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這位實權人物面露不信,有心留難,白思孟冷笑一聲,搖搖手中的手令道:
“仔細看看!皇帝隨身玉璽,該不是假的吧?好好給你看手令,你怎不知好歹!難道定要天亮以后萬歲爺親自來與你說?手令說是即刻,你卻一定要捱到那時!你掂量掂量,真到那時,閣下這顆腦袋還能留在項上不能?”
他年紀雖輕,卻目光如劍,冷冽逼人。劉校尉打了個寒噤,再看手令,果然寫得再清楚沒有,還說叫他也隨去集合,聽候升用。
不奉詔則斬,奉詔還可能晉升,這還有什么好選擇的。他的眼珠飛快地轉了幾轉,想定后,當即抱拳一揖,說:“末將遵旨。”
明明是沈雷下達的任職令,他不說遵命,卻說遵旨,自然是想留個辯解的借口在那里
沈某人是罪臣,并沒宣布免罪,他的命令本校尉自然不能凜遵。
要本官交出軍權,全因為有玉璽印鑒作證,說明是皇上親自批準。而白思孟舊日樂工、后來兵部錄用為北征前部糧官,自己也是認識的。一個飛黃騰達得令人生氣的家伙!
這么一個人拿著命令來,口銜天憲,硬逼著我交,我不能不遵。
如果將來證明是我劉某人誤判誤信,率爾交權,那全因為時間緊急,被逼受迫,不得不然。總歸來人雖不讓人放心,手令卻不假,又有個如假包換的御印在,誰敢說它不是真的?
既然有它在那里扛住,本人就是有罪過,又能有多大呢?
就這樣,這位心思細密的劉校尉一番斟酌,自認為盡善盡美,面容便緩和了。
表示服從皇命之后,他一面交出印信、名冊,一面叫人通知,集合了全營軍士,當場宣布:萬校尉新到,已經接替了本人,現在便交由他全權指揮。全營官兵全副武裝,齊赴順天門聽候點用,不得違令。
一千人不是小數,等到這支軍隊全部開到,加上強弩營十棚千余官兵,順天門外已是黑壓壓一片人頭。
從者已經如云,后方初步穩定,這就比較好辦了。為防不測,白思孟盡管非常想快點把幾支軍隊都抓到手里,卻還是要小蔣陪著他去接收射聲營。
因為那邊還有太子護衛六百人,都是貴戚子弟從軍,一個個心高氣傲、狂妄狡黠,滿指望將來太子登基,好做個二代從龍之臣的。營兵買賬,他們不一定買賬。如果鬧翻了,再搖動射聲營,形成對壘之勢,局面就一團糟了。
他們帶了護軍營一百人同去,不但是隨身護衛和壯壯聲勢,也有個拉眾人作證的意思。
來到射聲營前,原任高校尉不在里面,守營軍士借口沒命令不肯開門。白思孟連聲呵斥,他們還是不開。
僵持了一會兒,白思孟突然急中生智,命令跟來的士兵與他一起復誦手令:
“茲令:改任前大軍北部糧秣官白思孟,為京師羽林軍射聲營校尉總統制官。即刻接任,不得有誤!并速率射聲營全營赴順天門聽點。原任校尉高,同來順天門,聽候升用!”
念了一遍,又念一遍。百人聲音甚大,全營都被吵醒了。
因是換長官的大事情,人人關心,都擁到營前來看。哨兵見阻隔不住,只好開門。
白思孟帶著兵昂然入內,一進去便把不開門的哨兵拿下,捆了丟在一邊,然后又對著眾軍宣讀命令。
到底營中多有曉事的,許多百夫長、棚長之類低級軍官聽了,都前來跪迎,后面的幾個千戶見了,便也俯首貼耳。于是亂了一陣,便全部收伏了。
只有一個營佐,與高校尉同鄉,有些桀驁不馴,將來人上下打量一番,陰不陰陽不陽地向同儕笑道:“一個糧秣官,也來射聲營當校尉,真是老大不易!”
這意思是譏笑他是夤緣干進才謀得這個清要職位的。
白思孟也不生氣,抱拳遙向皇宮那面拱手一揖,微笑道:
“圣眷優隆,這也叫沒有辦法的事!今日得能與閣下共事,幸何如之!”
說是共事、有幸,還帶著笑,那說話的聲調語氣,卻有點不懷好意了。那營佐聽了,趕緊閉嘴,再勉強擠出一個笑容來。
鎮住了不服氣的人,白思孟便從射聲營再派出軍士到東宮通知,說是兼察是“察”而不是“管”太子護衛營的新射聲校尉已經到任,叫他們全體前去聽令。
那太子護衛營因近日太子不在東宮,正閑得慌,聽到有事召喚,不知是什么道理,便匆匆集合,來見新校尉。一到發現原來是白某人,就有些不大放在心上,表現得疲疲沓沓。
這不是整頓軍紀的時候。白思孟只問他們的營官奉不奉詔,奉詔就照詔執行。
這位營官比他的手下曉事。眼看射聲營千余官兵都橫平豎直地整齊肅立,虎視眈眈,認了這位新貴,自己兵單將寡,又軍容不整,怎敢說您老且慢,讓我再想一想?當然立即表示謹遵圣諭。
白思孟便把他們一股腦全帶往順天門,于是皇帝一邊聲勢大振。
聽說已有三千多人歸于掌握,皇帝內心大定,便帶著五大臣一起從御花園走出,來到北宮墻的大門城樓亮相。
眾軍先看到原已逮系的五大臣,都不由一愣。接著又看到一個蒼髯老翁,沒戴帽子,更沒有皇冠,卻說是皇帝,都傻呆了。
只有幾個校尉,因是宮禁當差久了,個個見過老皇帝,此時在燈籠火把下看到皇帝真容,再三端詳不假,都嚇得立即匍伏,口稱接駕。
眾軍這才知道是真的。
媽呀,皇帝原來是這個樣子,平常沒看到呀!于是都拋槍跪倒,山呼萬歲。那場面一片沸騰,就像舉行什么盛大慶典一樣。
白思孟趁勢陪同小蔣前去西宮墻外接收驍騎營。
驍騎營那邊距宮墻稍遠,中間又隔了一座護軍營。此時營兵已經聽到這邊的歡呼聲,只是聽得不夠真切,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
等到白蔣二人帶同一百軍士到來,說要接收,原任張校尉倒沒話說,他的兩個騎兵隊長卻有心為難,看著小蔣說:
“不是敢于疑心校尉得位不正,只是校尉年不滿十三,身不及五尺,如何統領我們這些八尺高的大漢,倒是耐人尋味。”
小蔣一聽,不覺脹紅了臉。
本章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