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說到江南的確,其實最出名的,還是江南地區(qū)的園林。
的確,在江南地區(qū),擁有數(shù)之不盡的園林,像是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與住宅相聯(lián)。
在不大的面積內(nèi),追求空間藝術的變化,風格素雅精巧,達到平中求趣,拙間取華的意境,滿足以欣嘗為主的要求。
宅園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臺、樓、閣眾多,植以樹木花草的;城市山林。
在數(shù)量上幾乎遍布國各地,其個比較集中的地方有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蘇州、揚州、杭州、南京。
其中江南的私家園林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江南私家園林是以開池筑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
而且江南一帶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又有玲隴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園材料,這些都為江南造園活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所以江南園林不僅在風格上與北方園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區(qū)別。
江南園林以揚州、無錫、蘇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為主,其中又以蘇州、揚州最為著稱,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園林則又以蘇州為最多。
為此,蘇州又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稱。
文化古城揚州,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大小園林已有百余處,為此,有揚州以園事勝的說法。
由于揚州地處南北之間,它綜合了南北造園的藝術手法,形成揚州園林具有所謂北雄南秀皆備的獨特風格。
從隋、唐開始,揚州由于經(jīng)濟繁榮,富商大賈麋集,文人雅士薈萃,對揚州園林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地處江南水鄉(xiāng)的蘇州,城市中水道縱橫、氣候適宜,植物繁茂,花草樹木品種豐富,當?shù)赜之a(chǎn)湖石,疊石掇山的技巧高明,造園條件特別優(yōu)越,物資又很豐富。
為此,富饒的蘇州,成了官僚豪富掠奪和享樂的一個重要地方。
明清封建社會末期,經(jīng)濟發(fā)達的江南地區(qū),就成了私家園林的集中地,蘇州的造林活動達到,官僚地主爭相造園,一時成為風尚,造園之風達三百余年之久,蘇州也就成為私家園林的集中地。
皇家園林一般總是帶有均衡,對稱、壯嚴豪華以及威嚴的氣氛。
而江南地區(qū)的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并與住宅相聯(lián)。
占地甚少,小者一、二畝,大者數(shù)十畝。
在園景的處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有較大的變化,巧妙地組成千變?nèi)f化的景區(qū)和游覽路線。
常用粉墻、花窗或長廊來分割園景空間,但又隔而不斷,掩映有趣。
通過畫框似的一個個漏窗,形成不同的畫面,變幻無窮,堂奧縱深,激發(fā)游人探幽的興致。
有虛有實,步移景換,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無窮。
如蘇州拙政園,園中心是遠香堂,它的四面都是挺秀的窗格,像是畫家的取景框,人們在堂內(nèi)可以通過窗格觀賞園景。
遠香堂的對面,綠葉掩映的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的四周遍植臘梅;東隅,亭亭玉立的玉蘭和鮮艷的桃花,點綴在亭臺假山之間;望西,朱紅棟梁的荷風四面亭,亭邊柳條搖曳,春光月夜,倍覺雅靜清幽。
國內(nèi)植物花卉品種繁多,植樹栽花,富有情趣,建筑玲瓏活潑,給人以輕松之感。
巧于因借是江南園林的另一特點,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儼然大地。
借景的辦法,通常是通過漏畝使國內(nèi)外或遠或近的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給有限的空間以無限延仰,使人游來意無免有時也用國內(nèi)有國,大國包小國,造成空間多變,層次豐富,這種園中之園,又常在曲徑通幽處,在你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隊,卻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產(chǎn)生迂回不盡致,云水相忘之樂。
有時遠借他之物、之景,為我所有,豐富園景。
江南私家園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經(jīng)營的,比起皇家園林來可說是小本經(jīng)營,所以更講究細部的處理和建筑的玲瓏精致。
江南私家園林建筑的室內(nèi)普遍陳設有各種字畫、工藝品和精致的家具。
這些工藝品和家具與建筑功能相協(xié)調(diào),經(jīng)過精心布置,形成了我國園林建筑特有的室內(nèi)陳設藝術,這種陳設又極大地突出了園林建筑的欣賞性。
如蘇州留園的楠木廳里,家具都由楠木制成,室內(nèi)裝飾美觀精致、樸素大方,形成了一個欣賞性的典雅的室內(nèi)環(huán)境。
室內(nèi)布局一班都采用習慣的對稱手法,墻壁上的字畫掛屏以及室外的石案、石墩等,也部采取對稱的布局,在重復中富有節(jié)奏。
室內(nèi)外裝修與家具陳設品均以棗紅、黑、栗殼等三色為主要色調(diào),從而與園林其他部分的紫青色、白色相調(diào)和呼應,體現(xiàn)了園林建筑室內(nèi)外設計的寧靜要求。
這恰恰與皇家宮殿建筑追求豪華壯麗,用大紅大綠的色調(diào)形成強烈的對比。
楹聯(lián)、詩詞、題詠與園林相結合,利用的手段深化人們對園林景色的理解,啟發(fā)人們的想象力,使園林更富有詩情畫意的手法在江南園林中也是極為成功的。
造園匠師們善于用上形象思維的藝術魅力來美化園景,廳、堂、亭、謝上的楹聯(lián)常常是賞景的說明書。
如拙政園中海棠春塢指的是庭內(nèi)種有海棠的小院,宜春日小憩荷風四面亭指的是四面臨池的小亭,宜夏夜納涼待霜亭周圍遍植桔樹,宜深秋登臨雪香云蔚亭附近遍植臘梅,宣冬日踏雪。
文聯(lián)辭對兼有書法之妙,更引入欣賞。
這一時期也有更多的文人畫家參與園林的設計與造園實踐,明朝有著名的張南陽、周秉成、計成等,清代有張鏈、張然、葉眺等。
他們既善長繪畫、又是造園家。
其中計成總結了造園的理論,著有園冶一書張漣疊白沙翠竹與江村石壁計成疊影園山,石濤疊片石山房、萬石園等。
他們的實踐和理論,大大地促進了江南園林藝術的發(fā)展。
明清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意境達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繪畫美和藝木的有機統(tǒng)一。
與一般藝術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組成的綜合藝術品。
成功的園林藝術,它既能再現(xiàn)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
江南私家園林江南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歷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的園林與北方園林有很大的不同。
江南地區(qū)的無錫、蘇州、揚州、杭州、上海、常熟和南京等地,所建園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園,是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園林。
像是唐朝杜茍鶴的詩,君到姑蘇見,人家皆枕河,姑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反映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面貌,所以江南園林的特點;妙在精在景,貴在變,長在情,高低曲折隨人意,好處多從假字來。
這也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所在。
因為蘇州是我國古老的城市之一,遠在三千年以前稱荊彎之區(qū)。
春秋時為吳國的都城,秦漢時代稱會稽郡,六朝稱吳都,隋朝起稱蘇州,宋元時稱為平江府,明清時又復稱蘇州。
從以上這些蘇州名稱的變遷,可以看出蘇州歷史的悠久。
蘇州造園歷史也相當悠久,特別是自明清開始,地主官僚競相建園。
自明迄今,據(jù)記載有七十多處,較著名的如滄浪亭、拙政園、獅子林、留園、師園和環(huán)秀山莊等。
像是拙政園的話,位于蘇州市婁門內(nèi)東北街,元朝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621年御史王獻臣始建園,名拙政園,后多次易主,幾經(jīng)興廢。
現(xiàn)園大體為清末規(guī)模,由中區(qū)拙政園、西區(qū)補園及東區(qū)歸田園三部分組成。
它是明清以來,蘇州著名園林之一,也是我國江南園林的代表作之一。
拙政園園的五分之三為水面,造園者采用了南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的因地制宜的手法。
不同形體的建筑物都傍水而建,建筑造型力求輕盈活潑,在開闊的水面上或布置小島,或架設小橋,打破了單調(diào)的氣氛,襯托了深遠,使游人如置身于構圖嚴謹?shù)纳剿嬛小?br />
拙政園由園和住宅兩部分組成,園子位于住宅的北側(cè)。
入口部分有院門,內(nèi)迭石為假山,成為障景,使人入院門不能一下子看到院的景物。
在山后有一小池,循廊繞池便豁然開朗。
拙政園中部清初時歸吳三桂婿王永寧所有,太平天國時屬忠王府。
總體布局以水面為中心,臨水建不同形體和向低錯落的建筑。
山林蔥郁,頗富江南水分情趣,是園精華所在。
水池東西向長,池小仿瀛海三島的意境,島的南面隔水為遠香堂。
島的東、西、南三面都有曲橋可通,西面從,柳蔭路曲,的石橋可至西端小島,路上布荷風四面亭,過亭往東,則可到三島中最大的個島上建,雪香云尉亭,亭的周圍遍植臘梅,山間曲徑,兩側(cè)喬木叢竹相掩,滿山遍植樹木,蔽日濃蔭,富有山林之感。
由亭下坡,有一溪流橫陳眼前,這水系正是水繞山轉(zhuǎn)之意,過溪便到三島之中的東面小島,上建北山亭,又叫待霜事。
經(jīng)亭過曲橋便到池畔的,梧竹幽居亭。
梧竹幽居亭是一個坐觀靜賞的極好景點,小閣枕清流,橋下水聲長,人于亭內(nèi)可望繡綺亭、遠香堂、荷風四面亭、香洲、雪香云蔚亭等景點和水面之景,中部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拙政園的主體建筑遠香堂置于山池之間。
周圍環(huán)境開闊,建筑又采用四面空透的窗格,像是畫家的取景框,以便盡收四周水山景色。
遠香堂周圍環(huán)繞著九組建筑庭院,遠香堂東隅,即從梧竹幽居南行,可到海棠春塢小庭院,庭院內(nèi)海棠二株,翠竹一叢,東西有半廊,南為粉墑,北為書齋,這是一個極清幽的小庭院。
海棠、翠竹、山石與粉墻組成一幅極好的立體畫圖。
遠香堂之西,有朱紅棟梁的荷風四面亭,亭邊柳條搖曳,春光月夜,或中秋佳節(jié),漫步其中,倍晌雅靜清幽。
麗在遠香堂西南角上,有小飛虹和小滄浪等一組建筑。
這些庭院都饒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味。
由于水多,故而橋多,橋皆平橋,設有低欄,輪廊橫平,簡沽輕快,與平靜的水面十分協(xié)調(diào)。
當人們由小滄浪憑欄北望,透過小飛虹遙望北向的荷風四面亭時,以見山樓作為遠處背景,空間層次深遠,景面如畫。
而那迂回曲折的石橋緊貼水面,人們站在橋邊小憩,猶如到了瑤池仙境。
漫步其中,水光倒影映照其面,正是;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而且蘇州園林大都為封閉式,難借園外景色,于是采取了另一種借景的辦法,即對景。
如拙政園內(nèi)的枇杷園,月門正對雪香云尉亭,漏窗、洞門既聯(lián)系空間,又組成對景,而雪香云蔚亭一景,又是枇杷園小庭院的借景。
繡綺亭在假山之上,緊倚枇杷園,在繡倚亭內(nèi)俯視枇杷園小庭院,可遠眺見山樓,這是前后左右高低互借的佳例。
拙政園西區(qū)也有一片水池,池北水面低處建倒影樓,池南有宜兩亭,隔池互為對景,并倒映于清澈的池水之中,成為一處佳景。
宜兩亭建于山上,人于亭內(nèi)既可看到西區(qū)園景,又可以俯瞰中區(qū)園景。
宜兩亭和北邊的倒影樓之間有一曲折起伏跨水而建的波狀長廊相連,水廊沿池水走向,順勢而建,空間貫通多層次。以池為中心,環(huán)繞水池布置了三十六鴛鴦館與十曼陀羅花館,形成院中院。
池中挖土堆石成島,扇亭建于島上。流水環(huán)抱,近水樓臺,池岸亭榭,構筑得體,倒影浮映,為拙政園西部園景的絕佳處。
東區(qū)為歸田園居舊址,舊有建筑及山石大半已不存在,現(xiàn)有者多系解放后所建。
園內(nèi)設假山、水池、亭榭、茶室等,與中區(qū)依墻構復廊,辟南北二門相通。
此區(qū)山池建筑的布置較為疏朗,又置大片草地,與我國傳統(tǒng)造園手法有所不同,是一種新嘗試。
還有留園,留園在蘇州市櫚門外。
明嘉靖時太仆徐泰時建東園于此,清嘉慶時為劉恕所居,名寒碧山莊,又名劉園。
咸豐同治年間,蘇州諸園多毀于兵亂,而此園獨存,光緒時盛康重修,易名留園。
園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為突出。
從布局上看,留園分為中區(qū)、東區(qū)、北區(qū)和西區(qū)四個主要部分,而以中區(qū)和東區(qū)為園的精華所在。
園林藝術的時空變化與持續(xù),在蘇州園林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其中虛實、高低、明暗、動靜、變化等,處理得巧妙的佳例,莫過于蘇州留園了。
留園的入口是一古樸典雅的大門,而從入口步入到庭院,利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走進入口是一小小的庭院,有幾只盆景,使得小小的庭院富有生機。
然后,游人進入一條小過道,這可以說是收。
游人經(jīng)過了這一段迂回曲折的狹小空間之后,來到古木交柯處,古樹、山石、天竺,猶如立體的四面,進入視野的恰是那美麗的花窗。
不同的精巧的樓窗有數(shù)十種,具有將景物隔開,又將景物聯(lián)成一氣的功能。
透過漏窗,瀏覽窗外若隱若現(xiàn),一藏一露的景色,千變?nèi)f化,令人神往。
忽兒紫藤、桃花、茶花等萬紫千紅,芬芳四溢;一會又是遠處亭臺矗立,假山壁立,深壑叢林,溪流潺潺。
透過漏窗上的各種圖案北望,園林中部的山池樓閣隱約可見,步移景異,時過境遷,隨著一年四季和一天內(nèi)早、中、晚的時間變化,出現(xiàn)不同的景色。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