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發軒、史可法、吳總坤、戴明杰、詹兆恒、陳思宇、崔云輝和龍建宏等人悉數都來到了京城,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時間定于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化,儒家思想還是要繼續推行,且要隨著國力的提升,不斷的往外宣揚。
當然,如果有少部分的人一定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吳宗睿也不會采取什么手段。
年號最終確定為昌瑞,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時刻,就要改崇禎十七年為昌瑞元年。
國號與年號都確定下來之后,接下來就是任用官吏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讓吳宗睿絞盡腦汁。
登萊新軍實際掌控的地方為北直隸、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以及南直隸,當下登萊新軍的勢力還在逐漸開始深入到江西與浙江等地,四川與湖廣大部分的地方,為張獻忠掌控,至于說南方其他的地方,還是一團糟,頗有些各自為主的味道。
除開南直隸與山東,北方其余地方用赤地千里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常年的征伐,后金儒、盧發軒與史可法進入內閣,成為內閣大臣,此外還有洪承疇,也進入內閣。
盧發軒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南直隸總督,廖文儒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登萊新軍總兵,留守京城,史可法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吏部尚書,留守京城,內閣大臣洪承疇留京城,他們共同協助曾永忠處理一切事宜。
陳思宇出任遼東巡撫,戴明杰出任河南巡撫,詹兆恒出任陜西巡撫,崔云輝出任山西巡撫,吳總坤依舊擔任山東巡撫,龍建宏出任順天府尹。
這樣以來,京城和地方上最為重要的位置上面都是吳宗睿信任之人出任。
這樣做的好處是,內閣以及各省的封疆大吏,明白吳宗睿的執政之策,執行起來順暢。
吳宗睿大大的提升了武將的地位,廖文儒進入內閣,而且在內閣之中排名第二位,這已經說明了一切,吳宗睿與曾永忠等人商議的時候,一再的強調,文臣與武將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雙方的職責不一樣。
曾永忠、廖文儒、盧發軒、史可法與洪承疇等人,一同來到了文華殿。
文華殿就是崇禎皇帝署理政務時候的偏殿,被吳宗睿恢復了原來的名字。
還有兩天時間,就是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日子。
曾永忠帶頭跪下了,廖文儒等人也跪下了。
吳宗睿揮揮手。
“都起來吧,今天我只說一件事情,也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牽涉到天下的士大夫階層,也包括我吳氏家族,這件事情更是牽涉到我大吳王朝的穩定。”
“歷朝歷代都說到了抑兼并,均田地,可好像還沒有哪個朝代真正的做好。”
“之所以做不好這件事情,道理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我們都是士紳之中的一員,我們會想方設法的維護自身的權益,為此甚至不惜與皇上對著干,現在我馬上要成為皇帝了,怕是也要和你們對著干了。”
曾永忠抱拳準備開口的時候,吳宗睿揮揮手。
“暫時都不要插言,等我說完。”
“覆滅大明王朝的是闖王李自成,是當初被崇禎皇帝與大明朝廷稱之為流民的那些人,為什么會出現流民,表面看兩個原因,其一是連年的天災,其二是無法承受的賦稅,不過你們若是認真的想一想,就會明白真正的原因絕非如此。”
“大明王朝已經滅亡了,可天下的士紳家族依舊活得很滋潤,這就很有趣了。”
“昨日你們送來的奏折,署理朝廷事務與地方事務,幾乎都是沿革大明朝廷的慣例,有些方面我覺得可行,但是有些根本性的制度,必須要改變。”
“大明王朝為什么覆滅,原因很多,也頗為復雜,但核心的東西,就是這個王朝腐敗了,沒落了,且這個王朝所做的很多事情,所推行的很多政策,在我們看來,都是在一步步的將王朝自身送到崩潰的邊沿。”
“好了,回到抑兼并,均田地的話題上面。”
“從現在開始,你們與我一道,要不惜一切代價,排除任何的阻力,盡全力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制度。”
“此事必須全面鋪開,必要的時候,可以采取強硬的措施和手段。”
“在北方推行此事,我不是特別的擔心,但南方不一樣了,特別是南直隸與浙江等地,那些地方的士紳已經形成巨大的力量,他們不僅僅能夠控制官府,甚至能夠干預朝政,現如今,我們就要打掉他們的特權。”
“當然,我們現在推行這個制度,還有充足的時間,也還具有一定的優勢,那就是登萊新軍在征伐的過程之中,一并予以大規模的推行。”
“內閣主要考慮此事,盧發軒負責南方,史可法負責北方,先生則是整體負責。”
“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肯定會遭遇到巨大的阻力,所以登萊新軍也要參與其中,凡是遭遇到對抗之人,務必嚴懲,不管他是什么家族,在這里我可以告訴你們,今后就算是牽涉到我吳氏家族,以及陳氏家族,也絕不能手軟。。。”
大殿里面迅速安靜下來了,曾永忠等人沒有開口說話。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牽涉到土地重新丈量的問題,甚至牽涉到土地重新分配的問題,北方的確好推行一些,但南方的壓力是巨大的,吳宗睿話語里面的意思,就是登萊新軍在南方征伐的過程之中,會對那些反對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士大夫或者士紳家族動手。
盧發軒與廖文儒兩人的神色有些凝重,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他們首當其沖。
吳宗睿嚴峻的目光掃過來的時候,曾永忠領著眾人行禮了。
“臣等遵旨。。。”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