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視完了彭城的制鹽作坊,宋王偃又接著去巡視章山。
話說彭城這個地方對于宋國乃是至關重要的,其影響遠勝于陶邑、睢陽,僅次于商丘、朝歌,蓋因彭城交通發達,南賈蘇州,北賈臨淄,“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
這章山,便是宋國盛產銅的地方。
宋王偃巡視章山,也親眼目睹了戰國時代青銅的冶鑄技術。
中國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銅,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煉制銅錫合金的青銅。
冶煉青銅的過程較復雜,大概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
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青銅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純銅的柔軟弱點,且具有熔點低、鑄造性能好等優點,逐漸成為古代銅器中的主要品種,并促進了車、船、雕刻、金屬加工等制造技術和農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
青銅器的應用,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成為這一時代的鮮明標志。
商代后期,青銅冶鑄業臻于鼎盛,能熟練地使用多種分鑄法先鑄器件再接鑄附件,或者先鑄附件再與器體鑄接,以獲得復雜的器形。
這個時候的鑄型工藝也已規范化。
橢圓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長方形容器以對角線的延長線為界,采用四等分或等分。器物種類繁多,有各類禮器、生活用器、兵器、生產工具、車馬器和樂器等。
青銅生產工具是構成青銅時代生產力的一大要素。正是在青銅工具廣泛應用的基礎上,造就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周青銅文化。
春秋中期以后,由于失蠟法和低熔點合金鑄焊技術的發明和使用,青銅器鑄造工藝有顯著的改進,從先前較為單一的范鑄技術轉變為渾鑄、分鑄、蠟鑄、軟焊、硬焊、鍛造等多種金屬工藝的綜合運用。
陶范鑄造的進展,突出表現在薄壁和超薄壁鑄件的鑄造,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劍首的同心圓薄壁構造厚僅0204毫米。
隨著金屬工藝的進步和鐵工具的使用,錯金銀、鎏金、線刻等裝飾技術在戰國時期應用甚廣,使一部分器物更加富麗堂皇。
與此同時,由于商品交換的發展,大部分器物趨于素樸,講求實用。
貨幣、帶鉤等類器件的大批量生產,促進了一型多用、疊鑄、錨鏈鑄造等工藝的發展。
在此期間,有關青銅冶鑄的文獻記載顯著增多,如考工記記載:“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鑄也”。
荀子疆國篇提到:“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則莫邪已”,呂氏春秋說:“金柔錫柔,合兩柔以為剛”。
說明經過長時期的反復實踐,鑄造匠師們對合金熔煉、鑄造和使用性能已取得規律性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記載是考工記所載“六齊“法則。
實物分析和研究表明,商周青銅器合金配制比“六齊“記載更為豐富,鼎彝合金配比早在商代晚期已初步形成。
到春秋戰國時期,重要器物如編鐘、銅劍和銅鏡等,合金成分配比已很嚴格,并已廣泛使用銅錫鉛三元合金。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見諸文字的合金配制法“六齊“揭示了錫青銅機械性能隨錫含量而相應變化的科學規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夏、商、周三代王朝遷都的次數,在華夏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夏有次,商有十二次,周算最少的,但也有四次。
三代王都之所以這樣頻繁地遷徙,其中一個重要目的便是對主要政治資本銅錫礦的戰略性追求。
宋王偃巡視章山的銅礦完畢之后,不由得感慨了一聲道:“章山果真是一塊寶地。”
旁邊的鄒衍垂手道:“大王,章山的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齊國有鹽鐵之利,靠著大量的鹽鐵出售獲得足夠的利潤充裕國庫,至于韓國,其鐵礦、銅礦資源豐富,其國更是有勁韓之稱,韓弩之名名動天下。”
“我們宋國的銅礦資源雖然不是很豐富,卻也能自給自足。這也是為什么這些年來,我們宋國的大軍為什么能屢屢對外戰爭的緣故!”
“章山之銅,其盛產的銅全部用來打造劍、矛、戟、盾等武器,其器甚為堅利也!”
宋王偃聞言,點了點頭道:“我們宋國本就少銅。銅,是為金,乃制銅錢,乃制兵戈,乃制農具,都不可或缺的一種材料。然則鐵的衍生逐步取代了銅在以往的地位。”
“這章山之銅,寡人看日后也不必往兵器這一塊投入了。用這些上好的銅去制作錢幣,用劣質的銅去制作農具,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大王英明!”鄒衍恭維了一下,旋即道,“不過大王,現在天下列國的冶鐵技術還不是很成熟,鐵制的兵器還不如銅制的兵器耐用呢。如此棄之銅器而改為鐵器,不是舍本逐末了嗎?”
“鄒衍,寡人聽聞會稽和吳郡等地相繼出現了許多鐵礦,鐵礦資源豐富不知道是也不是?”宋王偃忽而問道。
聞言,鄒衍苦笑道:“大王啊,雖然我們宋國的南方有許多的鐵礦資源,但是尚未開采。好比齊國,雖然說齊國坐擁鹽鐵之利,但是他們的鐵器也僅僅用于農具上,用于裝飾,用于生活,但是很少用于軍中的。何以也?因為鐵這種物質并不穩定啊!”
“不穩定可以改進!這冶鐵之法寡人看已經日漸成熟了。”
“”
看著鄒衍和許行等人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宋王偃笑著擺了擺手道:“不過寡人也知道,此時不可操之過急也。鑄惡金鐵之術始于齊桓公之時的齊國,然則大家雖然都認識到鑄鐵的作用,卻都沒辦法使用于軍中!蓋因惡金之硬度不如青銅也。”
“既然知道惡金的硬度不如青銅,那么我們便要去想方設法地克服。如何克服?這便是冶鐵之法。”
宋王偃說的頭頭是道的。
照理說,有高度發達的青銅冶鑄技術作背景,冶鐵術的發展不應如此緩慢。
不過,既然事實如此,大家倒不妨試著找出其中的原因。
泰利柯特有一個論點:冶鐵術并非先進煉銅工匠的專利,而是更早期原始煉銅工匠的發明,或者竟然完全是由不懂煉銅技術的一批新人創造的。
這一說法似乎暗示著冶鐵術的起源比大家能夠認識到的還要久遠。
不過,這一說法確有道理。
以常識而論,工藝愈先進,規矩就愈多,出現意外的可能性就愈小。而煉銅時煉出鐵來,本來就純屬意外。
順著這一思路下推,大家就會發現,在青銅時代,冶鐵術的誕生并非驚天動地的大事,只不過是一樁新生事物而已。而新生事物要取得社會的承認當然頗費時日。
更何況,在制鋼技術發明以前,作為新產品,塊煉鐵制工具硬度不如青銅,白口生鐵鑄禮器又黑不溜秋,缺乏耀眼的光澤。
鐵欲大行于世,必須等待時機,而這一時機到來的標志應該是:處于地表易采易煉的氧化銅礦已不敷使用,鑄鐵的生產成本已大為降低,生產力的發展又急需大量的工具。
試想,在生產力低下的奴隸制時代,要滿足這樣的條件談何容易,鑄鐵的姍姍來遲自有道理。
不過,當時鐘指向公元前六世紀的春秋中葉時,這一時機終于成熟了。
在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自取滅亡后,關中地區充滿了野蠻的戎人。宮室文物大部被毀,土地日見荒蕪,繼位于危難之時的周平王不得不東遷洛邑,重新建國,這就是東周的開始。
東周之時,王室衰微,加上周邊夷狄不斷侵擾,國家名為統一,實已分崩離析。各路諸侯趁隙而起,爭霸中原,以實力較短長后人將這段歷史稱為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終于公元前476年。
在經過了一番此消彼長之后,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大會諸侯,周王派宰孔參加,賜給齊桓公“專征伐”的權利,自此開始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齊桓公也由此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齊國原本不大,又地處文化較為落后的東海之濱,為何能首先稱霸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明智的齊桓公任用了管仲為相。能干的管仲則通過發展工商業賺取錢財,使國家很快富足,軍力迅速強大了起來。而在管仲諸多的富國強兵措施中,“官山海”是最為有效的一種。
據管子海王篇載:“桓公曰:然則吾何以為國?管子對曰:唯官山海可耳。”郭沫若認為,官者,管也。管海自然是指管制鹽業,管山就是把礦產管制起來,這里就包含著銅鐵。
齊桓公時已有鐵的使用,看來是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國語齊語里面,管仲所說的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試諸壤土,美金是指青銅,惡金是指鐵,也是毫無疑問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