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不說這些題外話了,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宋朝,簡而言之,就是王華買爹,最后買來一個皇位的故事,所以最后給大家簡單的總結一下有關宋朝皇帝的歷史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宋朝的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是他簡介建立了宋朝,也是大宋的第一位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的話,不用多說,大家都認識,河南洛陽人,出身軍人家庭,北宋開國皇帝,軍事家。
高祖趙朓,祖父趙敬,父趙弘殷時遷居洛陽,他出生于洛陽夾馬營。
祖籍河北涿州,父親先后為后唐、后晉、后漢的軍官。
趙匡胤起初投奔后漢大將郭威,因喜愛武藝,得到了郭威的賞識。
后他又參預擁立郭威為后周皇帝,被重用為典掌禁軍。
到了周世宗柴榮時,他又因戰功而升任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最高將領,掌握了后周的兵權,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
此后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僅7歲。
趙匡胤和弟趙匡義、幕僚趙普密謀篡奪皇位。
因此在公元960年正月,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有人來汴京報告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擊后周。
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趙匡胤統領大軍北上御敵。
甲辰日,行至陳橋驛,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40里處,駐宿,第二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呼聲大起。
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臥室,只見眾將一個個手執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匡義和趙普為首齊聲說道“諸將無主。愿請點檢做天子。”
眾將又不等趙匡胤回答。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齊下拜,高呼“萬歲”。
不用多說,這一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
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韓通聞變,忙從內廷飛奔回家,準備組織兵力對抗。
走到半路,趙匡胤部下就將他殺死,宰相范質、王溥在威脅下屈服。
正月初五日下午,趙匡胤廢去柴宗訓,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史稱北宋,建年號為“建隆”。
趙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六趙匡胤“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此后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后周殘余勢力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統國的策略。
先后攻滅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御。
趙匡胤之后,就是其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了,此人算是宋朝歷史上毀譽參半的第二位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
太祖駕崩后,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
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但是遺憾的是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
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自詡詳細信息的話,他是宋宣祖趙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
后晉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坊護圣營官舍。
開寶九年976年,太宗把這天定為“乾明節”,淳化元年990年,又改為“壽寧節”。屬豬。
起初,太宗之母杜太后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太宗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
因此宋太宗從小聰穎和不群,與別的孩子游戲,都畏服于他。
到太宗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封為晉王,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
太宗即位后,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
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云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傷,乘驢車逃走。
他兩度伐遼失敗,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
因此太宗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當然了,他的執政措施,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因為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后卻是他繼承了他哥哥的遺產。
這一特殊的繼承結果對大宋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太宗于開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駕崩于萬歲殿,殯于殿之西階,廟號太宗,群臣上謚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今河南鞏義西村鎮滹沱村東北。
再往后就是宋真宗趙恒,96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懼于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于澶淵定盟和解。
歷史上稱澶淵之盟。此后,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真宗后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趙恒的話,公元968公元1022,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稱宋真宗,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
最初并非皇位繼承人。宋太宗最初立長子趙元佐為太子,但因趙元佐后來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傷人及在宮內縱火,最后被廢。
太宗再立次子趙元僖為太子,但趙元僖又早逝。趙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趙德昌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劍傷再次復發而駕崩,趙德昌繼位為帝,改名為趙恒,是為宋真宗。
宗室譜名趙德昌,太宗繼位后改名趙元休、趙元侃。
繼位前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曾用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在咸平年間,治理有方,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于距首都汴bn京,今河南開封,三百里外的澶淵,今河南濮陽縣西。
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向遼進貢白銀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歲幣”,來換取與遼之間的和平,于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n淵之盟”。
此后,宋遼均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休養民生,北宋也逐漸進入經濟繁榮期。
后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
到公元1021年,宋真宗病。戊午日,命太子趙禎繼位,乾興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駕崩于汴京宮中的延慶殿,享年55歲,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義市東南蔡家莊,。趙恒死后謚號章圣元孝帝,廟號真宗。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此后就是宋仁宗趙禎了,也是開創仁宗盛治的千古第一仁君。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
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于汴梁皇宮,享年53歲。在位四十一年。
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
后來雖一度推行“慶歷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仁宗10101063,即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1015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
天圣、明道10余年間,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他在位期間,宋代科學文化有一定發展。
但各種社會矛盾也進一步尖銳,土地兼并日趨嚴重,皇佑元年,1049,全**隊總數增至140萬,達到北宋養兵的高峰。
軍費開支占財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官員數目也超過真宗時約一倍。
康定、慶歷年間,西夏幾次大舉進犯,宋軍都大敗,后與西夏訂立和議,每年給西夏大量銀、絹、茶。
對遼也屈辱求和,增納歲幣。農民起義、兵變、少數民族反抗斗爭,一年多于一年。
為了解決統治危機,仁宗曾于慶歷年間,任用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充執政,企圖對吏治作一些整頓,史稱慶歷新政,但很快就取消了。仁宗懦弱無能,在位雖長達42年,卻無所作為。
不過在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
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贊,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
仁宗問從哪里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000枚,每枚錢主干。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再就是宋英宗趙曙,此人怎么說呢,算是空有一番抱負卻英年早逝的皇帝吧!
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實,后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
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實。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
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楊延昭等。
英宗趙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嘉祐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鉅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生平的話,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北宋第五位皇帝,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個兒子,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壬申年正月三日甲戌,1032年2月15日,生于宣平坊宅第嘉祐八年,1063年,,英宗把這天定為“壽圣節”,屬相猴。
最早,濮王夢兩龍與太陽一起掉落下來,用衣服裝住了它們,到英宗出生時,赤光滿室,有黃龍在赤光中游走。
英宗于嘉祐八年四月一日壬申,1063年5月2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在位,當政共計4年。
年號治平治平元年正月一日甲辰,1064年1月21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年號使用4年。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尊號體乾應歷文武圣孝皇帝。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崩殂于福寧殿,享年36歲,殯于殿西階,廟號英宗,群臣上謚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
元豐六年,10年,十一月,加謚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
英宗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本與皇位無緣。
作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繼承大統的皇帝,應該說,他很幸運。
但不幸的是,他體弱多病,繼位之初即大病一場,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簾,后雖親政,不久便病故,在位僅5年,這在兩宋諸帝中也是鮮見的。
英宗同他名義上的父親仁宗一樣,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執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與曹太后矛盾重重。
親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場震驚朝野的追贈生父名分的鬧劇。
等到這場爭議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終點,于是,振作國勢的改革大業只好留給他的兒子宋神宗去完成。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