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漢武揮鞭 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茍全

作者/漢武揮鞭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聞得十余萬漢騎將前往仰光集結(jié),巽加和哀勞使臣真真駭?shù)没觑w魄散,他們派駐漢都長安已久,可沒少閱讀華夏典籍,豈會不曉得假途伐虢的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晉獻公便將屈產(chǎn)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晉軍四月滅虞,班師回國時,順帶將虞國也滅了。

    非止有晉國假途伐虢,亦有楚國借蔡滅息,秦國假息伐蜀,總之華夏多有先例,給強國大軍借道,討伐鄰國的小國,多半沒甚么好下場。

    巽加王朝雖擔憂漢軍借故再度犯境,卻倒不至擔憂被滅國,好歹有近愈三千萬屬民,六十余萬常備精兵,就憑十余萬漢軍,若似之前般一擊即走倒還罷了,若是想攻城掠地,一旦被巽加征調(diào)百萬大軍合圍,勝敗熟難預料的。

    哀勞國可就沒此等自信了,饒是國土廣袤,奈何地廣人稀,屬民不足六十萬,傾舉國之力,能征調(diào)十余萬成年男子從軍已是極限,漢軍的十余萬鐵騎若是不計傷亡的攻入山林茂密的哀勞境內(nèi),足以將之踏平。

    哀勞使臣心知肚明,依照漢軍近年對外作戰(zhàn)那等無所顧忌的殘暴作法,深山老林已不足為屏障了,為避免太大傷亡,漢軍是真敢縱火燒山的。

    在大漢境外,甚么生靈涂炭,甚么尸殍遍野,漢軍是壓根不在意的,漢廷亦向來持默許的態(tài)度。

    大漢皇帝陛下,在漢人眼中,或許是位愛民如子的仁君圣主,但在番人眼中,卻是可止孩童夜啼的修羅。

    非但巽加和哀勞使臣有此猜忌,便連大漢的諸多王侯權貴也覺著漢軍此番集結(jié)在仰光別有用意,故對兩國使臣的拜帖是不敢接的,禮品更不敢收,免得到時戰(zhàn)端一起,憑白擔上里通外國的嫌疑,豈不冤枉?

    兩國使臣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奈何近年漢廷的大朝會已不召外邦使臣登殿朝賀了,貌似當今天子已然厭倦了甚么萬邦來朝的戲碼,漢官們也覺著化外蠻夷著實沒甚么資格登殿面圣,有大行府屬官將他們安置妥當就好了。

    好在大行令張騫還算“厚道”,在大朝會結(jié)束后,忙里偷閑的接見了兩國使臣,好言寬慰幾句,同時信誓旦旦的用自身清譽擔保,漢軍對兩國絕無犯境之意,甚至都不打算借道,抵達仰光后,若要征討百乘王朝,會搭乘戰(zhàn)艦出海的。

    漢人向來重信諾,張騫位列九卿,又乃皇帝的姊夫,兩國使臣對他的話還是信任的,漢軍若真有犯邊之意,他們也阻止不了,張騫確實沒必要賭上自身清譽來妄言欺騙。

    巽加使臣放下心中大石,哀勞使臣卻是無奈苦笑,依大行令所言,漢軍會先在胥浦城集結(jié),再從陸路橫貫中南半島,前往仰光,雖是沒向哀勞“借道”,實則是把近年修筑的連通胥浦和仰光的仰胥大道視為大漢領土了。

    夫甘都盧已然被大漢仰光太守實質(zhì)轄制,滇國也已現(xiàn)出臣附大漢的苗頭,哀勞國的數(shù)千里疆域幾乎已被大漢牢牢圍住,漢軍若是想覆滅哀勞,隨時可分出數(shù)股大軍,從不同方向分進合擊,讓兵力本就不足的哀勞更為捉襟見肘。

    為之奈何?

    以小事大,無法可想,只能忍氣吞聲,茍全圖存。

    兩國使臣得了大行令應諾,又懇請他撰寫份近似邦約形制的公文,遣快馬發(fā)往巽加和哀勞國都,讓派駐在的漢使轉(zhuǎn)呈兩國國君。

    有了這公文,他們這些派駐在漢都長安的使臣,也好就此事向自家國君有個還算說得過去的交代。

    張騫倒不覺為難,即刻提筆揮毫,寫就了兩封言辭懇切的外交公文,吩咐大行府的信使即刻執(zhí)公文啟程,盡速送到派駐兩國的漢使手中。

    兩國使臣自是道謝不已,告辭回府,各自寫了文書,詳細敘述此事,遣侍衛(wèi)即刻送回國都,將之呈報國君。

    十余萬漢軍集結(jié)在仰光,兩國該戒備還是要戒備,調(diào)集重兵穩(wěn)固防御是應當?shù)模形鹛翎厺h軍,盡量避免沖突,以免給漢軍興兵犯境的借口。

    兩國使臣皆是本國君主頗為信重的心腹親信,本身亦出身高貴,否則也不會被派駐漢都,處理與這強絕大國的邦交事宜,故他們呈報諫言沒太多避諱,多是實話實說,也不怕國君閱看后會因此遷怒他們。

    不得不說,大多駐外使臣皆是有顆拳拳愛國心的,華夏如此,化外蠻夷亦如此,有些事只因國力衰微,實在無從抵擋強國壓力罷了。

    譬如后世清廷的某些使臣,雖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但若將賬都算到他們頭上,也未免太冤了。

    外交,永遠僅為軍事的延伸!

    以小事大雖可用智,然力有未逮,饒是智計通天,如蘇秦般口若懸河,卻又怎敵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

    合縱不成,連橫功就,非蘇秦不如張儀,實乃秦國勢大,六國莫可奈之耳!

    現(xiàn)今之大漢,其勢如川,四夷尚有可御者乎?

    莫之能御,自當謙卑事之,但求茍全罷了。

    得以茍全,已屬不幸中之大幸,真正不幸的,乃是那些想要茍全性命,也不得其門之人,譬如大漢東北的海外倭奴。

    數(shù)月前,烏桓各部接到漢廷軍令,命他們征調(diào)十萬烏桓大軍,只待前往倭島清剿倭奴的,豈料漢廷突是變更軍令,僅允四萬精銳騎射入塞,隨漢軍南下胥浦,再轉(zhuǎn)道征伐身毒之國。

    凜冬已至,余下的六萬烏桓將士沒了著落,留在烏桓山脈越冬,憑白消耗糧食,也沒甚么進項。

    況且集結(jié)大軍的開銷不小,烏桓不似大漢,既無完善的征兵和募兵制度,常備兵員也不多,可以說是全民皆兵,也可以說是全民皆民。

    每逢大戰(zhàn)再即,烏桓各部便會各自征兵,小部族出個三五百,大部族出個萬八千,總之湊夠人頭就行,打了勝仗,再按各部出兵數(shù)和斬獲的軍功分潤戰(zhàn)時繳獲。

    非但烏桓如此,昔年包括鮮卑在內(nèi)的其余東胡部族皆如是,若非如此,東胡也不會被冒頓單于的匈奴大軍打得分崩離析,各自逃到深山老林里,茍且偷生了。

    烏桓更是被匈奴逼入烏桓山脈,在匈奴人的殘暴壓榨下忍辱偷生近百年,慘得不能再慘。

    匈奴之所以強大,正因其擁有更為完善的軍制,且組建了大規(guī)模的常備軍,冒頓單于在世時,麾下有控弦之士四十余萬,比漢軍還多,且大多皆為弓馬嫻熟的騎兵,別說烏桓,鮮卑,月氏,就是打敗了西楚霸王的漢軍,見了匈奴都得忍氣吞聲,和親,進獻,少不了的。

    現(xiàn)今匈奴式微,烏桓各部又頗為識趣的臣服大漢,日子過得愈發(fā)滋潤,然在漢廷的刻意壓制下,烏桓仍未能建構起完善的軍制。

    倒不是烏桓首領們愚昧無知,恰恰相反,他們精明得緊,曉得若露出半分整軍經(jīng)武的苗頭,漢軍怕是二話不說就要血洗烏桓山脈了。

    尚未斷奶的貓崽子,在猛虎眼皮子底下磨牙,那不是自尋死路么?

    正因如此,從各部族臨時征募十萬大軍,還要籌集兵械馬匹,調(diào)集大量糧草,烏桓首領們開銷頗大,本是打算戰(zhàn)后能從繳獲中回本,甚至如過往數(shù)次大戰(zhàn)般獲取暴利。

    孰料漢廷最終僅征調(diào)了四萬精銳,余下的六萬大軍放著豈不賠了血本?

    大行丞宋遠與烏桓貴族們打了十余年交道,對他們的心思了解的極為透徹,便是替他們向皇帝陛下請旨,可否讓余下的六萬烏桓將士仍依原定謀劃,前往倭奴列島清剿倭奴。

    皇帝劉徹接到這道奏章,不禁啞然失笑。

    常言有道,賠錢生意沒人做,殺頭生意有人接,果真是要道理的。

    北海水師雖抽調(diào)了三百艘風帆戰(zhàn)列艦前往身毒參戰(zhàn),然十萬烏桓大軍也分出四萬精銳騎射前往仰光,倒是正好減輕了北海水師艦群搭載烏桓大軍前往的倭奴列島的壓力。

    于是乎,皇帝陛下“勉為其難”的準奏,又頗為體恤的給那六萬烏桓大軍賜了大量糧食,冬衣和火油,供其越冬所需,待得開春雪融后,再出前往玄菟郡的北部邊塞,在漢軍的接引下逐批入塞,從東暆軍港登艦,前往倭奴列島。

    一如過往清剿北方蠻夷的條陳,倭奴首級可換萬錢,不分男女,無論老幼,漢軍會向烏桓大軍低價出售兵械糧草等各類軍需。

    若想吃飽喝足,滿載而歸,就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血洗倭島吧。

    皇帝的圣旨和太尉府的軍令同時頒下,烏桓堪稱舉族載歌載舞,整個烏桓山脈處處歡騰,竟是比喜迎年節(jié)的大漢郡縣都熱鬧。

    前來頒旨的大行丞宋遠見狀,啞然之余不禁扶額,只覺烏桓人如此“淳樸敦厚”,實在是……大大滴良民啊。

    漢七十七年,被后世史家稱為“血祭之年”,卻是在萬眾歡騰中,緩緩拉開序幕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wǎng)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哈密市| 双辽市| 哈巴河县| 志丹县| 舟曲县| 韶山市| 乌审旗| 英吉沙县| 麟游县| 正安县| 宜宾县| 怀远县| 曲周县| 醴陵市| 松桃| 盐亭县| 蚌埠市| 桃源县| 德钦县| 永济市| 连南| 萨迦县| 杭锦旗| 青冈县| 云霄县| 广德县| 营山县| 汉寿县| 安多县| 靖远县| 静安区| 孝义市| 浦城县| 化德县| 香河县| 广东省| 临城县| 邢台县| 沅江市|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