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買宋 第一百六十二章 一蹦一跳不穩當

作者/參見大總管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這也是許多人說,宋代之所以沒有發生所謂宦官之禍,就是因為那句話:“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太監想要專權的話,首先要看皇權,如果皇帝是個厲害的主兒,不是什么昏庸之輩,則朝廷大權自然輪不到其它勢力掌握。

    也就是不是說太監想專權就能專權的,有個必然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皇權旁落,要在特定的時期才可以出現,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難度其實相當之大。

    比如我們稍稍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歷朝歷代的太監專權,禍亂朝綱,幾乎遵循這樣的規例。

    最開始的秦二世不用多說,他本身就是個無能的廢物,也是被華夏第一個大太監趙高給捧上去的,自然對他唯命是從,所以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再后面的東漢,年僅7、8歲的小孩當皇帝那是屢見不鮮。

    而皇帝年幼必然導致皇權開始旁落,同時他在深宮中長大,所能依靠的也唯有宦官幫助自己奪回權力,于是皇帝迫不得已重用宦官,讓他們和外戚開始彼此廝殺,宦官的權力開始增大。

    一直到東漢末年,都持續這個循環,直到以張讓為首的十常待,宦官的權勢徹底無法無天,開始專權擅政,排除異己,剝削百姓、賣官封爵,朝政日益**,最終釀成了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外戚和宦官同歸于盡。

    可以說這個時期,是歷史上宦官的第一次“猖獗時代“。

    此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華夏大地一直處于分裂狀態,戰亂時期是武將的天下,宦官自是沒有得勢的機會。

    但是一旦天下一統,進入隋唐時代,宦官們又重新被皇帝開始重用,如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

    在唐代安史之亂后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安史之亂,宦官李輔國借助戰亂,開始掌握了軍權,“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

    此后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組建牙隊,形成專權,之后更是出現了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等宦官,他們可以說有立廢皇儲之大權,凌駕于皇帝之上。

    李輔國更是狂到自稱“欺壓皇上的老奴”可以說是宦官的第二次“猖獗時代“。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國,又是諸國分據,而朱溫更是進入長安把宦官殺了個精光,宦官們又進入了低潮。

    之后的宋朝對宦官防范較嚴,宋太祖嚴令不許宦官“干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

    故宋代雖有童貫、梁師成等大太監,但宦官之權力并沒有凌駕于宰相之上的權勢。

    相反,童貫等人之所以能成事,還是他們勾結奸相蔡京的緣故,在蔡京的扶持下才能權傾一世,沒有蔡京,童貫等人依舊是個屁。

    ……

    而除了皇帝年幼導致皇權旁落,宦官專權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如宋徽宗,只想當個藝術家,對治國根本不感心趣。

    顯而易見,皇帝不理朝政,必然導致皇權旁落,那么這旁落的大權由誰來接掌呢?

    第一有可能被武將掌握,比如亂世的時期,多是這種情況。

    不過宋代自太祖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后,軍權收歸中央,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武將自然不能謀反。

    那么第二,如果不是亂世時期就有可能被文官、外戚、太監三大勢力掌握。

    重點是文官的勢力如何,如果文官勢力強大,還輪不到太監頭上如果文官勢力不行,就會輪到外戚或太監之一。

    這也就回到了之前我們說的那句話“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這里的祖宗之法指的就是太祖趙匡胤頒布的法令,他汲取了前朝的弊端,對宦官的編制人數、官階高低、權力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大大限制宦官體系的發展。

    宋史的宦者傳部,就提到過,宋政府和決策層在宦官問題上比較重視,一直在限制宦官的人數,以此來限制宦官的勢力。

    其中,太祖時限制人數為50,要收養養子,必須要滿30歲以上,自己沒有養父,才可以收養一人。

    到了太宗時,人數雖然有所增加,但也限制在180人左右,少的可憐。

    即使到了南宋孝宗時,因為“宦者員眾”,有官員報告給宋孝宗,孝宗命令開列名單,將人數限制在200人以內,后來雖然也有所增加,但也不過增加到250人而已。

    這真的算是很少了,對比一下唐、明兩代動輒成千上萬的宦官數量,可見宋代在這個特殊群體的勢力控制上,做的相對好一些,自然影響就相對少一些。

    并且由于唐代宦黨為亂,其根本是在于宦官位高權重,汲取到這個教訓,宋代對宦官擔任高級職位,一直都比較慎重。

    不是不授予其高級職位,而是對于授予的時機、人選、條件,比較謹慎。

    例如,北宋剛開始有個重要宦官,就是曾掌握兵權的王繼恩,因為有戰功,按例應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堅持下,只授予其相對較低的宣政使。

    后來就連有些文臣都看不過去了,替王公公鳴不平,認為賞賜太薄,結果竟然被“杖脊刺面配崖州”給處置了。

    再比如真宗時期,有位叫劉承規的太監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實政策,授其節度使的榮銜。

    因其生前曾主持過國防部的工作,所以他臨死有這種要求,也不算過分,想來也只是為養子、家人留一點待遇。

    宋真宗本來已經答應了,畢竟人家的確有功勞,再加上快死了,還有什么不放心的,但即便如此,由于宰相王旦的堅持,最后還是只以“節度留后”終止了。

    當然,雖然做出了以上的各種限制,但宦官不可能不擔任外職,承擔一部分外朝的工作。

    于是針對這種情況,朝堂在體制上也有諸多限制,例如,對宦官的官階授予,如果只是在宦官的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這兩個系統內升遷的話,最高只能到內東頭供奉官。

    如果要繼續升遷的話,那就要“轉出”,即轉出宦官系統,歸政府的組織人事機構“吏部”管轄。

    其授予的官階,則依武官系統來升遷,也就是說,宦官要從事比較重要的工作的話,他們是要接受掌管樞密院的樞密長官的管轄的,而樞密長官,多為文官。

    因為有這些各種各樣的體制上的限制,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權力,納入到文武官員的組織系統中進行管理,這等于是給宦官勢力加了一重保險。

    相當于老子本來是皇帝的人,但升著升著,竟然不是了,這……

    到底特么算是升了呢,還是降了呢?

    正因為此,宋代宦官不僅沒有專權禍國,相反還頗多的建功立業,保家衛國。

    因為升著升著,大部分的宦官都變成武職了,于是主要在軍事活動上,就顯得特別活躍。

    在宋史的宦官傳記中,北宋有43人,這43人中,有18人有明顯的軍事經歷!

    從宋初的著名宦將秦翰、李神祐、竇神寶等,到王繼恩、衛紹欽,再到北宋中期的王中正、李憲,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貫、譚稹等,可謂代不乏人。

    由此,宋朝幾乎沒有太監專權的土壤,皇帝無法提拔太監跟文官扳腕子。

    畢竟提拔著提拔著,皇帝會突然發現,這宦官不是自己的人了,由文官領導,變成了武將,被打發去邊疆吃沙子去了,這……

    最后,失去了太監這一塊強大的助力,想要跟文官們制衡,就只剩下最后一條道了,那就是勛貴,也就是皇室宗親。

    可也不行,皇室宗親雖然聽著好像很風光,是龍子龍孫,但在宋朝卻是個例外,因為沒啥權利。

    歷史上的諸多朝代,皇帝從諸皇子擇嫡長子或最為優秀的皇子選取一位作為皇帝。

    其余的皇子則會被安排到全國各地成為手握重兵的藩王,震懾地方或是拱衛皇朝,這也就是所謂的分封制度。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實現家天下,維護皇帝的無上權威。

    可這樣做也有好有壞,雖然都是一家人,但總有人心懷不滿,覺得自己憑什么當藩王,應該做皇帝,于是出現了數不清的藩王之亂,導致家國動亂。

    例如歷史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漢朝也曾經發生過著名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期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七王不滿朝廷削藩政策,以清君側為由起兵叛逆,但幸好被周亞夫等漢臣擊敗了,不然也就沒有了所謂的強漢了。

    唐代也一樣,唐代的王分為親王和郡王兩級,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皇帝的孫子和重臣封郡王。

    親王,郡王,公候本身沒什么權利,正如新唐書所言“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區夫不異。”

    但如果擔任官職,那權利可就大了。

    就像是吳王李恪,單純一個吳王沒什么權利,但他還有“安州都督,司空、”等官職。

    這兩個官職權利都不小,安州都督就掌握了安州的軍政大權,所以他最后造反了。

    還有福利制度,唐朝的親王實封就有八百戶到一千二百左右,這還是少的,只是漢朝萬戶候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漢朝的王實封戶三萬戶到十萬戶,而劉邦長子劉肥實封戶競是五十萬戶,包括今天整個山東地界。

    這簡直是不可想象,國家的財政幾乎都拿來供養這些寄生階層了,而且他們還不老實,一個個盡憋著造反當皇帝。

    所以在北宋基本統一天下之后,太祖皇帝趙匡胤汲取前朝教訓,就對地方勢力包括諸王們大加限制,不斷加強中央禁軍的力量。

    特別是在趙光義斧聲燭影的登上皇位以后,為了避免后世有人學自己,不再發生這種情況,更是竭盡所能的弱化地方軍事力量,以及打壓宗室子弟的權利。

    所以宋朝的王爺不過是徒有虛名,宋朝皇子成年后雖然會被封為王爺,但是實際上沒有封地,更沒有任何兵權,并且宋朝重用文官,導致在地位上一些朝堂大員的權力遠在王爺之上。

    不僅如此,宋朝王爺的爵位并非世襲,皇子被封王爺,王爵也是在其身上,王爺的子孫不管是否嫡子,只是將年紀最大的一位封為公爵,而其他的王子們沒有任何爵位,最多也就是允許其入朝為官。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就是有年紀特別大,資歷深的王室子孫才會被封為郡王,依舊沒有實權。

    因此,宋代的宗親的真實情況是,皇子封王者,王爵僅止其身,而子孫無問嫡庶,以其中最長一人,封公,其余子孫不過是承蔭入仕,為環衛官,然后以序遷轉,與異姓貴官蔭子入仕一般,必須歷任年深,排資歷,方特封以王爵,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則不予承襲。

    親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繼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現了“宗姓幾無一王”的局面。

    而且雖然能當官,還是有諸多限制,比如不能出任宰相

    包括就親王府官屬的數量來看,宋代與各朝各代也差距極大。

    宋代的親王府通常是:傅有其官而未嘗除授,長史、司馬、咨議參軍不常設,設翊善1人、王友2人、記室參軍1人,其他國公以下幾乎沒有自己的屬官。

    這樣做,也有好有壞,對皇室宗親的嚴格控制,雖然限制了其產生龐大的寄生階層,但也讓他們沒啥權利,無法起到制衡作用。

    文臣、武將、宦官、外戚、勛貴,就相當于五條腿一樣,皇帝不可能全用,不然矛盾太大,肯定各種爭權奪利。

    但也不該獨寵一支吧,玩金雞獨立呢?不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穩妥的局面嗎?

    就算兩條腿也好啊,至少走路穩當,就剩下一支的話,一蹦一跳的,自然很不穩當,稍微一碰就摔倒了,這也是兩宋都百多年便滅亡的主要原因,失去了制衡,雞蛋全放一個籃子里了。

    ……

    ……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牙克石市| 射洪县| 固安县| 桦甸市| 通海县| 柳州市| 北京市| 佛坪县| 双柏县| 莒南县| 包头市| 镇远县| 万州区| 盘山县| 定安县| 宕昌县| 平远县| 恩施市| 航空| 尉犁县| 玉龙| 安徽省| 金昌市| 句容市| 治多县| 温泉县| 鄂伦春自治旗| 巴南区| 永宁县| 鲁山县| 台北县| 义乌市| 中方县| 庄浪县| 新乐市| 威海市| 洛隆县| 迁西县| 靖边县| 桐柏县|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