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讓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舉生以武會友,通過打一架來決出勝負,評定誰是文狀元,真的是狗血到了極點,也不知道當時趙匡胤腦子里到底是咋想的。
不過既然這位天字第一號人物已經決定了,那還有什么好說的,于是王嗣宗和陳識二人,雖然都是文弱書生,可為了那萬眾矚目,僅有也是唯一的狀元席位,自然是拼了。
就見比賽一開始,二人便瘋狂的大打出手,扭打在了一起,場面一度是十分激烈,雙方你來我往,你給我一拳,我就給你一腳,雖然具體功夫不知道如何,當想必王八拳一定使的十分出色。
最后因為王嗣宗的體力和耐打能力都要更強一些,可能是農村來的,讀書之余也幫著干些農活吧,所以是僥幸勝過了嬌生慣養的陳識,所以最終王嗣宗將陳識揍趴在了地上。
答應之后,大喜之下,王嗣宗也毫不含糊,為了避免對手翻盤,是直接跑到趙匡胤面前大喊道:官家,臣勝之。
于是宋太祖趙匡胤見狀,是十分高興,覺得這家伙能文能武,打架也不含糊,敢下死手,打悶棍,心狠手辣的,頗有幾分自己當年的風范啊,是個人才,值得培養。
于是就以此定了他為狀元,大家說奇不奇葩,搞不搞笑,只能說真的是太別具一格了啊。
也因為是打架贏來的狀元,所以王嗣宗就因此而被當時的人們戲稱為“手搏狀元”,真的是搞笑至極。
但大家千萬不要笑,這是真的,宋朝真的有這一奇葩制度,而且還一直延續到了宋太宗時期,都依然遵循老趙的這一舊制。
也就是誰寫的快誰當狀元。
這樣短則一年,長則三年舉行的一次科舉考試,都毫無變化,不以文采見長,而完全以下筆速度為取舍標準,誰是“快槍手”,誰就有可能當狀元,大家說說,當時的文人墨客容易嗎?迫不得已,只能人人都被破去當“快槍手”了啊?
當時的文獻都曾記載,“太宗時試進士,每以先進卷者為第一”
所以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呂蒙正,到后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快得不行,基本上題目拿起就能動手,想都不想,文如泉涌,一揮而就,皆因搶先交卷成了狀元。
可是雖然“以先進卷者為第一”,然而皇帝們的初衷并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為唯一的取舍標準,他們的要求是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
但是想法雖好,可凡事斷章取義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實到了下面就變成了無所謂好、只尋求快了。
于是,普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尋找成章捷徑和答題良方,管他文辭美不美,義理通不通,下筆千言,胡拼亂湊,“惟以敏速相夸”,只要下手快就行。
于是從太平興國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間,科場拼湊之風、輕浮之風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舉子李庶幾甚至牽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作文競賽。
他把那些將要參加當年壬辰科考試的舉子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里,以廚師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為勝,鬧得路人側目,沸沸揚揚。
這件事情也輾轉傳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他心想這不是拿堂堂國考開玩笑嗎?
于是宋太宗趙光義雷霆震怒,狠下心來,決定采取措施來好好殺殺這股歪風邪氣,徹底的整頓一下考場紀律,將那些投機取巧者桶桶給掃地出門,做好宋朝的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他的做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殿試的時候,宋太祖趙光義特意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個字,擬了這道非常冷僻的賦題。
他就是要看看這些平日以敏速相夸的考生們,在面對這道足以摳破頭皮的難題的時候,是如何抓耳撓腮的,看看還有沒有人敢在這道題上耍小聰明,為圖快不管三七二十一寫完就交卷。
也果然,還真有那缺心眼的家伙中計,考題發下去不久,其他大部分考生都還在眉頭緊鎖之際,一個叫李庶幾的家伙,是自作聰明的開始作死了。
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他對不對,覺得只要快就行,是草草成篇,亂七八糟的寫了一通就搶先交卷了。
看到他那輕松得意的樣子,宋太宗趙光義自然是氣得怒火中燒,當眾發火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對著李庶幾就是大聲呵斥,還當場他把轟出了考場,搞的這家伙灰頭土臉的就跑了出去,感覺沒臉見人了。
于是這次,投機取巧的李庶幾落了榜,而答題慢慢騰騰的孫何卻中了狀元。
從此,在趙光義的大力整頓下,考場之風才慢慢恢復正常,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為標準,科場也就再也沒了“快槍手”的市場了。
大家都重新變得謹慎起來,開始用心答題,不求速度但求質量。
好了,就像剛才所說,也正是因此,不僅開創了文舉生告御狀的先河,也開創了趙宋官家殿試親選狀元的先例。
而且需要給大家簡單說明的是,在宋初的時候,科舉考試最早是每年舉行一次,宋仁宗時改為兩年一次,一直到宋英宗時才改為三年一次,后來就沒在更改,定為三年一次,成為定制。
而考試合格者,尚書省列名發榜,稱為“進士”。
只不過宋英宗時,又因為考官的徇私舞弊,參加考試的讀書人再次敲響了登聞鼓,要告御狀,宋英宗只得另派考官復試于殿上,殿試之后,按成績分成等級,各等級的名冊及其試卷最后都報皇帝呈批,此事才算了結。
于是,朝廷也才規定,以后凡考取第一、第二等為第一甲,賜以進士及第,第三等為第二甲,賜以進士出身,第四、第五等為第三甲,賜以同進士出身。
皇帝將這三甲進士名單確定下來后,派人在殿前唱名宣布,稱為“臨軒唱第”。
據史書記載,宋朝共開科次,其中北宋次,南宋次,共取進士人左右,有可考的狀元人。
也正是自從讀書人敲響登聞鼓告了御狀后,宋朝的科舉考試在省試之后開始加上了殿試,這成為一種制度,到了元、明、清等朝代依然沿用未改。
只是因為小蝴蝶震動翅膀的緣故,隨著李小魚的到來,恐怕這群倒霉的文舉生又要告一次御狀咯,就不知道這一次,他們還能改變些什么。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