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瀚率大軍凱旋回南都當著文武百官向陳阿清言及不會常住南都、中都王宮,鑾駕附近的文武百官都聽得真切,這分明就是暗示啊,文武百官紛紛開始上書勸進陳瀚稱帝。甚至有文武上奏請求更改國號,認為如今國家之強盛,海疆之遼闊,海東國號已不合時宜,不少文武還將各國使臣也拉上準備在覲見時聯名上尊號勸進。
海東王陳瀚準備更改國號稱帝的消息迅速在南都海市城中傳播開來,南都海市臣民一片議論紛紛,海東王陳瀚若更改國號稱帝,必將與大明形成南北對峙,各帝一方,或許還會出兵浮海北上問鼎中原。
海東國官方報業南都塘報刊登評論更改國號稱帝利弊,民間報也紛紛跟進刊登報道,不少名士紛紛投稿登報發表自己對海東王更改國號稱帝評論得失利弊。
王宮紫微宮大殿中,一襲紫衣蟒袍的陳瀚虎視著一眾文武道:“眾卿所上奏書本王皆已過目,稱帝不可行,更改國號可以當殿討論。”
文武百官一聽殿下已對稱帝蓋棺定論,看來殿下還是不想與大明朝廷分庭抗禮啊。
陳阿信當即出列奏道:“啟稟殿下,我國疆土之遼闊,國力之強大,不在大明之下,海東國號也不合時宜,臣以為當定國號為大陳,陳,戰陣也,以示我國武力之強盛。”
趙明朗隨即出列奏道:“啟稟殿下,臣以為不妥,前有南北朝南陳皇帝姓氏與國號相同,然南陳國祚不過三十余年,以大陳為國號恐有不詳,望殿下明鑒。”
“趙相國此言差已”陳阿清隨即出奏道:“陳國乃周武王所封三恪之一,國祚延綿近六百年,何以不祥。韓趙魏三家不也是國君姓氏與國號相同,何以不妥?”
趙明朗忙辯解道:“韓趙魏皆周子所封諸侯國,南陳乃朝代,自是不同。”
不少文武紛紛贊同道:“是極是極,定國號須得慎重,萬萬不可草率啊!”
陳瀚聽著文武百官爭論更改國號不休,隨即下令道:“眾卿將所認為符合國號擬好呈遞上來,本王一一仔細斟酌。”
“臣等謹遵王命”一眾文武紛紛躬身領命,忙開始討論新國號,大部分人選擇歷朝歷代強大的朝代政權為新國號,紛紛開始拿起殿前御林軍抬來的書案和宮女準備的文房四寶提筆在書案白紙上揮毫寫下。
秦勇接過殿前御林軍收上來的厚厚一疊白紙呈遞上,陳瀚接過仔細看完一一分類,大夏、大周、大漢、大唐、大宋、大陳、大秦、大魏、大梁、大齊、大晉、大楚、大吳成為文武百官們心目中最理想的國號,有不少文武官員認為新國號不能與以往朝代政權重名,需制定全新國號,大平、大武、大盛、大興、大安、大寧、大順等嶄新國號出爐。
陳瀚拿著寫有大順國號兩字及注解問道:“大順,誰想出來的?”
“是臣所擬國號”一臉興奮不已的曹學佺忙起身稟道:“大順,意為順應,順從,順應民,臣以為定大順為新國號上符意,下合民心。”
陳寅起身奏道:“啟稟殿下,我國以強盛武功爭霸下,臣以為大武更適合新國號。”
金千鎰也起身奏道:“啟稟殿下,大平可為新國號,謂時世安寧和平,亦有平定下之意。”
劉雄起身大喊道:“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漢威震下,臣以為新國號當用大漢。”
趙明朗當即反對道:“陳友諒已用大漢作為國號,以漢為國號朝代政權繁多,且還有胡人使用漢國號,新國號斷然不能使用大漢作為國號。”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瀚念道:“強漢盛唐漢人之驕傲”
文武百官一聽殿下被劉雄一聲大喊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深深吸引,國號大漢已經是呼之欲出了,忙紛紛開始在大漢國號上下功夫注解:“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此乃前漢名將陳湯名言,以大漢為國號,實乃順應民,大明與我海東國紛爭不斷,實乃犯我國者,朱明也。”
“牽強附會,一派胡言。”
陳阿清忙跟著注解道:“大漢皇帝陳友諒為朱元璋所敗,陳友諒出自義門陳氏,與殿下同族,若以大漢為國號,是為陳友諒復仇,實乃順應意而校”
“是極是極,大明朝廷處處針對我**民,犯我國者朱明也。”
“…………”一眾文武百官大部分都開始贊同使用大漢作為新國號,寓意終將與大明一戰,海東朝廷鷹派當道,在大明身份低賤難以出人頭地,甚至被殘酷剝削迫害,隨著海東與大明之間出現紛爭加劇,雙方齷齪不斷,對大明不滿情緒與日俱增,好在被陳瀚強行壓下沒有造成大規模激烈碰撞。
陳瀚虎視著文武百官聲如洪鐘道:“本王決定以大漢為國號”
文武百官聽著殿下定下新國號,紛紛高呼稱頌道:“殿下英明睿智,我大漢必將威震下,殿下萬年,大漢萬年。”
金時敏出列奏道:“臣政院禮司司士金時敏啟奏殿下,各國使臣請求覲見。”
陳瀚揮手示意道:“宣”
秦勇高呼道:“宣各國使臣覲見”
嗚嗚……紫薇宮外長號聲混元雄厚響起,各國使臣紛紛魚貫而入進大殿來跪拜參禮道:“外臣大泥國使臣林茂參見殿下,……”
“外臣暹羅國使臣倫威德參見海東國王,……”
“外臣真臘使臣海森參見海東國王,……”
“外臣安南國使臣……”
“各國使臣免禮平身”陳瀚虎視著齊聚大殿中的各國使臣當殿宣布道:“我國已更改國號為大漢,即日起暫停使用海東國號,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臣等謹遵王命”文武百官及各國使臣紛紛躬身領命:“外臣等遵命”
三十來歲身形高瘦一身緋色官袍的林茂朝著身邊的各國使臣對視一眼后紛紛出奏道:“大漢國乃朝上國,至高無上的大漢國王更是諸王之王,眾王之王,萬王之王,下之王,外臣等愿為至高無上的大漢國王獻上下之王尊號,請大漢國王接受。”
“下之王”陳瀚聽著林茂帶頭給自己上的尊號看向文武百官問道:“眾卿以為如何?”
一眾文武百官見殿下居然毫不推辭,原本還準備再三勸進一番,忙紛紛高呼贊頌道:“殿下乃下諸王之王,眾王之王,萬王之王,當接受各國使臣聯名所獻下之王尊號,已正宗藩體制。”
陳瀚不稱帝的消息已經被文武百官派人通知在紫薇宮外等候覲見的各國使臣臨陣改變聯名上奏尊號。
“眾卿言之有理”陳瀚看向各國使臣欣然接受道:“本王接受下之王稱號”
趙明朗忙出列奏道:“殿下受命于稱王,臣以為下之王當簡稱王。”
“王”陳瀚一聽這稱號不是洪秀全用過嗎,總感覺有些尷尬,旋即道:“本王對外可稱王,對內稱漢王。”又下令道:“著禮司官員準備祭安排”
“臣等謹遵王命”軍政兩院禮司官員忙躬身領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