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當年親自主持挑選了中意的佃戶,之后又居中一手操持與佃戶們的往還。
比如到了開春要搶農的時候,東家得負責備好牛馬,然后請出那些老把式來指揮套犁,搶在播種之前,將家里所有的土地都深耕一遍,老把式們每天忙得披星戴月,這得好酒好飯款待著。
待打下了春糧,老把式們心里一盤算,覺得年成不好,估計轉過年來要鬧nn,便上門找東家商量,夏天如何補種些當季便能收獲的谷物,也好接濟秋糧。
這是佃戶在為東家打算將來,除了出錢購買種子,東家還必須挨個兒送上一份利是,多少是份心意。
到了秋忙季節,地里打糧曬糧更加忙碌,好酒好飯款待自不必多說。等到了冬天,就該組織人手疏浚灌溉溝渠了。
佃戶們自然是出人手,東家這邊則負責開算工錢,置辦得用的工具,還要安排上好的酒飯款待冬天下河的勞力們。
至于年下,那更是重要關口,每逢宴請佃戶的大席面,上菜的時候老奶奶都不讓旁人插手,一定要親自把酒菜一盤盤地端到桌子上擺好。
所以在舊時候,這管家婆并不好當,需要負責處理方方面面的復雜關系,不像現在某些穿越描寫的那般,一個現代女孩的魂魄穿越到古代一個小妾婢女身上,而后這鳳軀一振,親自出頭幫助老公振興家業。
里描寫的東西,便知道這個作者根本就沒管過事兒,甚至可能連帶領一個只有三四名成員的最小團隊的經驗都沒有。
總而言之,但凡那女主動手操持的,根本都不是事兒,或者不屬于她該操心的事兒而那些真正該她操心的事情,卻一件都沒做真讓這種女主去管家,好好的一個家都能給管散了!
除了操持管家,老奶奶還經常找村中妯娌們聊天,在一起閑話家長里短。如果聽說誰家即將斷糧,快要揭不開鍋,老奶奶就立馬動身回家,從糧囤里拎上半口袋麥子給送過去。
到了那家,老奶奶跟人家閑話幾句,順手就把口袋放下,之后拍拍手笑著說,老爺爺又去打魚了,眼瞅家里院子都快曬滿了魚干,他還是天天去打魚,就和抽大煙上癮一樣。
于是老奶奶借口自己忙不開,讓那家人的女眷晚上過來幫忙收拾漁獲,到收拾完的時候,再以給孩子們嘗嘗鮮為借口,給人家提上一籃子干魚。
說老實話,若非這些事兒是我親耳從老家村里那些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娘那里聽來,我絕不會相信老奶奶居然能把好事兒做到這種程度。
昔日諺云:求告上門,與谷三升,此菩薩心腸。那么我老奶奶直接給人家送糧上門兒的情況又該怎么說?
不過我馬上又要爆一個猛料,那就是老奶奶她能把善事做到這種程度,也是因為舊社會的糧食根本不值錢!
主要是清n與后繼的國民n對海關的控制力度不夠,所以讓列強在光緒六年就把自家小麥粉賣到中國,并迅速占領國內市場。
在上海碼頭,一包一百二十磅的面粉只要價五塊銀元,折合七分錢一斤面粉,這還是磨完過篩,再跨海運來的精白面的價格。有洋面在這壓著,國內糧食價格不得不常年走低。
你們知道過去那些在大街上巡邏,因為常穿皮鞋走路憋一腳臭汗,被人蔑稱為臭腳巡的舊警察,你知道他們一個月拿多少薪水么?七塊!更別說魯迅、陳寅恪這種大學里的知名教授學者了,其月薪至少三百塊大洋!
所以n能成為一個文化百家爭鳴的時代,一時間能人輩出,這絕非偶然。擱在今天,如果年薪掙幾千萬上億的不是什么演員小鮮肉,而是學者、老師和大工匠,那絕對也是能人輩出。
這話扯遠了,但我查過很多資料,發現清末每斤國產小麥的價格常年在三分左右波動。
我知道你肯定會驚呼這不可能,因為從小以來,我們所接觸到的教育就是清朝末年,輪番壓迫劫掠中國,老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這是真的,可當時社會上糧食價格出奇的低,也是真的。
有句話叫谷賤傷農,漢書食貨志就記載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作為一個農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落后農業國,長期糧食供應價格過低,會導致很多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比方說,農民擴大生產的積極性會大幅度降低。這點很好理解,因為糧價賤么,多打糧也不賣錢,自然就沒人愿意多種,夠自家吃的就行。
農民不肯多種糧食,這流入城市的糧食就會減少,而鄉下糧食流入不足會推動城內糧店加倍進口洋面。
洋商賣了洋面就要收取銀子現洋回去,給大清銅錢人家是不要的,畢竟這玩意兒在海外一文不值。
銀洋外流會導致市場上流通的貴重金屬減少,銀子少了,銀銅之間兌換價格就會上漲,這就是銀貴銅賤。
請仔細想一想,這些價格下跌的銅錢最后都去了哪里呢?
答,鄉下!
因為鄉下老百姓窮啊,家里能花得起銀洋的沒有幾個而城鎮居民你給他銅錢,他也不想要,因為人家要去糧店買洋面回來糊口度日,拿銅錢去買面,人家糧店不愿意收。
于是,糧價越低,涌入農村的銅錢就越多涌入的銅錢越多,老百姓就越不愿意種糧食:能掙幾文錢買點日常所需的油鹽就行,反正也不打算往外賣糧食。
惡性循環!
行吧,閑話說的也不少了,反正當時一畝地的小麥產量在三百斤左右,而老爺爺家的一百畝地,年成最好的時候,也就打三萬多斤糧食,可這些糧食你還能都搬回家不成?
扣掉給佃戶的分成,來年的種糧,修理整治農具溝渠的開支,飼養牛馬的口糧等等,還要應付衙門的種種攤派,以及多如牛毛的苛捐,最后進到老爺爺家中糧囤的糧食,也就千來斤!
這些糧食還得應付全家十幾口人一年的衣食油鹽等開支,最后能剩在糧囤里的余糧,就只有兩三千斤的樣子,最多賣十塊大洋,只相當于磚廠一個多月的收益。
因為賣不出多少錢來,所以這些余糧除了留下一些備荒,剩下的大部分都讓老奶奶拿去結了善緣
我曾看過一則新聞,一個在北京工作的白領辭去高薪工作,成立一個公益組織,志愿為偏遠山區的孩子們提供營養午餐。
那個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在北京工作時他感到壓力很大,即便去吃幾百上千的大餐,也索然無味。但現在和孩子們一起蹲著吃五元一份的盒飯,看著孩子們臉上滿足的笑容,他卻感到快樂幸福。
與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善之名,行善之事,終得善果。
3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