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買宋 第二百零九章 古代的救火制度

作者/參見大總管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說到救火,可以給大家簡單的科普一下,在我國古代,消防隊叫做掌管火事的部門,雖然前文書說了,世界上最早的專業化城市公共消防隊,誕生于宋朝。

    但其實,這個部門最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設立了,他們是火安全的官員。

    當時黃帝在排查民間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一定要節制用火,避免火災的發生,所以設立了專門管理火安全的官員,稱為“火政”。

    到了商朝時,有幾座糧倉被燒,火勢不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記載,這也是文字出現后最早有關火災的紀錄。

    商朝看到火的厲害,制定了火規,對遺棄在道路上的灰燼復燃后釀成火災的,要處以斷手的刑罰。

    周朝規定,仲春二月,宮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員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鈴,提醒大家防火。

    這也是更夫喊火燭的由來可能大家在電視劇中都看到過,每到冬天,時近黃昏,街上就會傳來一陣陣“寒冬臘月,火燭小心,水缸滿滿,灶倉清清”的呼喊聲。

    周朝禁火期更是大多吃冷食,不讓做飯。

    春耕了,老百姓不能餓肚子干活,所以禁火期前就得備好足夠的干糧。

    春秋戰國時,管仲說管理好“火”是關系到國家貧富的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定火憲的意見。

    那時舉行儀式的人,需用左手舉火把,以減少明火亂動的危險。右手捧碗隨時接灰燼,以防殘火落地亂濺。

    舉火人要坐屋角,因為屋角不是活動的中心,還不準跟別人打招呼,不準講話,不準唱歌,做到專心守職,可以說,對火的管理達到了一定高度。

    漢代,水火盜賊不分家,統一由武官執金吾負責。

    “金吾”是兩端帶鎏金的銅棒,對付難管理的社會問題是很有威懾力的。

    漢書中說,西漢長安“每街一亭”,有16個街亭,東漢洛陽24街,有24個街亭。

    街亭和現在的派出所差不多,街亭里有大鼓,有房間,有廣場,可以駐扎軍警,大的可容納幾千人。

    東漢史學家荀悅對于火情的看法是“防為上,救次之,誡為下”,“防患于未然”是從這兒來的。

    唐代負責火情的組織叫“武侯鋪”,分布在城市、坊間,布置的消防兵從一二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在全城形成一個火情傳達系統。

    滅火工具大多是用豬、牛、羊等動物的皮編織的袋子。

    據說,唐以前都是用這些簡單的工具滅火。

    到了宋朝,火好像不那么恣意妄為了,世界上的第一支城市消防隊誕生了,組織形式很像現在的消防隊。

    負責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叫廂使。

    當時開封等地火禁很嚴格,半夜就要滅掉一切燭火。

    假如有的人家后半夜燒紙,必須事先告知。

    滅火的兵叫防隅軍,也叫潛火兵,都經過嚴格訓練,專門夜間巡邏督促居民按時熄滅油燈、蠟燭等。

    地勢高的地方有專門的瞭望火樓,白天黑夜不離人。

    一旦有火情,撲救的各支隊配合密切,有的救護、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有的運水滅火,紋絲不亂。

    北宋仁宗時,已經有了水袋、水囊、麻搭等比較先進的滅火工具。

    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時,升級了滅火隊員的配置工具,有棚索、斧、鋸、火籠、火背心等滅火裝備。

    到了明朝,一些城市組建了火兵,主要是防御敵軍火攻引起的火災和防范其他火患。

    火兵駐扎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員流動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斗、麻搭、唧筒、竹梯、斧、鋸等救火器具。

    皇帝的東西是不能有閃失的,盛放鑾駕儀仗等器物的倉庫除沿護城河設置外,還建造了絕對可靠的防火隔墻。

    防火隔墻其實是每隔7間房屋空出的一間房,無門無窗,里面都是夯實的土,厚度達5米。另外,居民的白壁青瓦馬頭墻有防火和防風雙重作用。

    寺廟、祠堂等建筑屋脊上怪獸嘴里吐出的曲折鐵舌頭,防雷火的,也就是避雷針。

    清朝,對于火的管理更科學了。

    康熙、雍正、乾隆時朝,每個防火班人數不下兩百人。

    防火班又叫機桶處,機桶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引水滅火工具。

    這種國產的救火器又稱“水龍”,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員的宿舍里,行動時便于攜帶。

    在不少清宮影視劇中,有些火勢是很大的,讓人一看就發毛。

    比如孝莊秘史中有個鏡頭,火光沖天,煙霧濃濃的,要是滅火的工具不先進,沒準皇家園子就不保了。

    同治年間,民間自發成立了消防組織“水龍局”。

    清代詩人吳東發看了“水龍”表演后,寫下“數人并力動樞機,呼吸縱送在復右”的詩句,從中看出這個滅火工具不同尋常。

    當然,也沒那么神奇,水龍的原理其實是一抬一壓的木質手柄,和沙漠地區的井一樣,通過擠壓,裝在桶里的水就會通過軟水管噴出來,軟水管對著火點澆射就能夠滅火,使用起來非常的簡單,也很便捷。

    在同治年間就已經出現了,是比較高級的滅火發明。

    除了水龍外還有洋龍,洋龍是西洋科技的一種技術,它也促進了清代消防的飛躍發展。

    它是從國外進口的一種機械消防裝置,通過蒸汽原理推動泵活塞快速上下抽壓出水,也叫蒸汽機救火車。

    因為是從西洋引進,所以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洋龍”。

    正是因為這種蒸汽救火車的出現,從而推動了消防裝備逐漸步入機械化時代。

    當然,水龍和洋龍其實都很少見,最常見的,還是太平缸,這是明清兩代時,都非常喜歡用的一種盛水工具。

    因為當時紫禁城的房屋都是木質結構,在炎熱的夏天或者陰雨天,打雷的時候很容易起火。

    為了防患于未然,在宮殿前都放了很多大水缸,起火的時候方便及時用。

    所以這種缸又名“太平缸”,或者叫“吉祥缸”。

    在紫禁城中這種水缸大概有300多口,分布廣泛。

    ………………

    說了這么多,想必大家對我國的消防發展史已經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了,所以拋卻其他不提,宋朝還真的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朝代,很多事情都是從他率先發展出來的。

    比如第一次出現“專職消防隊”,剛才說了,這也是中國最早意義上的專職消防隊。

    當時宋仁宗制定了非常嚴密的防護措施,挑選了精干的軍士,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夜間巡查,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注意把不用的火種熄滅,以及排查一些火災隱患。

    如果發現火災要及時報告,并進行合理性的搶救。

    同時,他們就要進行密切合作,運送水、維持秩序、救護以及保護受傷的居民。

    當時的宋人說,“警察有巡尉之官。”這個“巡尉之官”便是中國最早的警察。

    宋代每縣設巡尉一員,相當于警長,“掌閱習弓手,戢奸禁暴”。

    在城市一級,則設立“廂”,“治煙火盜賊公事”,類似于警察局,廂下面置“巡鋪”,又叫做“巡警”,類似于派出所。

    像是前文所說,汴梁城的街道每隔三百余步,便設置一所巡鋪。

    在東京汴梁“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屋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收領公事”。

    到了后面臨安城的街道上,則每隔二百余步設一所巡鋪,夢粱錄的“防隅巡警”條說。

    “坊巷近二百余步置一軍巡鋪,以兵卒三五人為一鋪,遇夜,巡警地方盜賊、煙火,或有鬧吵不律公事投鋪,即與經廂察覺,解州陳訟。……遇夜,在官舍第宅、名望之家伏路,以防盜賊。”

    顯然,鋪兵這里的職責,跟現代警察并無什么不同。

    “軍巡鋪”還負有火災報警的責任,鋪兵每日在望火樓瞭望,一發現哪處起火,馬上馳報,即由“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開封府各領軍汲水撲滅,不勞百姓”。

    而那些負責撲滅大火的士兵,則是“潛火隊”的“潛火兵”。

    在早期的時候,其實宋代的消防官兵是很專業的,也很有效,比如當時一位大官家里舉行“夜醮”,大舉燭火。

    站在望火樓上的瞭望員望見后,見“驟有火光”,以為發生了火災,于是不敢怠慢,立即“馳白廂主,又報開封知府”。

    很快,一大隊潛火兵便趕到了這位大員家里,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誤會。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汴梁城的消防系統的反應的確很快。

    只可惜到后來,可能是歌舞升平太久吧,越來越懈怠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忽職守,本該當值不好好當值。

    有的干脆不在,有的即便來了也不盡忠職守,根本不瞭望觀察,而是在望火樓上睡大覺。

    要知道當時宋朝的“潛火隊”配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消防裝備,“如防虞器具、桶索、旗號、斧鋸、燈籠、火背心等器具,俱是官司給支官錢措置,一一俱備”。

    所以只要觀察瞭望的人用心一點,是根本不可能發生什么大火的,會被即使撲滅在萌芽之中。

    而且他們救火也很有效率,不是蠻干,比如在救火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火勢過旺、一時難以撲滅的情況,則會根據火勢大小將火源周圍的建筑物拆除,留出一段距離作隔離帶,以阻止火勢蔓延,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京師之外,地方救火的情況在作邑自箴、慶元條法事類中都有記載。

    包括宋代鄰保之間有救火的義務,通常是諸州縣鎮寨的居民每十家結為一甲,選一家為甲頭。

    將各戶的戶主名錄于一牌,蓋章或畫押后交由甲頭保管。

    火災發生時,由甲頭召集,每家出一人參與救火。

    火滅之后,再按牌點名,檢查是否有人失職不來。

    如果該到而不到,當事人及相關負責人都要受到懲罰。

    而且火災發生后,“潛火隊”趕往現場救火時,還會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路遇高官,可不必避路讓道,“諸應避路者,遇有急切事,謂救火之類,不容久待者,許橫絕弛過”。

    在古代,路上相遇,有民讓官、賤讓貴先行之禮,但“潛火隊”可不受這一禮法約束。

    “潛火兵”救災,不允許半點違慢,“如有違誤,定行軍法治之”。

    如果“潛火兵”在救火過程中受傷,則由政府負責治療并給予獎賞。

    “若救火軍卒重傷者,所司差官相視傷處,支給犒賞,差醫診治”。

    “潛火兵”享有比較豐厚的薪水,所有的消防器材也由官府購置、保養。

    “仍以官錢量置救火器具,官為收掌,有損闕,即時增補”。

    至少在當時世界而言,宋朝政府設立的這一套城市治理制度,是非常先進、卓越于世的。

    同時火災發生后,必追究肇事者、相關負責人、趁火打劫者的法律責任。

    對肇事者的處罰區別失火與放火。

    失火是因疏忽,放火則是故意而為。

    失火與縱火動機不同,受到的責罰也不同。

    放火的處罰要重,往往大赦時也不會減免。

    有的肇事者為了逃脫法律的制裁,火起后逃跑。

    為了早日將其繩之以法,宋代制訂了賞罰政策,發動百姓,捉拿肇事者歸案。

    捕到兇手后給予賞錢,寄放贓物、包庇犯人之家當在規定日限內自首,否則將會被治罪。

    官員沒有覺察失火、救火不力,或不能捕獲肇事者時,都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負責官員因沒有覺察失火而受到懲罰的例子有很多,如滑州節度使張建豐就坐此免官。

    官員救火不力也會受到處罰。

    州城失火,都監應即時救火,由通判監督,違反者,各杖八十。

    都監、通判雖已盡力,仍延燒官私舍宅二百間以上者,都監、通判則被杖六十,并上報朝廷聽候處置。

    如燒三百間以上,知州也得受到同樣的處罰。

    如果不能將放火者捕獲,官員也會被治罪。

    對官吏的懲罰是為了引起他們對救火的重視,使法律條文不至于成為一紙空文,同時促使官吏們積極組織和監督救火,以減少火災帶來的損失。

    宋代對趁火打劫者的懲處也很嚴厲,如建隆三年,內酒坊起火,坊與三司相連,工徒“突入省署”,乘火為盜者有五十人,皆“命斬于諸門”,后經“宰臣極諫”,還是殺了三十八人。

    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宋朝在火災方面是有比較嚴格的制度,但很可惜啊,再好的制度,如果沒有嚴厲的執行者,終將會腐朽。

    不過好在,雖然先前那些負責瞭望的官兵玩忽職守,沒有發現大火燒起的苗頭,但是現在真的徹底燒起來后,也是讓得他們終于認真了起來,開始拼命救火。

    因為這事關著他們的飯碗甚至腦袋,一個個都是不敢有絲毫攜帶,再加上在眾多武舉生的幫助下,終于,花費了將近一晚上的時間,總算將這場大火給撲滅了。

    ……

    ……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钦县| 仁布县| 平乡县| 峨山| 肃宁县| 漳州市| 清涧县| 新绛县| 油尖旺区| 沈阳市| 沾化县| 响水县| 高青县| 宁强县| 当涂县| 安达市| 佛坪县| 安平县| 甘洛县| 高尔夫| 汾阳市| 佳木斯市| 达孜县| 博爱县| 子洲县| 永定县| 望城县| 台安县| 平塘县| 涪陵区| 伊宁县| 绥江县| 泰宁县| 延安市| 达日县| 武川县| 高碑店市| 利辛县| 常山县| 武隆县|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