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最后,北宋滅亡,建炎南渡,宋高宗趙構僥幸逃脫,建立南宋,一路南逃,留守東京汴梁的宗澤依舊上奏給他說。
“已修正御街御廊護道杈子,平整南薰門一帶御路”,并一再吁請他還都抗金。
但膽小懦弱的趙構卻對此置若罔聞,決心偏安江南,改杭州為臨安府,名為臨時性行在,實為永久性都城,也在臨安城里修起了大內與御街,坐視開封御街淪陷敵手。
順便插句題外話,據某些野史記載,宋高宗趙構之所以不負少年時的雄心壯志,是因為在南逃的過程中,與女人在做羞羞的事情時,金人忽然追殺而至,嚇得直接陽痿了,喪失了生育能力。
所以才一直無后,失去了進取之心,早早的就傳位給了養子趙昚,也就是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開始安心享樂。
而比起汴梁來,南宋臨安的御街就要更顯得更加的奢華與繁榮了。
因為南宋的皇城坐落在鳳凰山上,京城主體在大內北面,故而出大內北正門和寧門是一條由南向北的御街。
過朝天門,御街向西略有個小轉折,隨即再折向北,過萬歲橋再折向西,直到景靈宮為止。
據咸淳臨安志記載,整條御街長一萬三千五百余尺,“舊鋪以石”,縱橫共用石板三萬五千三百多塊。
其中六部橋路口至太廟北這一路段,每遇大禮,都要特別整治。
到了咸淳七年,御街其他路段因“歲久弗治”,臨安知府潛說友主持大修工程,更換了將近二萬塊闕壞的路板,使“蹕道坦平,走轂結軫,若流水行地上”。
御街上舉行的最隆重儀式,要算三年一次的明堂大典。
在車馬儀仗隊中,大象依舊是萬眾矚目的明星,走到太廟前,它仍會拜舞如儀,“其如鳴諾之勢”,“御街觀者如堵”。
每逢這年,皇帝還要率百官前往景靈宮行恭謝之禮。
這時,除了皇帝不簪花,文武百官們與教坊儀仗隊按身份與等級,都要在帽沿上簪戴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朱翠花朵。
禮畢歸來時,絡繹不絕的恭謝隊伍遠望如錦,其壯觀景象正如姜夔的詩所說
萬數簪花滿御街,圣人先自景靈回。
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見紅云冉冉來。
而這時的御街上,爭著一睹“天顏”的看客自然不會少,正如當時另一首詩描寫的那樣
士庶重重間綺羅,霽光熏作小春和。
御街兩行瞻天表,比似前回人更多。
從和寧門到朝天門,御街左側先后有六部、三省、玉牒所、太廟與五府等建筑,右側則有惠民藥局與大佛寺等。
過了宰執辦公的五府,才略有少數的廂坊與店鋪,比較著名的有尹家文字鋪與朱家裱褙鋪。
而一過朝天門,御街就進入了密集的商住區,綿延直到萬歲橋,各色各樣吃穿用玩的商鋪挨挨擠擠,一家連著一家。
其中有中和樓、和樂樓、和豐樓等著名酒樓,還有中瓦、右瓦那樣的游藝場所。
據貴耳錄說,位于御街中段的中瓦更是京城最大的娛樂中心,“士大夫必游之地,天下術士皆聚焉”,在那里一展身手。
圖繪寶鑒說到理宗朝有個叫李東的畫家,經常在御街上出賣自己所畫的村田樂、常酣圖等作品,藝術水準雖不太高,“僅可娛俗眼”,卻也許是后來一般民眾所歡迎的風俗年畫的濫觴。
每天一聽到晨鐘,御街上的吃食店就張羅開了早市的點心,六部前的丁香餛飩是遐邇聞名的小吃,其味“精細尤佳”。
和寧門朱紅杈子前的買賣也十分紅火,滿街滿市都是高檔菜蔬、時令水果和生猛海鮮,構成了這里交易的最大特色。
南宋對御街實行的是開放式管理,連大內正門前都允許設立早市,似乎比北宋更具市場化與人性化。
臨安御街的路況雖然好于東京御街,但街面比較狹窄,商店住家又相當密集,磚木建筑容易引發火災。
例如嘉泰四年,糧料院失火,很快蔓延到太廟南墻外。
太廟是社稷的象征,大臣韓侂胄指揮軍兵拼死撲火,才總算安然無恙。
但火舌已躥到正對御街的和寧門外,焚毀了隔離閑雜人等的杈子門,連和寧門上的螭吻也著了火,幸虧救火員登梯用短斧擊落了螭吻,才未殃及城門。
這場火災,御街南段的損失難以估量。
再例如紹定元年,御街最繁華的商業區失火,使中瓦與數以千計的商住建筑成為一片廢墟,當時有“錦城佳麗地,紅塵瓦礫場”的說法。
但不久,御街就建起了新的中瓦與商鋪,迎來了新的商機。
包括東京汴梁也一樣,絕大多數建筑都是磚木結構,在整個北宋時期共經歷了40多次特大火災,因此消防是當時朝野最關注的嚴峻問題。
當時汴梁城內的防火措施是非常嚴密,到處都設有一座望火樓,配備有專門觀測的火警。
樓下有被稱為“潛火兵”的軍隊駐守,專司消防。
而每逢中秋與元宵,滿御街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人潮,這也是街上商鋪大發利市的最佳時機。
據武林舊事說,一到中秋節,御街店肆就陳列出諸如絨線、密煎、香料等貨物,向路人夸多說好,謂之“歇眼”。
所謂歇眼,大概就是留住顧客眼球的意思。入夜,御街“燈燭華燦”,買賣“竟夕乃止”。劉辰翁有一首憶江南
梧桐子,看到月西樓。
醋釅橙黃分蟹殼,麝香荷葉剝雞頭。人在御街游。
意思是在中秋的明月下,坐在御街的食鋪上蘸著香醋和橙汁,品嘗大閘蟹,然后用清香的荷葉托著一捧菱芡,邊走邊剝著吃,寫出了普通人逛御街的閑情逸致。
元宵節前后要過上五六天,比中秋節更長更熱鬧,御街上的商販們推著用金屬鑲包的花盤架子車,花盤上簇插著鬧蛾、燈彩等應景貨品,歌叫喧闐,吆喝著買賣。
固定的攤主對伙計也往往“使之吟叫,倍酬其值”。姜夔有詩描寫元宵節御街的商賣
貴客鉤簾看御街,帝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甚至夜闌更深,還有人提著小燈在御街上尋找游人丟失的東西,當時謂之“掃街”。
據武林舊事說,這是北宋御街的遺風,而居然“遺鈿墮珥,往往得之”。當然,偶爾也會有“雨打上元燈”之類煞風景的事,御街上便是另一番光景,姜夔也有詩說
正好嬉游天作魔,翠裙無奈雨沾何。
御街暗里無燈火,處處但聞樓上歌。
在當時,逛御街成為到過臨安的官宦士民的賞心樂事,就好似現在人們好幾年后還津津樂道當年游**逛長安街一樣。
著名詩人楊萬里退居家山以后,就曾戀戀不舍的吟詩道。
“聞說都人競出嬉,御街簫鼓倍年時。”
此情不僅誠齋有,就是那位劉辰翁,也一往情深回憶說。
“空回首,御街人買南京棗”;“雨枕鶯啼,露班燭散,御街人賣花窠。”
在他們看來,御街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而宋末詩人許棐則說“御街車馬無行處,誰肯抽身覓退居”,
在這里,御街已經轉為滾滾紅塵與功名利祿的代名詞。
大約就在許棐面對著御街發出感慨以后不久,南宋滅亡。
六十年后,元代詞人薩都剌經過杭州,登上吳山,有詩云。
“一代繁華如昨日,御街燈火月紛紛。”
似乎仍能透過歷史的煙云,從眼前的燈火,遠眺到南宋御街的喧鬧與繁盛。
但不管怎么說,兩宋一朝,御街都及其繁榮,僅通過對御街資料的查詢,就可以得知當時的百姓生活的十分富足,并不是吹噓。
雖然現在很多人老是貶低宋朝為弱宋,調侃為大慫,沒骨氣,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它已經力所能及的做到所能做的最好了。
比如,宋朝能夠很好地處理與北邊游牧民族國家的關系,雖然這種處理經常伴隨著賠款。
可這其實恰恰是宋朝政府聰明的地方,因為在處理與自己有地緣政治的國家關系的時候,一味的勇武和一味的退縮都是不可取的,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
宋朝的這個度,就把握得比較好,就拿“澶淵之盟”來說,這次盟約雖然損失了一點兒錢,卻換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其實是相當劃算的。
畢竟和龐大的戰爭成本相比,區區一點賠款成本,那簡直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再說了,要不損失這一點錢,和他們互市搞貿易的話,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活不下去,他們肯定還要繼續南征,這樣戰爭會無休止的擴大下去,損失還會更大。
就比如之后的明朝,雖然很有骨氣,不和親不納貢的,可動則就幾十萬軍民遠征,真的好嗎?
勞民傷財不說,也并沒有根本性的解決問題,畢竟有明一朝,蒙元始終是大患,照樣被人家打到北京城來了,差點亡國,皇帝也被俘了。
而且最搞笑的是,大慫和大萌雖然都是亡于外族,但好在大慫還算是有骨氣的亡。
畢竟大慫偏安于一隅,兵力并不強盛,而且敵人也太過強大了,蒙元騎兵,上帝之鞭,都打到歐亞去了,周圍的國家都亡了,可大慫還在堅持,釣魚城戰至最后一兵一卒,還打死個蒙古大漢。
最后崖山之戰無力回天,十萬軍民同少帝一起跳海殉國,又真的慫嗎?
畢竟冷兵器時代,蒙古騎兵無法戰勝這是誰也無法阻止的,屬于軍事上的碾壓,大慫不能,歐洲的中世紀騎兵也不能,所以才出現了橫跨歐亞的蒙元帝國。
可大萌呢,如此強大的一個國家,卻被區區清狗韃子給滅了,要知道當時不管是兵力,裝備,還是科技,可都是碾壓式的超越啊,都資本主義萌芽了,不得不說是戲劇性。
最后除了一個皇帝上吊表現了點骨氣外,其余的大臣呢?頭皮太癢水太涼?
當然,這都是無意義之爭,只能說是兩個國家選擇的國策不一樣,宋朝的國策就是和平發育,大哥別打我,給錢買平安。
所以不止和遼國,和西夏、金國,以及后來的蒙古,都一樣,都是采用這樣一種策略,我給你錢,你別打我。
這也很正常,用句今天的流行話語來說就是,能用錢解決的事,根本就不叫事。
更何況,北方的游牧民族就真的那么愿意打仗,喜歡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生活嗎?
其實并不是,他們也愿意和平,只不過生存環境惡劣,需要的很多東西都無法自給自足,所以必須要通過其他手段獲取,戰爭只是其中一種。
而如果有除戰爭以外的其他渠道獲取這些生存資源的話,他們也是不愿意打仗的。
其次,宋朝對國內的文人士大夫很好,宋朝不殺文人,不殺上書言事者,提倡言論自由,給文人官員開很高的工資。
這樣不僅培養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大臣,而且讓文人士大夫從內心深處對宋朝皇帝感恩戴德。
可以看到,無論是北宋末年,還是南宋末年,宋朝文人士大夫為了保住趙家的血脈,可以說是生死不顧,嘔心瀝血。
最后甚至有十萬人陪著小皇帝跳海,而反觀大萌,經常搞株連九族,經常搞文字獄,給官員們開的工資也是史上最低的,這樣就完全寒了文人士大夫的心。
所以清朝都還沒打過來,光是李自成打過來的時候,那些官員們就都跑了,導致崇禎皇帝最后一個人孤零零地吊死在景山之上,身旁只有一個太監陪著。
這還成了清軍入關的旗號,替崇禎報仇,堂堂大萌,最后混的如此凄慘,真是慘啊
包括農民起義,不管是大慫還是大萌都有農民起義,不過不同的是,大慫的農民起義并不激烈,雖然大慫的農民起義很多,動不動就來個占山為王,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
但前文很早就說過了,這些農民起義都沒有一個是成了大氣候的,因為要知道無論是大漢、大唐還是大明,最終可以說都是被農民起義給推翻的,而宋朝卻不是。
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宋朝的老百姓生活得并不是那么苦,他們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中國的農民不是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他們是絕對不會鋌而走險去拼命的。
而農民起義如果不拼命的話,那他們絕對不會取得成功。
第二是宋朝對待農民起義領袖,很少有斬盡殺絕的做法。
他們往往采用的方式都是招安,只要軟化了農民起義領袖的意志,農民起義自然就干不下去了。
所以很多時候,宋朝的農民起義甚至成了當官的捷徑,不是真的造反,就是找個借口要官當。
第三是宋朝的科學文化比較發達,農民們很少迷信,國家在基礎教育方面做足了功課,而農民起義要凝聚起來,除了因為他們實在活不下去外,還有一個就是要有邪教來控制靈魂。
比如漢朝的黃巾軍,天神下凡,天公將軍,明朝的明教白蓮教,清朝的太平軍等,都是例子。
可宋朝的那么多農民起義,都沒有一個是被邪教控制的,農民起義者還比較理性,大家都知道那是封建迷信,當不得真,誰也不信
所以只要最后朝廷招安了,封我個官當當,大家也就互相妥協了,和氣生財嘛,自然也就不會再鬧事兒了。
不像明朝,封建迷信層出不窮,太祖老人家自己就是搞這一套出生的,而且還摳門,李自成人家本來都想退兵的,只要你封我個王當當,我就依然聽你的,不殺你,還幫你出關打清狗,可崇禎真的死腦筋,就是不肯,去上吊都不封王。
由此可見,大慫其實并不慫,只能說比較機智,會做生意,懂得怎樣運用最合理以及成本最低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硬剛。
……
……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