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經(jīng)簡單的說過了,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就在京城汴梁設(shè)立了登聞鼓院,規(guī)定臣民可以敲擊登聞鼓告御狀。
而且讀書人告御狀也不是沒有先例的,而是有跡可循,像是北宋初年,到京城開封趕考的讀書人就曾經(jīng)敲擊過登聞鼓,告御狀,也正是這一御狀對北宋朝廷的整個科舉考試的格局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事情是這樣的,宋太祖趙匡胤當(dāng)皇帝的時候,當(dāng)時,因為主考官在考試中徇私舞弊,參加考試的讀書人怒不可遏,憤怒地敲響了登聞鼓,向皇帝告御狀,控訴主考官的罪行。
宋太祖于是親自接見了那名讀書人,并下圣旨重新考試,然后,宋太祖親自對狀元宋準(zhǔn)進行面試。
說到這,需要簡略的給大家說一下,宋朝的科舉考試制度其實很有意思,怎么說呢,我們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的每年六月,對于全國無數(shù)的考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個緊張的季節(jié)。
因為十年的寒窗苦讀,每一名學(xué)生都期望著能夠高考得中,考上一個心儀的大學(xué),然后寒門出貴子,走上人生巔峰。
因為高考就是許多人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難得的一條出路。
而宋朝也一樣,也是考試,并且更嚴(yán)重,幾乎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
當(dāng)然就算不是讀書人,也有考試,比如在當(dāng)時你就算想要從軍入伍,也要考試等等,據(jù)說,考試的過程還十分熱鬧,不僅有加分項,還有從軍特招,而最受考生喜愛的,則是宋代的老榜制度。
大家可能要問,這些到底都是些什么鬼東西,那么不要急,接下來,作者菌可以簡單的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最早不是科舉制,而是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是繼九品中正制之后,才被封建朝廷采用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
最早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末期,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科舉制度最完善的時期,是宋代。
之所以不是明朝和清朝,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科舉制已經(jīng)僵化了,靠八股文,很死板。
而宋代的科舉,則很靈活,分常科,制科和武舉,常科和制科是文舉,又可以分為貢舉、制舉和童子舉。
考試又分為三級: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舉行的省試三級,也就是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考試的殿試。
殿試考出來的前三名,就是從朝廷,到民間都津津樂道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這些程序,雖然看似很復(fù)雜,但還都是正常程序的。
當(dāng)然,除了這些正常的程序,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外。
第一種叫行卷加分制度,說白了,就是考生要在考試之外,為自己尋找另外的加分項。
行卷加分制度始于唐代,其主要操作方法如下:考生在考試之前,提前進京,把自己平時比較好的作品寫成手卷,采用各種方法,送到朝廷官員手中。
如果你的文章真的很棒,還沒參加考試,朝廷的官員中就會對你有個好的印象,自然就會最終影響考官對你試卷的評判。
而行卷加分制度的最高境界是把手卷行到朝廷重臣的手中,直接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其中最典型的,當(dāng)屬唐代大詩人王維。
據(jù)傳說,王維二十歲時,進京考試。
當(dāng)時送行卷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人直接行卷到朝廷最有權(quán)勢的玉真公主門下,玉真公主也許諾了人家,給人家狀元。
可王維同學(xué)后來居上,在歧王的安排下,通過行卷,外加自己的才藝和容貌,還有一手好琴,竟然從玉真公主手中搶來了本屬于別人的狀元。
第二種叫特招制度。
這個特招制度最明顯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在古代的征兵方面。
在古代,對招兵都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對武藝,箭術(shù),騎術(shù)等設(shè)有門檻,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考試,雖然這些標(biāo)準(zhǔn)都很低。
但是,有一種特殊的兵種卻與普通的招兵考試截然不同。這種特招的兵種,叫兵樣。
據(jù)說,這種制度始于宋太祖趙匡胤。
雖然我們總說宋朝重文輕武,但事實上,宋朝對士兵同樣有很高的要求,從身高,到視力,到武藝等都設(shè)有必要的條件,但是,如何讓地方在選兵時就能盡可能符合朝廷的規(guī)矩呢?
于是,宋朝特意招收一種特殊兵種,就是兵樣。
對兵樣的要求很有意思,不考武藝,不考箭術(shù)騎術(shù)。
只要身高,胖瘦,相貌符合朝廷對士兵的理想要求就行,他們就是士兵的標(biāo)準(zhǔn)樣板。
然后,把這些兵樣分別派到各地,地方的征兵機構(gòu)招兵時,參照兵樣就行了。
第三種叫老榜制度。
范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在真實的世界里,科舉是無數(shù)文人唯一的出路。
因此,像范進這樣,考了一輩子才考上的大有人在,甚至有更多的人,考了一輩子都沒有考上。
于是,每年都會有許多腿腳不便,須發(fā)斑白的老文人,也要千里迢迢地來京趕考。
這個時候,就不光要讓人感覺是讀書的辛苦了,會讓人感覺一到科舉的殘酷。
那該怎么破呢?
到了宋朝,就十分靈活的出現(xiàn)了一種老榜制度。
就是在考試的正榜之外,另設(shè)一個主要針對老文人的榜。
通常,能進這個榜單的都是垂暮的老者,因此人們又叫這份榜單叫“老榜”。
老榜是朝廷對老年考生的特殊福利,但是,也是有要求的。
宋朝規(guī)定,有資格進老榜的,最低得考中過十五次的舉人。
而且,對于中老榜的老考生,朝廷給的待遇也與正榜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老榜的不同待遇,還體現(xiàn)在人們的認(rèn)可上。
在徽宗時期,有個叫徐適的中了老榜。
按照規(guī)矩,朝廷為大家舉行慶祝宴會,并賜給大家一人一朵宮花。
宴席結(jié)束后,大家照例去風(fēng)塵場所慶祝一番。
可這時候,就有區(qū)別了,別人的宮花,都被歌女們爭著要。
而徐適老先生的宮花,卻送人都沒人理。
最后,徐適自嘲作詩一首:“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平康過盡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后看。”
盡管今天,我們都說孩子們學(xué)習(xí)累,甚至許多人對高考頗有微詞。
但是,說實話,同古代科舉相比,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今天的孩子們要幸福多了。
同時,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武士對決講究眼疾手快,可是在宋代,文舉子們考進士中狀元同樣也看要出手快不快。
這是真的,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天下后,對唐末五代武夫亂國的局面頗傷腦筋,便采取揚文抑武之法,確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恢復(fù)隋唐舊制,開科取士。
當(dāng)時之前說過,在最開始的時候,宋太祖并未確定殿試這一程序,科考全過程均由禮部主持,最后只把結(jié)果告訴自己完事。
但開寶六年973年那場科考結(jié)束后,也就是本文說的開頭所說,麻煩來了,新錄取的進士到講武殿向皇帝謝恩。
可是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宋太祖趙匡胤發(fā)現(xiàn)武濟川、劉睿等人學(xué)識淺薄,答非所問,武濟川恰是主考官的同鄉(xiāng),這讓宋太祖很不高興。
后來,又有文舉生擊鼓上訴,狀御狀,說這次科考取舍不公于是,震怒之下,宋太祖趙匡胤便將禮部已經(jīng)錄取的和部分未錄取的舉子共200余人,一起召到講武殿,親自主持,重新出題,重新考試,重新錄取。
此后,殿試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制和最高門檻。
這也是科舉殿試的由來和宋朝文舉生第一次告御狀的例子。
當(dāng)然事情到此還沒完,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夫當(dāng)國,更欣賞那種下手快的高手。
所以他十分離譜的確定,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而且是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
而且還出現(xiàn)了文舉生考打架中狀元的例子。
這個離奇的例子就是北宋名臣王嗣宗,因為大家都已經(jīng)知道了,在北宋趙匡胤時期,誰能高中狀元,就看誰先交卷。
既然有這么個離譜的規(guī)定,那么各個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自然是奮筆疾書,很不得手腳并用。
公元975年,宋太祖趙匡胤親自主持殿試,王嗣宗就參加了此次科考。
考試一開始,各個考生就奮筆疾書,都力爭要最快交卷。
王嗣宗自然也是力求最快,他的對手有王式、陳識等,王式是省試的第一名,實力很強。
時間一點點流逝,王嗣宗和陳識幾乎是同時寫完考卷,一同起身,一同交卷。
二人同時交卷,誰得第一,這可就讓宋太祖趙匡胤犯起難了。
于是他思來想去想去,也沒有別的辦法,本著我就是一個武夫,那你們倆就打一架吧,誰打贏了誰就是狀元。
比武的地點也就在講武殿,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中國科舉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幕,文武百官齊聚,皇帝趙匡胤高高在上,所有人都一臉吃瓜狀,等待開兩個文弱書生打架決出文狀元。
王嗣宗和陳識二人,雖然都是文人書生,可是事到如今,為了唯一的狀元席位,自然也是拼了。
比賽一開始,二人就瘋狂的大打出手,打在了一起,雙方你來我往,你給我一拳,我就給你一腳。
因為王嗣宗的體力和耐打能力都勝過陳識,所以最終王嗣宗將陳識揍趴在了地上。
王嗣宗跑到趙匡胤面前,喊道:臣勝之。
宋太祖趙匡胤就以此定了他為狀元,大家說奇不奇葩,搞不搞笑,只能說真的是太別具一格了啊。
也因為是打架贏得的狀元,所以王嗣宗就因此而被當(dāng)時的人戲稱為“手搏狀元”。
一直到了宋太宗時期,都依然遵循太祖舊制,短則一年,長則三年舉行一次考試,依然以出手快為取舍標(biāo)準(zhǔn),“太宗時試進士,每以先進卷者為第一”歐陽修歸田錄。
所以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呂蒙正,到后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題目拿起就能動手,文如泉涌,一揮而就,皆因搶先交卷成了狀元。
雖然“以先進卷者為第一”,然而皇帝們的初衷并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為唯一的取舍標(biāo)準(zhǔn),他們的要求是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
但是凡事斷章取義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實到了下面就變成了無所謂好、只尋求快了。
于是,普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尋找成章捷徑和答題良方,管他文辭美不美,義理通不通,下筆千言,胡拼亂湊,“惟以敏速相夸”,只要下手快就行。
于是從太平興國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間,科場拼湊之風(fēng)、輕浮之風(fēng)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舉子李庶幾甚至牽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作文競賽。
他把那些將要參加當(dāng)年壬辰科考試的舉子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里,以廚師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為勝,鬧得路人側(cè)目,沸沸揚揚。
這件事情也輾轉(zhuǎn)傳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他心想這不是拿堂堂國考開玩笑嗎?于是宋太宗雷霆震怒,這才決定采取措施來殺殺這股歪風(fēng)邪氣,整頓考場風(fēng)氣。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