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處四戰之地,能守住祖宗的基業不被強大的國家吞并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歷代的宋國國君也是這樣,大多是守成之君,當然了,也不乏宋襄公這樣胸懷大志的君主,所以宋國才能歷經殘酷的春秋時代,以大吃縱橫捭闔,奠定了宋國現在的疆域。
其實在歷史上,剔成君和宋康王子偃都是很有作為的君主。
剔成君不必多說了,做一個權臣,他犯上作亂,聯合了對原來的國君宋桓侯不滿的宋國的公卿大夫,在他們的鼎力支持之下,驅逐了宋桓侯,篡位。
不過剔成君也算是一個有作為的國君,在位期間雖然示弱于齊國,但是大興商賈之業,制作業十分發達,使宋國變得富強起來,但是他的一些改革也觸犯了舊貴族的權益,于是又被大家如法炮制地打倒了,擁立了他的弟弟子偃,也就是后來的宋康王。
宋康王是宋國歷史上繼宋襄公之后的一個有作為的君主!
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余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省滕州市,有其地。”
宋國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宋國在宋康王的手里達到了鼎盛,威服四方,但是也在他的手中衰落、滅亡。宋康王太剛愎自用了,四面樹敵,連連得罪周邊的齊楚魏各大國,他能打敗各國的軍隊,攻占其城池,其實是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撿漏的。
偏偏宋康王妄自尊大了,宋國還沒在他的手里變成可以跟趙魏這般的一流強國,就開始殘暴無道,使臣民離心離德,最后才被齊國滅掉的。
不作死就不會死,所以說宋康王這是在作死啊!
畢竟戰國中期,戰國七雄是沒有辦法以一國之力滅掉對方的,但是中山國和宋國、越國,這三個遜色于一流強國的國家就不一樣了,她們分別被趙國、齊國和楚國滅掉了,而時間上都相差無幾,是因為大家相約好了的。
這就是弱國的悲哀!
子偃可不想跟歷史上的宋康王那樣,四面樹敵,然后自身也沒有抵抗的能力。所以他奉行的國策是,結好楚國和趙國,打擊齊國和魏國,這樣一來既能開疆拓土,壯大國力,又可以避免被群毆的危險了。
宋君偃問道:“張烈,我們宋國果真要扶持泗上十二諸侯國中的其余諸侯國復辟嗎?”
張烈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道:“君上,現在我們宋國已經是泗上諸侯的霸主了。然,睢陽會盟的時候到來的只有魯國、薛國、滕國和衛國這四個國家,其余的諸侯國都到哪兒去了呢?”
“泗上十二諸侯國分別是宋、魯、衛、鄒、滕、薛、莒、費、邳、郯、任、郳。睢陽會盟的五國先不說,費國和邳國、鄒國都已經成為魯國的附屬國,說是封君都不為過,任國和郳國只有一兩座城池,而且年年向魯國朝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莒國和郯國倒是被楚國和齊國先后滅掉了。兩國滅亡的時間不過一百年,其后裔尚在,君上,我認為可以支持莒國和郯國復辟。郯國就不必多說了,曾經是我們宋國的附屬國,一樣是天命玄鳥的子孫,先祖都是商王武丁,所以我們宋國可以不遺余力地支持郯國復辟,正好可以拿來牽制齊國。”
“莒國的話,我聽說楚國滅掉莒國之后,對于莒地無法治理,因為當地的黔首迷信武力,不服從楚人的治理,所以楚王也不得不將莒子封為了莒君。所以莒國想要復辟并不難,只要君上許諾庇護莒國就可以了!”
“而且啊君上。”張烈又道,“莒國人十分驍勇善戰,其淮泗精兵曾經一度打得四面的齊、魯、楚三國不敢覬覦,莒國的疆域在當時也很廣闊,若不是發生了內亂的話,只怕楚國很難滅了莒國。莒國復辟,君上可以收為己用。”
“大善!”子偃拍手叫好道。
不過,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又皺著眉頭道:“不過,莒國的舊地現在是楚國的疆土了,我們幫助莒國復辟,不會因此得罪楚王吧?”
復辟郯國的話,宋君偃倒是沒覺得有什么,畢竟是一脈相承的國家,而且郯君只是一個傀儡罷了。郯地在齊國的疆域里面,即郯城,呃,現在的郯城似乎十室九空了,畢竟當時那個活該遭天譴的越王無疆下令,屠殺郯城的黔首的。
繞是如此,郯國的遺民還是很多的,就在郯城附近的地方啊。
而且得罪齊國宋君偃覺得沒什么,虱子多了不怕癢啊,可是楚國,這楚國可是他們宋國的盟友啊,而且根據原先的邦交國策,是不能得罪楚國過甚的!
張烈聞言,狡黠地笑著道:“君上不必憂慮,對于莒國復辟,我們宋國只要給予名義上的支持就可以了。而且,我們只能私底下給予莒君一個名分,等到莒國復辟了,再申請成為我們大宋國的附屬國,這樣一來,復辟的莒國就是宋國的附屬國。”
“想來,楚王也不想因為一兩座城池的得失,在這個時候得罪我們宋國的!”
“大善!”子偃點頭道。
但是宋君偃還是有困惑不解的地方,隨即出聲道:“張烈,寡人還不是很明白,為什么要幫助這些已經亡國了的小國復辟呢?對于滕國和薛國、衛國,寡人很想要吞并,以擴張我們宋國的疆域。現在不僅要大費周章地去幫助別人復辟社稷,還要冒著被齊楚兩國圍攻的危險,這是為何?”
張烈搖了搖頭,看來自己的這位君上眼光還放得不夠長遠。不過他作為宋國的軍師祭酒,這個戰國亂世的頂級的戰略家,給宋君偃分析形勢,是責無旁貸的事情。
張烈說道:“君上你有所不知,扶持泗上十二諸侯國,對于我們宋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我們宋國現在的根基還不夠深厚,自從君上你上位之后,北伐齊,取陽亢之地,置東郡南征越,取舊吳之地,置吳郡西破魏,取河內之地,置河內郡。”
“這兩年我們宋國的疆域極度擴張,君上你開疆拓土,所得的東郡、吳郡和河內郡其疆域幾乎跟原來的我們宋國的故土相差無幾,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我們宋國在這三個郡里的根基不夠深厚,當地的黔首也還沒有打從心底地認同我們宋國的統治。”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宋國雖然在軍力、人口、城池、疆域和富庶程度方面跟一般的強國沒什么兩樣了,齊國單打獨斗的話也不能滅亡我們宋國了。但是剛剛獲得的郡縣,我們宋國還沒有徹底的消化,根基不穩,隨時都有被傾覆的危險!”
宋君偃聽到這話,深以為然地點頭道:“正因如此,寡人這才改變了一些政策,輕徭薄役,減輕黔首的負擔,與民生養。”
張烈頷首道:“這是對的。君上,民心至關重要,因為無論是賦稅還是兵員都取自于民,但是民就像是池塘里的水,而君上,就是池塘里的一葉扁舟,池塘里的水可以蓄著,卻絕不可以抽干!不然就跟竭澤而漁是一個道理。”
“我們宋國現在是勤于內政民事,無力于大戰。超過十萬人的大戰我們宋國已經是負擔不起的了!這幾年的連番的大戰,我們宋國也傷了元氣,需要休養生息,但是附近的齊國和魏國底蘊雄厚,如樹大根深,發展起來我們宋國遠不及也!”
“這個時候就要給這些敵對的國家找麻煩了。君上現在明白我為什么建議你扶持泗上十二諸侯國了吧?”
宋君偃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張烈又道:“好處還不止如此。根據我們原先的先霸諸侯而后王天下的戰略方針,這個扶立附近小國,成為附屬國就是關鍵的一步!”
“君上可以想一想,我們宋國若是幫助這些小國復辟了,能得到什么好處?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天下人會稱贊君上是賢明的君主,有仁者之風,繼而天下賢才會繼續出仕宋國,爭相告走!此外君上還能得到被扶持的國家的善意和效忠,唯我宋國馬首是瞻。”
“這最影響深遠的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派遣官吏和將尉,占領一些實權衙門,架空各國的國君,使之成為傀儡,到時候想要將這些國家并入我們大宋國的疆域里,不過是君上的一道詔命而已!”
子偃拍手道:“善!張烈,這里面只怕還有一個益處。那就是這些小國原來的城邑都被吞并了,他們可以打著收復失地的旗號,騷擾或者攻略齊楚兩國,而且他們在故地的名望還沒有完全消失,他們可以事半功倍地占領原來的舊地,小打小鬧而已,不似我們宋國這般引人注目,還會招致列國的圍攻。”
張烈贊許地道:“不錯。這些小國的名望還是不容小覷的,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攻伐齊國或者是楚國。若是敵軍來犯,君上也可以趁勢號召各國組成聯軍,這樣也避免了我們宋國獨木難支的尷尬處境了。”
張烈又看著宋君偃說道:“君上,被滅掉的莒國和郯國可以復辟,曾經的徐國和蔡國也能復辟,這些國家都是可以拉攏的。不過眼下,我們宋國要對付的是魯國,君上還記得在伐魏之前,給魯國三桓許下的承諾嗎?”
子偃點了點頭道:“記得。魯國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野心勃勃,一直想要效仿三家分晉,獨立于魯國公室而立國,只是害怕魯國在天下的聲望,自身勢力又過所以不敢僭越。怎么,難道張烈你真的想讓魯國分裂,幫助三桓立國嗎?”
“是的。”張烈說道,“魯國與我們宋國原來的國力差不多,城池、疆域、人口都相差無幾,但這已經是過去式了,魯國還是在原地踏步。魯國不能輕易滅之,我們宋國一口氣也吃不掉魯國,所以魯國必須要分裂!”
“愿聞其詳。”
“君上,魯國有在泗上十二諸侯國里面的附屬國就有費國和邳國、鄒國,如任國和郳國都朝拜魯國,魯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為了保住我們宋國霸主地位,魯國不能不分裂。為此,我還特地擬定了一個計劃,請君上過目。”
根據張烈提出來的“先霸諸侯而后王天下”的戰略方針,宋君偃表示很滿意。
附屬的國家越小越好,越小就越容易控制。像魯國,太大了,底蘊還這么深厚,聲望極高,實在不應該這樣存在下去了。
老實說,宋君偃還是很想直接吞并薛國和滕國的,不過那是歷史上的宋康王的老路子了,他不敢這么做,怕的是重蹈覆轍啊!
現在張烈提出的這個戰略方針就很符合他的要求。
悶聲發大財,厚積薄發。
宋國現在太引人注目了,一舉一動都牽動了天下人的眼光。這俗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的道理宋君偃還是懂得的。
宋國若是直接出兵滅掉了滕國和薛國,只怕會招致齊國大軍不遺余力地討伐。宋國到時候也會淪落成為一個背信棄義的小人的形象,出師無名,將士們的士氣都會大打折扣。
所以蠶食附近的小國,厚積薄發,對于現在的宋國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抉擇了。
本章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