟是有三千五百多人報名,倒也的確是超出了新都考試院的安排能力。
由于舉人試的考試共有五科(語文、數學、地理、歷史、常識),所以至少考上三天,而以新都考試院的房舍,最多也就只能安排兩千人同時考試,所以這考試院方面提出稍作延期的要求倒也合情合理,稍后女王在征求了監國王的意見只有,便也下旨將考試的日期延后三日。
而這三日時間內,監國王也將會派出工程隊在考試院周圍擇地搭建臨時的露天考場,用以滿足會考的需要。
新朝開科舉之事,既事關社會穩定,也決定了民心向背,肯定是不能開玩笑的,因此女王在批準了考試院的申請之后,也對考試期間的應試學子的食宿問題做了關心,而考試院方面也送上了近期選拔出的成績優異學子的花名冊。
結果女王隨手拿來一瞧,便在翻開的第一頁中發現了兩個相當眼熟的名字。
這第一個名字叫做呂才,想當初天鳳元年時女王出征路過清河,還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當時女王悄悄傳了他一套簡譜的記錄之法,換了一份“農樂曲”的樂譜,回來之后偶有回憶也才記起這呂才非但是“尺八”的發明者,還是唐初時代少有能與袁天罡、李淳風等人其名的牛人。
要道這呂才是什么人,單說在這后世的百科里面,便將他稱之為:唐代哲學家、唯物主義思想家、無神論者、音樂家,是位多才多藝的學者、自然科學家。
呂才出身于寒微的庶族家庭,從小好學,是一位未經名師傳授,自學成才的思想家、學者。興趣愛好廣泛,通曉《六經》、天文、地理、醫藥、制圖、軍事、歷史、文學、邏輯學、哲學乃至陰陽五行、龜蓍、歷算、象戲等,尤長于樂律,而且大都有專門著作和創造,因其學識淵博、博才多能而逐漸知名。唐初的一些名臣官僚如魏征、王珪等都十分贊賞他的“學術之妙”。
其三十歲時,由溫彥博、魏征等人推薦給唐太宗進入弘文館,官居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
而其最為叫后世人記憶深刻的成就,便是他一手創作的《秦王破陣樂》。
貞觀初年(626年)時,他奉唐太宗御詔參論樂事,此后每逢唐太宗宴代從臣、賞賜閭里、賦詩抒懷之時,即命呂才依詩譜曲編舞。貞觀六年(632年),呂才相繼創作并譜曲《功成慶善舞》(后更名為《九功舞》)、《七德舞》(后更名為《秦王破陣樂》),之后又創作了《上元舞》。
只是當時這呂才與女王初見時也才十二歲,加上當時女王也僅僅是記得他是“尺八”發明者,并未對他有更多的關注,還想著不去干擾他的成長,留待日后再說。
想不到,如今不過短短數年過去,這呂才竟也學有所成,竟是以清河地方童生、秀才兩級統考都是頭名的身份再次出現在女王的眼前。
而第二個叫女王感到意外的名字,便是同樣來自清河,卻以新都八月機動考試連續奪得童生、秀才兩試頭名的馬周!
女王雖然不是專修歷史的,但她的專業對“貞觀之治”的了解還是比普通人更多一些,也就自然知道這馬周在“貞觀之治”里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馬周,字賓王,清河郡茌平縣(今山東聊城市茌平區茌平鎮馬莊)人,唐朝宰相。
<aonclick>防采集,自動加載失敗,點擊手動加載,不支持閱讀模式!
禁止轉碼、禁止閱讀模式,下面內容隱藏,請退出閱讀模式!
</aonclick></divid>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