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李小魚這首破陣子后,震驚之下,所有人都沒想到,他一個年紀輕輕的武舉生,竟然能寫出如此豪情萬丈的詩詞來,也是忍不住立即出聲贊嘆道。
“好!好一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簡直太豪邁了,寫的真好。”
“是啊,聽得我真的是熱血沸騰,感覺比文舉生老爺的那首從軍行還要更加的令人心潮澎湃啊。”
“可不是嗎,這兩首詞的意境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文舉生老爺的那首從軍行是塑造了一個三十歲的中年將軍,渴望在戰場上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從最后一句長驅空朔漠,馳捷報明王就可以看出。”
“而王華這首也一樣,只不過他塑造的是一個年邁的老將軍,雖然也渴望建功立業,殺敵報國,從詞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就可以看出。”
“但只可惜這是一個壯志未酬的老將軍,雖然有心報國,卻始終沒有機會一展所長,蹉跎了歲月,所以徒留下了可憐白發生的感嘆,豪邁之中,更突顯出了一抹悲壯啊。”
“對,所以我覺得王華這首詞更加感人,因為他寫實,你們沒感覺這首詞隱含的內容和現在的時局非常相似嗎,有無數的熱血將士也想再度北伐,將被遼人占據的大好河山給收回來,一展漢唐雄風,也徹底解決我朝的邊患問題,讓遼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馬。”
“可朝廷諸公早已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戰,畏懼到現在,更怕因為戰事一開,武將趁機崛起,威脅到他們的地位,所以只知道一味的求和,讓多少熱血的邊關將士可憐白發生啊。”
“哎,誰說不是呢,這西北的李元昊都快稱帝了,屢次犯邊,可朝廷諸公還是不敢打,不僅不敢打,還派人去壓制楊宗保將軍,想奪了他的兵權,真是可悲啊,咱們大宋男兒什么時候獲得這么憋屈了,連隨便什么跳梁小丑都敢在咱們眼前蹦跶,這要是太祖時代的話,早打了,說不定連李元昊的首級都割下來傳閱三關了。”
“行了行了,別說了,再說下去,擔心皇城司的探子把你抓起來。”
“嗨,哪用得著這么小心,我也只不過是隨便發發牢騷而已,再說了,我說的這不是事實嗎?難道有錯啊?”
“……”
一時間,因為李小魚這首破陣子,是引得大家思緒萬千,發出了各種各樣的感慨,紛紛開始對朝廷針砭時弊。
的確,李小魚的這一首詞,戳到了此時大宋朝的痛處,或者說,文官們的痛腳。
因為朝廷太過壓制武將,或者說把持朝政的文官們太過壓制武將,不敢輕啟戰端,的確讓無數渴望殺敵報國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將士,最后徒留下可憐白發生的感嘆。
之所以如此懼怕打仗,是因為一方面文官們擔心勞民傷財,畢竟打仗太費錢了,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費力不太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只要一打仗,就有武將趁機崛起,勢力和影響力不可避免的提升,威脅到他們的地位,這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難以接受的,生怕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此付之東流,再也一去不復還。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比如宋夏戰爭,就有狄青趁機崛起,成為聞名天下的人物,不管是在軍營中,還是民間,都博得了交口稱贊。
畢竟百姓們雖然重文輕武,看不起一般的武夫,但是對于能在戰場上建立赫赫功勛,打出國威的武將,還是很敬重的。
所以一時間成為了當時大宋朝堂的風云人物,步步高升,都差點當上宰相了,這自然引起了全體文官的反彈,心想決不能讓武將擁有如此大的地位,不然他們將寢食難安。
于是,往他身上各種潑臟水,說他家的狗頭上長犄角,而且冒怪光,這是大不祥的征兆,可能要造反,要求趙禎趕快把他給擼下去,免得造成大患。
趙禎本來對此不信的,畢竟就是他做主任用狄青,給了他顯赫的權勢,未免不是想用他來制衡滿朝文官。
只可惜,狄青一個勢單力孤,根本禁不起所有文官的攻擊,在當時,不管是在朝的還是在野的,人人都以參閡狄青為政治正確,不僅狄青扛不住,趙禎也扛不住,只能匆匆將狄青給擼了下去,然后,很快這位大宋朝能征善戰,傳說中武曲星下凡的戰神,就此郁郁而終。
包括后來的韓世忠和岳飛都一樣,都是因為戰爭而崛起,獲得了顯赫的權勢,特別是兵權,于是,才遭到了滿朝文武的攻擊,一個郁郁而終,一個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
特別是岳飛,為什么秦檜和趙構要殺岳飛?僅僅是趙構擔心岳飛迎回二帝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嗎?
不,而是在當時,提起軍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家軍,想到的是岳飛時,他就必死無疑了。
因為岳飛是武將,而且權勢實在太大了,打著一心北伐,要迎回二帝的旗號,隱隱有尾大不掉之勢,趙構和滿朝文官根本控制不住,才迫不得已做出這個決定,而且是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將他召回,就怕岳飛不聽號令,可見岳飛權勢之大。
畢竟如果岳飛完全聽從趙構的命令的話,只需一道金牌就夠了,可最后卻連下十二道金牌,并且把這個消息給散布了出去,就很說明問題。
有可能最開始根本不聽他的命令,打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號,繼續北伐。
因為岳飛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權勢太大,已經被滿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后,等待他最好的結局,也是和狄青一個下場,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選擇,就是繼續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從龍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說不定還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最后功虧一簣,不僅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還斷了他的糧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個千秋忠骨的美名。
而且,最后徹底下決心決定殺岳飛,也不僅是出自趙構的決定,而是得到了幾乎滿朝文官的贊成和默許,即使人人都知道莫須有,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個不字。
只有和他同為武將的韓世忠出來替他說了幾句話,結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樞密使的職位,打發去鄉下種田去了。
這都是戰爭帶來的壞處,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們才討厭戰爭,怕武將趁機崛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錢買和平就盡量用錢買和平。
可惜,花錢買來的和平,終究是紙上的和平,并不牢靠,人家認賬的時候才作數,不認賬的時候想什么時候撕毀就什么時候撕毀,始終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因此,李小魚的這首詞,真的是寫到了此時大宋朝堂的痛處,一眾文官們臉色難看之下,恨恨的瞪了李小魚一樣,接著又是急忙沖著文舉生們是眼色,示意他們趕快另外拿出一首詞,把大家的注意力轉移開,別糾結在這個地方。
聽完李小魚這首破陣子后,震驚之下,所有人都沒想到,他一個年紀輕輕的武舉生,竟然能寫出如此豪情萬丈的詩詞來,也是忍不住立即出聲贊嘆道。
“好!好一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簡直太豪邁了,寫的真好。”
“是啊,聽得我真的是熱血沸騰,感覺比文舉生老爺的那首從軍行還要更加的令人心潮澎湃啊。”
“可不是嗎,這兩首詞的意境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文舉生老爺的那首從軍行是塑造了一個三十歲的中年將軍,渴望在戰場上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從最后一句長驅空朔漠,馳捷報明王就可以看出。”
“而王華這首也一樣,只不過他塑造的是一個年邁的老將軍,雖然也渴望建功立業,殺敵報國,從詞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就可以看出。”
“但只可惜這是一個壯志未酬的老將軍,雖然有心報國,卻始終沒有機會一展所長,蹉跎了歲月,所以徒留下了可憐白發生的感嘆,豪邁之中,更突顯出了一抹悲壯啊。”
“對,所以我覺得王華這首詞更加感人,因為他寫實,你們沒感覺這首詞隱含的內容和現在的時局非常相似嗎,有無數的熱血將士也想再度北伐,將被遼人占據的大好河山給收回來,一展漢唐雄風,也徹底解決我朝的邊患問題,讓遼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馬。”
“可朝廷諸公早已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戰,畏懼到現在,更怕因為戰事一開,武將趁機崛起,威脅到他們的地位,所以只知道一味的求和,讓多少熱血的邊關將士可憐白發生啊。”
“哎,誰說不是呢,這西北的李元昊都快稱帝了,屢次犯邊,可朝廷諸公還是不敢打,不僅不敢打,還派人去壓制楊宗保將軍,想奪了他的兵權,真是可悲啊,咱們大宋男兒什么時候獲得這么憋屈了,連隨便什么跳梁小丑都敢在咱們眼前蹦跶,這要是太祖時代的話,早打了,說不定連李元昊的首級都割下來傳閱三關了。”
“行了行了,別說了,再說下去,擔心皇城司的探子把你抓起來。”
“嗨,哪用得著這么小心,我也只不過是隨便發發牢騷而已,再說了,我說的這不是事實嗎?難道有錯啊?”
“……”
一時間,因為李小魚這首破陣子,是引得大家思緒萬千,發出了各種各樣的感慨,紛紛開始對朝廷針砭時弊。
的確,李小魚的這一首詞,戳到了此時大宋朝的痛處,或者說,文官們的痛腳。
因為朝廷太過壓制武將,或者說把持朝政的文官們太過壓制武將,不敢輕啟戰端,的確讓無數渴望殺敵報國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將士,最后徒留下可憐白發生的感嘆。
之所以如此懼怕打仗,是因為一方面文官們擔心勞民傷財,畢竟打仗太費錢了,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費力不太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只要一打仗,就有武將趁機崛起,勢力和影響力不可避免的提升,威脅到他們的地位,這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難以接受的,生怕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此付之東流,再也一去不復還。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比如宋夏戰爭,就有狄青趁機崛起,成為聞名天下的人物,不管是在軍營中,還是民間,都博得了交口稱贊。
畢竟百姓們雖然重文輕武,看不起一般的武夫,但是對于能在戰場上建立赫赫功勛,打出國威的武將,還是很敬重的。
所以一時間成為了當時大宋朝堂的風云人物,步步高升,都差點當上宰相了,這自然引起了全體文官的反彈,心想決不能讓武將擁有如此大的地位,不然他們將寢食難安。
于是,往他身上各種潑臟水,說他家的狗頭上長犄角,而且冒怪光,這是大不祥的征兆,可能要造反,要求趙禎趕快把他給擼下去,免得造成大患。
趙禎本來對此不信的,畢竟就是他做主任用狄青,給了他顯赫的權勢,未免不是想用他來制衡滿朝文官。
只可惜,狄青一個勢單力孤,根本禁不起所有文官的攻擊,在當時,不管是在朝的還是在野的,人人都以參閡狄青為政治正確,不僅狄青扛不住,趙禎也扛不住,只能匆匆將狄青給擼了下去,然后,很快這位大宋朝能征善戰,傳說中武曲星下凡的戰神,就此郁郁而終。
包括后來的韓世忠和岳飛都一樣,都是因為戰爭而崛起,獲得了顯赫的權勢,特別是兵權,于是,才遭到了滿朝文武的攻擊,一個郁郁而終,一個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
特別是岳飛,為什么秦檜和趙構要殺岳飛?僅僅是趙構擔心岳飛迎回二帝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嗎?
不,而是在當時,提起軍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家軍,想到的是岳飛時,他就必死無疑了。
因為岳飛是武將,而且權勢實在太大了,打著一心北伐,要迎回二帝的旗號,隱隱有尾大不掉之勢,趙構和滿朝文官根本控制不住,才迫不得已做出這個決定,而且是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將他召回,就怕岳飛不聽號令,可見岳飛權勢之大。
畢竟如果岳飛完全聽從趙構的命令的話,只需一道金牌就夠了,可最后卻連下十二道金牌,并且把這個消息給散布了出去,就很說明問題。
有可能最開始根本不聽他的命令,打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號,繼續北伐。
因為岳飛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權勢太大,已經被滿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后,等待他最好的結局,也是和狄青一個下場,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選擇,就是繼續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從龍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說不定還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最后功虧一簣,不僅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還斷了他的糧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個千秋忠骨的美名。
而且,最后徹底下決心決定殺岳飛,也不僅是出自趙構的決定,而是得到了幾乎滿朝文官的贊成和默許,即使人人都知道莫須有,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個不字。
只有和他同為武將的韓世忠出來替他說了幾句話,結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樞密使的職位,打發去鄉下種田去了。
這都是戰爭帶來的壞處,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們才討厭戰爭,怕武將趁機崛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錢買和平就盡量用錢買和平。
可惜,花錢買來的和平,終究是紙上的和平,并不牢靠,人家認賬的時候才作數,不認賬的時候想什么時候撕毀就什么時候撕毀,始終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因此,李小魚的這首詞,真的是寫到了此時大宋朝堂的痛處,一眾文官們臉色難看之下,恨恨的瞪了李小魚一樣,接著又是急忙沖著文舉生們是眼色,示意他們趕快另外拿出一首詞,把大家的注意力轉移開,別糾結在這個地方。
……
……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