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前面說的,李楊題材本身的審美多義性再加上不同時代下的不同審美接受,,因此才形成了多重視角下的李楊悲劇,使得李楊故事這部歷史留下的“作品”,在不斷被接受、被創造中獲得新的生命,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機。
當然,除了上面說的眾多原因外,還有李楊愛情故事在戲曲文學中的本事流變過程及其原因。
因為我們在探討了李楊愛情為何能夠擁有巨大的生命力得以淵源流傳之后,我們還必須繼續來考證一下李楊愛情故事這一題材在戲曲文學中的流變過程。
并以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明代吳世美的傳奇驚鴻記》和清代洪昇的傳奇長生殿》為例探討李楊愛情故事在戲劇文學中的發展變化及其原因。
而涉及到這方面的比較好的論文主要有錢葉春的碩士論文李楊之戀的文化闡釋》,以及復旦大學楊靜的碩士論文<長恨歌>與李、楊題材古今戲劇的研究—以主題演變為中心》,和程芳的碩士論文李楊愛情故事的承傳與流變》。
包括張帆的碩士論文在流轉中永生與超越》,孟繁樹戲曲史上的“李楊戲”》,劉蔭柏從歷史、傳說、文學藝術到<長生殿>劇成論考》,葉海英從歷史傳奇到愛情神話:論七夕故事在<長生殿>中的原型作用和象征意義》等。
像是李楊愛情故事的本事和在戲曲文學中發展情況。
因為對于李楊愛情故事的本事考證,就必須從唐人的史料和小說記載開始。
這里可以給大家說一下,關于唐代李隆基和楊貴妃兩人之間愛情故事主要的史料和文學作品有舊唐書-玄宗楊貴妃傳》、新唐書-楊妃傳》、鄭處誨明皇雜錄》、鄭縈開天傳信一記》、溫舍天寶亂離西幸記》、宋巨明皇幸蜀記》、郭提高力士外傳》、姚汝能安祿山事跡》、李德裕次柳氏舊聞》、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段成式酉陽雜俎》等。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
此外宋代太平廣記》卷20引仙傳拾遺》記載了相關故事與傳說,樂史的楊太真外傳))兩卷,綜合了一前人的筆記和傳奇,是李、楊故事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有關楊妃之事,所載非常詳細。
到了宋以后,在汁梁和臨安等地的瓦舍勾欄里,說話人也開始講說李隆基和楊貴妃故事。
在當時說話人的重要參考書綠窗新話》中,也輯錄了諸如楊貴妃私通安祿山》、楊貴妃竊寧王玉笛》、楊貴妃舞霓裳曲》、唐明皇咽助情花》、明皇愛花奴揭鼓》、貌夫人自有美艷》等作品。
不過需要說明,這些故事只一個大致輪廓,前述后評,情節略嫌簡略。
這時期大量出現的關于李隆基和楊貴妃故事的說話表明,對于帝妃戀情的關注,不再僅僅是文人墨客詩家感興的專利,平民百姓也被激發了獵奇心理。
與唐王朝的時間距離,使皇室故事被揭去尊貴、神圣與神秘的面紗,成為平民百姓消閑娛樂的好題目。
描寫唐明皇楊妃故事。轉踏是一種有歌有舞的表演藝術,它的體制為一詩一詞的連曲形式。
顯然,這種藝術形式將唱與舞引入李、楊故事體系,對戲曲的發生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唐宋時期戲曲藝術形式在逐漸的成熟,出現了多種戲曲形式,而這一時期的李、楊故事通過詩、小說、筆記、說話及轉踏等各種藝術形式的鋪陳與渲染,勾勒了它的輪廓,添加了情節內容,豐富了它的傳奇性,為宋以后李楊戲的發生奠定了基礎。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對李、楊戀情同情與譏諷這兩種矛盾的態度也成為后世李楊戲的兩種主要基調。
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故事被編成戲文、院本,開始在舞臺上表演,有據可考的最早當推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該書“院本名目”條一記載了張與孟夢楊妃》、梅妃》、洗兒會》、廣寒宮》、擊梧桐》等數個院本劇目。
‘這些院本劇目,多是行院藝人所創作,具有劇情粗率、以演員為中心、動作性強、滑稽調笑等戲曲初生期的特點,時間跨越北宋、南宋、元初等數代。
像是王國維將梅妃》列入金代作品。
疑似南宋時期作品的李楊戲有永樂大典宦門子弟錯立身》提及的馬踐楊妃》戲文劇目;宋元南戲遺響的福建地方戲莆仙戲有馬踐楊妃》存目。
林霧秋編泉南指譜重編》載福建地方戲梨園戲七子班遺存的曲文,共四十五套,系閩南七子班常演的二十五種劇目之一。
梅妃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其人實有實無,眾說莫一。
她在有關李、楊的重要史料、傳奇、小說如新唐書》、舊唐書》、長恨歌傳》、開元天寶遺事》、楊太真外傳》等作品中均未登場。
據說是唐代曹鄴所作的梅妃傳》才詳細記載梅妃江采蘋生平與遭際,此傳在宋代只見于遂初堂書目》的雜傳類著錄,直到明代陶宗儀的說郭》卷三八才有全文,魯迅先生認為它系宋人的偽作。
還有南村輟耕錄》“院本名目”中著錄梅妃》劇目,元代現存的李楊戲梧桐雨》沒有提到梅妃。明代,梅妃突然開始在李楊戲的舞臺上占了很大的戲份,在涼鴻記》中甚至成了主角。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李、楊故事從詩文、史傳到傳奇、筆記,再到說話、講唱、戲曲,在這種嚴肅題材逐漸被世俗化為民間娛樂的過程中,梅妃的形象豐滿起來。由于梅妃的加入,李、楊故事的情節漸趨復雜,這增強了故事的娛樂性、傳奇性和可看性。
到了清代,雜劇有石韞玉的梅妃作賦》,據清雜劇全目》:有萬樹舞霓裳》、汪枉江采萍愛梅錫號》、無名氏梅妃怨》、梁廷楠江梅夢》、無名氏天寶燈游》、無名氏唐明皇游月宮》。
清代的傳奇有:亦齋環影祠》,孫郁天寶曲史》,洪異,清代戲曲史》第二章著錄。
“蓬壺院》四折,卷首有康熙癸未年馮武序、丙午年徐淑序,卷末有癸未三月、己丑二月作者志語二則,以及作者六世孫志語一則。”
“作者志語前一則論南北曲,后一則述有書賈送來洪異長生殿》,閱過總目,感到與作者用意相同,因而‘嘆人必之若此’。”
“可惜作者‘未暇觀’,如果仔細一看,恐怕作者就會感到自己作品不足與長生殿》相提并論了。此劇演楊貴妃死于馬鬼坡以后,與唐明皇在蓬壺院永久團聚的故事。”
而長生殿》是清代最重要的一部李楊戲,它不僅在李楊戲序列中,就是在整個戲曲史上也是最為光輝奪目的明珠之一。
作者洪異在歷經十余年三易其稿才最后完成,本著長恨歌》的寫作宗旨,純化李、楊愛情故事,隱去楊妃原來是明皇兒媳、壽王之妃的身份,使二人的不倫之戀得到凈化。
全劇共五十出,前二十五出,歷寫纏綿曲折、方奇旎情深的宮庭之戀和安史之亂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后二十五出寫在楊妃死后,明皇對她的執著追戀,“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找楊妃;做了孤鬼的楊妃也在幽螟中,凄惶地四處追尋明皇。
他們不舍那一點“歷劫無生死”的“情根”,奮不顧身孜孜追尋著、奔向對方,其情之真、之切、之深、之苦,浸透紙背,泅潤著后世的讀者與觀眾。
且不論其文學、藝術、思想上的成就,單單在演出上,自它脫稿時的盛演之況就有徐麟記敘“一時朱門綺席,酒社歌樓,非此曲不奏,纏頭為之增價”。
此后長生殿》至今百余年來,歌場舞榭流播如新”,翻揀筆一記、日記,還可以看到它的演出記載和逸事多勝數。
除文人創作以外,戲曲創作還有另外一條并行發展的線路,那就是民間戲曲。
明清以來也有很多地方戲對于這一題材有了很多的涉及,例如福建地方戲中的莆田戲,蘿劇,高甲戲等。
但是需要說明,由于對于民間戲曲文化的忽視,保留下來的文本資料比較少。
所以這也啟發我們,在戲曲文化研究領域中,對于民間作品的缺席現象應該予以重視,不只是文人的案頭劇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我們也應該對民間的戲曲資源進行保護和關注,這對于戲曲文學的研究也是很有重要的意義。
……
……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