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策行三國 第1635章 張纮論道

作者/莊不周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漢武帝獨尊儒術,并不是因為他信奉儒術,而是他需要儒術為他搖旗吶喊。儒家引陰陽入儒術,言說天命、災異,本意也是為了用天命來制約皇權,同時控制天命的闡釋權,為儒生進入仕途鋪平道路。從開始雙方就是同床異夢,爭執(zhí)不斷,漢武帝、漢宣帝是外儒內(nèi)法,儒家一直沒能如愿。漢元帝以后,儒家終于得勢,沿著董仲舒指定的道路高歌猛進,終于推出一個儒生皇帝——王莽。

    王莽的失敗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對皇權來說,天命的闡釋權掌握在儒生手中太危險了,所以光武帝登基后推行讖緯,就是要和儒生爭奪天命的闡釋權,后來又引古文經(jīng)與今文經(jīng)交鋒,到后來漢靈帝建鴻都門學,其實都是想打破經(jīng)學的壟斷。對儒家來說,篤信儒家的王莽不僅沒能引導天下大同,反而天下大亂,夢想成空,從此不再談明君,只想做一個賢臣,今文經(jīng)、古文經(jīng)斗來斗去,爭的都是輔佐君王的權利。

    但這依然是兩敗俱傷。讖緯讓謠言四起,土當代火,黃當代赤的說法鼓舞著一個接一個的野心家揭竿而起。今文經(jīng)、古文經(jīng)的爭鋒讓儒學的缺陷暴露無疑,也讓皇權有機可趁,外戚、閹黨趁虛而入,最后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儒林受到重創(chuàng)。

    時于今日,有識之士都清楚儒家遇到了問題,董仲舒那一套行不通了,如果不做出革新,儒家的沒落是遲早的問題。漢靈帝能搞出一個鴻都門學,其他人就可能搞出一個另外的什么學。對儒家來說,拋棄今文經(jīng)、古文經(jīng)的分歧,求同存異,也成了儒生的自覺追求,今古融合已經(jīng)成了大勢所趨。

    楊彪不是黨人,但他和黨人走得很近。他久經(jīng)仕宦,對這個趨勢心知肚明。此刻聽到張纮貶斥董仲舒,重提孔子,他雖然意外,卻不反對,重歸孔子之儒也是一種方向。楊彪更關注的卻是張纮的言外之意。孔子時代的天子是天下共主,不是皇帝,諸侯有其國,大夫有其家,這是為孫策割握建國尋找理論依據(jù)?

    “依子綱所言,又當如何取舍?去董仲舒之儒,復夫子之儒?”

    “董仲舒之儒可去,夫子之儒不可復。”

    “哦?”楊彪眉梢輕挑,卻不發(fā)言,靜待張纮的解釋。

    “文先兄這一路走來,可曾讀過南陽郡學的文章?”

    “子綱是說那些搜羅古碑,考證文字的文章嗎?”

    “文先兄以為如何?”

    楊彪撫著胡須,沉吟片刻。“雖說碑文久遠,可資參考,但諛墓之風古已有之,也可不全信。”

    張纮笑了,卻不上楊彪的當。“那與訛誤百出的經(jīng)學相比,哪個更可信一些?我們再設想一下,如果發(fā)現(xiàn)暴秦焚書以前的六經(jīng)典籍,是應該相信那些古文字,還是堅守如今各家所持的文字?”

    楊彪沉默不語。這是漢代經(jīng)學的致命傷,今文經(jīng)也好,古文經(jīng)也罷,其實來源都不可靠。以楊家所習的《尚書》而論,今文經(jīng)源自濟南伏生,古文經(jīng)源自孔安國整理的孔子壁中遺書。伏生傳經(jīng)時已經(jīng)九十多歲,其記憶是否準確,大家都心里有數(shù),更何況后來又分出數(shù)家,數(shù)家之間也不盡相同。論準確性,今文尚書大概率是不如古文尚書的——除非孔安國故意造假。

    如果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了孔子時代留下的古碑或簡策,那不管今文經(jīng)還是古文經(jīng),都將成為笑話。如果研究的經(jīng)籍文字都是錯的,那從這些文字中引申發(fā)揮出的微言大義還有什么意義可言?

    孫策不惜重金,資助邯鄲淳等人搜羅古碑,不過就是為了這一天吧?荊吳也就罷了,以前都是蠻夷之地,出現(xiàn)孔子遺書的可能性不大,齊魯卻是儒家發(fā)源地,如今盡入孫策之手,如果他安排人在那里搜羅古碑,誰知道會發(fā)現(xiàn)一點什么?

    楊彪越想越不安,額頭冒出一層冷汗,有一種大廈將傾的不祥預感。他定了定神,追問道:“南陽諸君搜羅古碑,成績斐然,或許能證明經(jīng)籍訛誤,但這無損于夫子之道,為何夫子之儒亦不可復?”

    “文先兄以為夫子之時可復嗎?”

    楊彪警覺地避開了張纮的陷阱。“夫子之時不可復,難道夫子之儒就不可復?”

    “作為學問,夫子之儒可復,可是又有什么意義?天下共主之時,夫子不用于魯,尚可周游列國,以求一逞抱負,今日皇帝一統(tǒng)天下,夫子若不能得用,大概只有兩個選擇:要么乘槎浮于海,要么取而代之。”

    “子綱焉知夫子若再世,不能用于皇帝?皇帝雖幼,卻英明果斷……”

    張纮看向楊彪,笑而不語。楊彪訕訕地閉上了嘴巴。他的祖先楊震被稱為關西孔子,楊家也一直奉行忠孝,沒有像袁家一樣走向權臣的道路,但楊彪不僅沒有得到天子重用,反而成了一個連正式名義都沒有的使者,如果孔子大世,他又能如何?

    他和張纮是舊相識,論年齡,他比張纮年長十一歲,論家世,他四世三公,張纮出身寒門,論學問,他家傳尚書,張纮轉(zhuǎn)學多師,可是如今張纮是孫策的左膀右臂,他卻是長安可有可無的老臣,無法和張纮相提并論,說皇帝英明又能有什么說服力可言。

    “既不能有復夫子之儒,那董仲舒之儒去后,又當以何家學問治國?觀孫將軍所為,難道是要重興諸子百家?這恐怕也不行吧,諸侯爭立,天下交兵,這難道就是子綱所期望的大同治世?”

    張纮笑著搖搖頭。“百家爭鳴,未必就諸侯爭立。諸侯爭立,也未必就百家爭鳴。”

    “愿聞其詳。”

    “百家爭鳴,各抒已見,擇善而從,何必一定要互相爭斗?比如孫將軍行新政,不僅興教育,更建講武堂以尚武,建木學堂以重工,又欲建政務堂培養(yǎng)官吏,建商學堂研討經(jīng)濟,士農(nóng)工商,各興其業(yè),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哪來的爭斗?反倒是天下影從,有一統(tǒng)之勢,文先兄一路走來,難道沒發(fā)現(xiàn)冀州、兗州都在效仿荊州、豫州嗎?就我所知,好像關中也在學吧,只是人口不足,老臣在位,豪門爭利,形似而神非罷了。”

    楊彪臉一紅,訕訕無語。

    張纮和楊彪站在院中,隨意而談,雖然偶有交鋒,但總體上氣氛和諧,兩人甚至沒有提及太多眼前的現(xiàn)狀,只是偶爾拿出來做個例子,但兩人都是聰明人,楊彪準確的把握住了張纮要表達的意思。

    讓孫策放權是不可能的,到了這一步,孫策只可能前進,不可能后退。原因很簡單:皇權決定了不可能容忍孫策這樣的權臣存在,孫策也不會將大權拱手相讓,任人宰割。別說像漢高祖殺韓信、彭越一樣,就算是像光武帝那樣解重臣兵權一樣也不可能。

    第一天會面,雙方點到為止,然后便把話題集中在儒門的得失上。兩人都是儒生,又都是務實派,在這個話題上有很多共同語言。他們都預料到了儒門的衰落,他們也都想為此盡一份力,雖然在具體做法上有些分歧,但大方向卻是一致的,不需要爭得面紅耳赤。

    楊修侍立在一旁,一直沒有發(fā)表意見。楊彪和張纮都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他,他也得以安處其中,不偏不倚。他非常感激孫策的這個安排,張纮是一個最合適的人選,他既能完成談判的任務,又能照顧到楊彪的特殊身份,給楊家、袁家都留了足夠的面子。

    ——

    孫策順江而下,視察丹陽郡的屯田事務。江南天氣暖和些,秋收結(jié)束得更早,稻子早就顆粒歸倉,田里的麥子也種得差不多了。

    賀齊、郭暾等人從駐地趕來,向?qū)O策請示冬閑練兵的方案。雖然沒有明說,但孫策陸續(xù)為各郡配備郡尉,剝奪了太守的兵權。按秦制,郡不僅有守,更還有尉和監(jiān),分別負責治民權,兵權和監(jiān)察權,光武中興,因為他自己是以郡兵為根基,抓住冬季都試的機會起兵,生怕別人也有樣學樣,所以取消了郡兵都試制度。這和當時的經(jīng)濟情況也有關系,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但地方武裝的削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后果,東漢再也無法建立西漢的武功。再加上尊崇儒術,崇文抑武,大量儒生進入政權,武將受到壓制,形勢進一步惡化,看似一片和平,實際后果嚴重,平時沒什么事,到了危難之際卻發(fā)現(xiàn)無兵可用。

    孫策不想這么做,他相信只要政策對百姓有利,不把百姓逼到?jīng)]有活路,沒有幾個人愿意起兵造反,地方配置一定的兵力有助于維持治安,也有利于保證帝國的戰(zhàn)斗力。忘戰(zhàn)必危,任何一個政權都不能忽視武力,即使不去侵略別人,至少也要讓人不敢覬覦自己的財富。

    這世界從來不太平。

    恢復郡尉只是第一步,重建郡兵,讓適齡壯丁都有機會練習武藝,熟悉軍陣,既能提供充足的后備兵源,又能重振尚武之風,提高百姓的身體素質(zhì),這樣的大事當然不能大意,召集各部將領議事,擬定冬季練兵方案,就成了孫策這個冬季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wǎng)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甘谷县| 江陵县| 密云县| 田林县| 长白| 聊城市| 铜山县| 宜城市| 克拉玛依市| 武功县| 洛隆县| 邛崃市| 竹山县| 内江市| 邵阳县| 乳山市| 邮箱| 宜良县| 镇远县| 明水县| 马公市| 略阳县| 高青县| 蒙城县| 东兰县| 砚山县| 霍林郭勒市| 安多县| 通山县| 厦门市| 建昌县| 泽库县| 曲水县| 大足县| 郴州市| 石景山区| 芦溪县| 湘乡市| 北安市|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