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買宋 第二百五十四章 科舉中的武舉

作者/參見大總管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到了清朝的話,武舉才算是真正的發(fā)揚光大,因為清代武舉同文舉一樣,許多方面沿襲明朝的制度規(guī)定。

    像是清代武舉在進行鄉(xiāng)試之前,要進行資格考試和武學進學考試,即所謂的武童生考試。

    童生試報考條件是極為嚴格的,需要由本縣擔任武舉、武弁、武生的教習官將所教習的武童開明具結,并將同姓之人匯聚一起,如有作弊行為,要責罰教習官。

    同時,對在職人員的子弟,實行考試回避制度。

    清代武鄉(xiāng)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子、卯、午、酉為正科,慶典之年舉行的為恩科,直隸和奉天的舉辦地在順天府,其余各省在本省布政司。

    與明代武舉相同,考試安排在文舉鄉(xiāng)試后的十月,分三場進行:第一場馬箭;第二場步箭;第三場策論。

    清朝初年,試策二篇,論一篇。

    由于應武的人大多不善于文章,因此,嘉慶十二年停考策論,用默寫《武經(jīng)》代替,不會寫或亂涂寫的都被視作不合格。

    康熙時規(guī)定武鄉(xiāng)試錄取名額為文鄉(xiāng)試的一半,并兼顧八旗科考之人的錄取。

    武鄉(xiāng)試發(fā)榜后,考官和新科武舉要參加“鷹揚宴”,以表示新科武舉如雄鷹飛揚。

    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九月,各省武舉人在京城舉辦武會試。

    咸豐九年,曾一度改為八月。

    武會試以兵部侍郎為知貢舉官,以御史四人為監(jiān)視,兵部滿、漢司官各一人為提調(diào)。

    考試場次、科目與武鄉(xiāng)試相同,均為三場(馬箭、步箭、策論)。

    武會試之后,十日內(nèi)舉行武殿試,具體日期由兵部擬定之后奏請皇帝批準。

    嘉慶以后,確定武舉甲第名次以馬、步箭、石、刀、弓的水平高低為依據(jù),一甲以及二、三甲前十名有皇帝欽定。

    所以,綜上所述,簡單一點來說的話,清代武舉考試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等級進行。

    (1)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2)鄉(xiāng)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3)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4)殿試:會試后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

    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

    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

    需要說明,清朝武舉的殿試規(guī)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

    考試揭曉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并賜給武狀元盔甲。

    然后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

    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相比宋明兩朝,算是很風光了。

    不過清代科甲等級差別甚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

    狀元自然是出盡了風頭,登第后的三天內(nèi),可以披紅掛彩,上街夸官,真所謂春風得意,風光十足,殿試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

    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

    當時規(guī)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

    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

    康熙年間又有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wèi)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wèi)。

    雍正五年(1727)規(guī)定,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wèi),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wèi),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wèi),其余全在兵部注冊授予守備等營職。

    雍正以后各朝武進士的授官情況還有一些變化,不過所授品階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為準,沒有太大區(qū)別。

    至于清朝武舉各級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每科錄取人數(shù)也有定額。

    但常科以外,還時常增設所謂“恩科”,常額以外,也增加一點“恩額”。

    這類“恩科”、“恩額”都由皇帝直接掌握。

    無非籠絡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為統(tǒng)治者效命。

    至于考試辦法的話,在此之前,像是唐朝,大概有一下幾種。

    1、長垛。

    “長垛”項目的課試方法為:“畫帛為五規(guī),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

    “規(guī)”即“院”,如今之環(huán)靶。

    “長垛”規(guī)則規(guī)定:應試者用石弓和六錢之箭引射,三十發(fā)不出第三院為第,入中院為上,入次院為次上,入外院為次。

    2、馬射。

    “馬射”又名“騎射”。其課試方法為:“穿土為埒,其長與垛均,綴皮為兩鹿,歷置其上,馳馬射之。”

    馬射法還規(guī)定:應射者于馬上持七斗力的弓,馳馬弓射,全部射中為上,或中或不全中為次上,全都不中為次。

    3、馬槍。

    “馬槍”是測試馬上用槍技能的方法。

    具體為:斷木為人,戴方版于頂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

    馳馬入埒,運槍左右,觸必版落,而人不踣。

    “馬槍”課試法還規(guī)定,“槍長一丈八尺,徑一寸五分,重八斤。”

    刺中三版或四版為上,二版為次上,一版及不中為次。

    4、筒射。

    《新唐書·選舉制》云:武舉課試內(nèi)容有“筒射”。“筒射之箭,長才尺余,剖筒之半,長與常弓所用箭等,留二、三寸不剖。

    為筈以傅弦,內(nèi)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為一竅,穿小繩系于腕,彀弓即發(fā),豁筒向手,皆激矢射敵,中者洞貫,所謂筒射也”。

    5、步射。

    《新唐書·選舉制》云:“步射”為射草人,中者為上,雖中而不法者為次上,雖法而不中者為次。

    6、穿劄。

    《通典》中有“穿劄”的測試方法,即以弓射鎧甲,穿透甲片測試弓力。

    7、翹關。

    《文獻通考·選舉七》云:“翹關者,長一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后手持關距,出處無過一尺。”

    “翹關”是一種舉重力課試方法,要求手持門關之一端舉之。

    8、負重。

    《文獻通考·選舉七》云:“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皆為中第。”

    “負重”是一種測試負重力和耐力的課試方法。

    9、材貌。

    “材貌”是身體素質(zhì)外型挑選。以身高六尺以上,“軀干雄偉”者為次上,以下為次。

    10、言語。

    要求在課試提問中“應對詳明,并有神采,堪統(tǒng)領者為上,無者為次”。

    總之,作者菌能查到的大概就是這些了,因為唐朝創(chuàng)立的武舉制度,在中國武術史上是一件大事。

    武舉內(nèi)容的確立,實際上是對武術精煉化、規(guī)范化研究發(fā)展的結果。

    另外,武舉的創(chuàng)立,實際上又是對武術本身的推廣。

    仕宦之誘,無疑能激發(fā)更多的人的習武熱情。

    武舉制的影響和意義不可低估,這種面向社會各階層選拔武勇之才的方法,為此后歷朝歷代所沿襲。

    可是很遺憾,到了后面的宋朝開始,古代中國文人重文輕武,因此對于武舉的記載就極少。

    《新唐書·選舉制》認為“唐武舉起武后之時,其選用之法不足道,故不詳書”,這使得我們今天沒有更多的資料一窺唐代武舉的全貌,殊為可惜。

    《文獻通考·選舉七》按云:“然郭子儀大勛盛德,身系安危,自武舉異等中出,是豈可概言其不足道邪?唐登科記所載,異科出身者眾,獨軼武舉,亦一欠事。”

    一直到了清朝,因為離得我們比較近,所以才又有了一些關于武舉的零星記載,其實清朝差不多與明代一樣,武舉也是分為一、二、三場進行。

    一、二場試了弓馬技勇,稱為“外場”;三場試策論武經(jīng),稱“內(nèi)場”。

    一場試馬上箭法,馳馬三趟,發(fā)箭九枝,三箭中靶為合格,達不到三箭者不準參加二場。

    乾隆年間,一場又增加了馬射“地球”,俗稱“拾帽子”,專為考察伏射能力。

    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發(fā)三中為合格,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

    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

    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準。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閱刀過頂、前后胸舞花等動作。

    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準,第三項是拿石碩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

    考場還備有三百斤以上的出號石碩。

    石號應試者自選,要求將石磺提至胸腹之間,再借助腹力將石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

    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須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未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

    三場是考文,當時叫“程文”,也稱“內(nèi)場”,相當于文化課考試。

    內(nèi)場考試對大多數(shù)武人來說,比外場考試更難應付,所以考試辦法不得不屢有變動。

    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于問答題,“論”是按試題寫一篇議論文。

    順治時定為策二篇、論二篇,題目選自四書和兵書。

    慷熙年間改為策一篇、論二篇。

    策題出自《孫子》、《吳子》、《司馬法》三部兵書,論題只從《論語》、《孟子》中出,考試難度有所降低。

    乾隆時又改為策一題、論一題,題目都選自《武經(jīng)七書》。

    到嘉慶年間,考慮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論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場成績突出者又往往敗于內(nèi)場,于是干脆廢除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jīng)七書》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

    這樣一味遷就,使內(nèi)場考試的水平越來越低,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罷了。

    當時社會上歧視武人之風極盛,經(jīng)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們看成粗魯武夫,武舉的社會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了。

    也正是因為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zhèn)淙瞬牡膯栴},所以清朝的康熙曾要求打破考試中的傳統(tǒng)界限,允許文武生員舉人交叉考試,武科舉人可以改考文科進士,文科舉人可以改考武科進士。

    這是由于康熙認為:“如此則各得展其所學,文武兩途,皆得真才矣。”

    然而,整個清代,文武交叉考試者寥寥無幾。

    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壘森嚴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長的人材也就越來越少。

    文武分途的考試制度培養(yǎng)了大批專門人材,卻很難造就出亦文亦武的博通人材,應該說這是科舉制度的弊端之一,也是清朝中后期政壇上出將人相之人材日見匱乏的原因之一。

    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頻繁的御侮戰(zhàn)爭中,早就顯露出武舉人材不能適應新的戰(zhàn)爭,除了長矛大刀與堅船利炮之間的差距外,更重要的還是基本素質(zhì)和軍事思想上的差距。

    然而,朝野上下株守陳規(guī),武舉考試竟一直被延續(xù)下去。

    光緒二十一年,榮祿首先提出廢止武舉考試,主張各省創(chuàng)設武備學堂,以西洋軍事課程培養(yǎng)新式軍人。

    遺憾的是,榮祿的倡議并沒有得到大多數(shù)朝臣的響應,一拖幾年,光緒二十四年照例舉行武舉會試——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武會試。

    不久,要求改革的呼聲又一次響了起來,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舉制度才終于被宣布廢止。

    可惜這已經(jīng)太晚了,僅僅十年后,大清帝國便宜告滅。

    當然,不管怎么說,武舉還是有其特俗的歷史地位的,畢竟也算是為武人打開了一條出路。

    像是古代科場的最高榮譽是“獨占三元”。

    即一個人得了三個第一名:鄉(xiāng)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一狀元。

    大家知道的較多的,可能只有文舉的連中三元,其實武舉也有連中三元的說法,像是清朝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

    說來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獨占“四元”。

    他本來是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浙江武鄉(xiāng)試的解元。

    入清以后,又參加新王朝的武舉,獲順治八年(1651)武鄉(xiāng)試解元,接著順治九年武會試獲會元,殿試又得狀元,是名符其實的“連捷三元”。

    王玉體貌偉岸,武力絕倫,甚得順治賞識,曾任天津鎮(zhèn)總兵等職。

    包括后來的武狀元馬全,原名馬瓊,山西陽曲人,是一位性格耿直,武勇超群的英雄人物。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他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即武探花),授官福建游擊。

    可是他因與同僚某人語言失歡,發(fā)生斗毆。

    某人敵不住馬全,由衙門逃到城門外,馬全騎馬追到城濠的橋上,兩人再次奮拳搏斗,后來竟一起落人城濠。

    因為這件事,他被參劾罷官,只好流落北京。

    過了幾年,他改名馬全,重新參加乾隆二十四年的武鄉(xiāng)試,取得武舉人資格。

    第二年(庚辰科)參加武會試、殿試,居然以優(yōu)異成績獲取一甲一名武狀元。

    殿試外場的時候,乾隆認出了這位技勇出眾新科狀元馬全,其實就是幾年前的武探花馬瑔。

    馬全不勝惶恐,乾隆愛才心切,居然不咎既往,使馬全重新獲得為國效力的機會。

    后來,他參加了平定金川叛亂的戰(zhàn)爭,在木果木之役中,率部殿后,英勇殉職。

    馬全的經(jīng)歷成為清代武科膾炙人口的佳話,也算是值得欽佩吧,大家覺得呢?

    ……

    ……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wǎng)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叶城县| 平和县| 响水县| 南通市| 丰台区| 格尔木市| 惠东县| 乌苏市| 大新县| 永城市| 长岭县| 托里县| 辽中县| 临洮县| 宁化县| 黑水县| 青海省| 商都县| 盖州市| 临沭县| 西昌市| 托里县| 鸡泽县| 河北区| 班戈县| 吴堡县| 阜康市| 麻栗坡县| 开鲁县| 吉木乃县| 克东县| 宜春市| 朝阳区| 儋州市| 武汉市| 岳阳市| 镇平县| 分宜县| 化德县|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