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永世帝唐 第一百一十九章:上門找死(一)

作者/清風逸之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接下來的半個月,殷清風除了正常給學生們上課,下午的時間都用來培訓數學老師。在接受和習慣了阿拉伯數字之后,他們學習的進度還是很快的,畢竟都是成年人,還有文化基礎。

    按照約定的時間,殷清風帶著馬車去了好疇縣的水泥窯。

    水泥窯這邊暫時由叔祖管家的兒子殷勛來管理,所以,當殷清風到了之后,出來迎接的是殷勛和任五兩人。

    “辛苦勛叔了。”

    相互見過禮,殷清風直接進入正題,“那就開始吧。”

    殷勛恭敬的應了聲,然后轉身大聲喊道:“點火!!!”

    已經待令的窯工們立刻行動起來。

    由于只是試運行,所以投料不多。等了一個多小時后,窯工們開始熄火冷卻。之前還心焦的眾人,現在變得擔心起來。殷清風自己也是擔心,燒制水泥的用料他是知道的,工藝也是知道的,但最終如何,他心里也是沒底的。

    等窯工將研磨后仍然帶有溫度的灰色粉末呈到殷清風的面前,他松了口氣。最少,從外觀上看和水泥沒什么差別的。

    在他的預備方案里,如果單純用煤來加熱達不到溫度的話,他還得再建一個高溫蒸餾爐來蒸餾煤炭,然后用焦炭來加熱。現在看來,是沒這個必要了。

    打發了窯工之后,由殷勛和殷良親自動手拌上沙子和鵝卵石。等攪拌均勻了之后,殷清風指揮他們將水泥在準備好的十公分厚的木框里攤平。

    由于沒有往里面摻和石膏,殷清風足足等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的時間,才等到水泥完全凝固。

    得到殷清風的許可,純粹好奇的王雄涎走上前去將木框取了下來,然后掄起鐵錘狠狠的砸了下去。

    “呀?這么結實?”

    一向自詡還有兩膀子力氣的王雄涎有點兒傻眼了,他不信邪的繼續掄起大錘。哐哐哐的連砸了十多下,他有些呼哧帶喘的扭頭問向殷清風“叔叔,這是啥玩意兒,咋這么結實。”

    殷清風上前幾步,只見那水泥板上只有幾處深淺不一的白點兒。別說擊碎了,連裂紋兒都沒有。

    “哈哈,這就對了,要的就是這效果。”

    圍上來的殷勛和任五相互看了看,倆人的臉上都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就那些石塊磨碎了再加熱就成這寶貝了?

    不等眾人從驚訝中回神,殷清風說道:“勛叔、任五,既然這水泥成功了,剩下的就是在保密的情況下燒制。

    從下個月開始,我需要每個月最少五萬斤甚至更多的水泥。接下來的時間,任五的任務就是多建窯口,勛叔就要多招募人手。”

    殷勛很痛快的說道:“沒問題,不管是保密還是生產,二郎就放心吧!”

    殷清風說道:“那行,那我就趕回去了,這里交給勛叔了。”

    解決了水泥的問題,殷清風還要等石礦的消息。

    用水泥鋪路,下面必須墊一層碎石子,否則單純的黃土路面與水泥的黏結是不牢靠的。

    但是開采石礦又是一件麻煩事兒。

    就像一個謊言要用一百個謊言去圓謊一樣。每一個帶有含量的新技術,都需要其他的技術去輔助。

    開采石礦不能依靠人力一錘子一鑿子去敲打,否則,使用再多的人力,一年下來也采不了多少石子兒。

    這,又要涉及到黑火藥的使用了。

    黑火藥的配方,殷清風手里有。問題是,李世民那關怎么過。

    宋朝的軍隊可以使用火藥武器,明朝甚至有火銃和火炮,但這些武器的使用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武官階級被壓制到了最低。不管是當皇帝的,還是那些文官階層,根本不怕武將用來謀殺和造反。

    可唐朝初期的現狀卻是不一樣的。

    這時候的人們,上至文武階層世家勛貴,下至普通黎民百姓,已經習慣了三天兩頭換一個政權、換一個皇帝。一旦黑火藥巨大的威力被世人知道,誰敢說沒人會動念頭用黑火藥來改朝換代?

    而另一個潛在的隱患就是,一旦李世民也覺得黑火藥屬于不可掌控的因素的話,那,殷清風的小命兒還能不能保住就成了問題了。

    在當初做出生產水泥的決定時,殷清風就考慮到了是因噎廢食還是自找麻煩的問題。在幾經考慮之下,他選擇了后者。

    現在,水泥已經弄出來了。接下來,他要再次面對李世民了。

    硝石與硫磺不難找到。隨便找一個煉丹的道士,他們就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將自己單獨封閉在后花園兩天后,殷清風配出了他認為最佳的黑火藥。

    望著已經卷好的十個火藥管,殷清風心中產生了一點小感慨。

    他以前最多就是接觸過鞭炮煙花,誰曾想到,有一天他會利用這玩兒意來改變歷史的進程。

    就這不起眼的小東西,只要稍加改造,就可能成為致命的手榴彈。加大些藥量,再利用個鐵皮桶子,就是聞名喪膽的沒良心炮。

    當然,如果他不是蠢到絕頂了,李世民是見不到這些實物的。只一個火藥管,就足夠他睡不著的了。

    月眉對殷清風最近神神秘秘的行為,表示出極大的好奇心。好在她知道事情的輕重,不但她克制自己不去探索究竟,還時刻把薛繁星帶在身邊,不讓她有機會離開自己的視線。

    再次囑咐月眉不要去后花園后,殷清風振作了一下精神,騎上黑旋風直奔長安城而去。

    李世民不可能每天都閑的發慌等著殷清風的拜訪,所以他需要事先估計一下李世民能在東宮的時間。

    現代人習慣了一日三餐,但這個飲食習慣,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演化才的出來的。

    定時吃飯是在商代時才形成的,在這之前,人們的習慣是“饑則求食,飽則棄余。”

    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古人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后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這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在十二地支概念引入時間后,其中的“辰”字對應食時,所以古人有“食時辰”的說法。辰時相當于現代早上七點到九點。第二頓飯安排太陽運行到西南方的“晡時”,此時為申時,相當于現代十三點到十五點。

    那么,一日“三餐制”出現于何時?其實,在流行“兩餐制”的先秦時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頓飯。莊子內篇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的說法,意思是去郊外游玩,帶足三頓飯,來回肚子都是飽的。

    但是,真正能經得起一日三餐的消耗的家庭,只能是那些頂級的貴族,中下階層的人家,還得老老實實的吃兩頓飯。

    一天吃幾頓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行為的制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很顯然,一天只吃一頓飯的,當是窮人無奈的選擇,而一天吃四頓飯的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四餐制”在古代屬于“帝王餐”,漢朝時被制度化。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和禮儀特征,貴為天子的皇帝飲食安排自然要與眾不同,以“別尊卑”。

    帝王為什么一天要吃四頓飯?漢班固白虎通禮樂“右論降神之樂”條是這樣解釋的:“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原來,帝王每天吃四頓飯是借“四方”、“四時”之數字概念,有迷信色彩。

    “四餐制”怎么個吃法?分別在天剛亮的“平旦”時吃一頓,叫“旦食”中午“日中”時吃第二頓,叫“晝食”下午晡時再吃一頓,稱為“夕食”最后一頓在太陽落山以后的“日暮”時進行,稱為“暮食”。

    古人認為,這四個時間點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的起始點,此時就餐最為吉祥、適宜。此即白虎通禮樂中所謂“王者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

    漢代“四餐制”是在先秦周王就餐制度上改進而來的,周王在三餐之外還曾增加“夜餐”。夜餐也叫“夜食”,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的“晏食”,便是夜餐。

    “四餐制”在漢代被嚴格執行,即使帝王死后,祭祀時也要“日上四食”。但“四餐制”也非一成不變,在特殊時候要“減餐”。

    比如國家遭遇嚴重的天災時,皇帝就得減少飲食量和次數,以此自我懲罰,響應上蒼給人間的警示。白虎通禮樂中所說的“四方不平,四時不順,有徹膳之法也”,就是這個意思。

    一日三餐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準確的說,是貞觀中后期,最普通的百姓才吃得起。

    不過,等到滿清蠻夷侵略中原之后,飲食習慣又發生了改變。滿族人習慣一天吃兩頓飯,沒骨氣的人家和吃不飽飯的家庭,無奈的又回歸到了先秦時期的習慣。

    但滿清皇室的“兩餐制”與秦漢時的“兩餐制”在時間安排上還是有較大差別,早膳一般在早晨六、七點以后,晚膳多在十二點時到十四點。

    這個兩餐制在民間發生了一點變化:早飯為九點到十點,晚飯在下午三點到四點。

    李世民身為大唐太子,一日三餐還是吃得起的。等殷清風憑借著腰牌走進的東宮的時候,他正準備吃晚飯。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鹤山市| 裕民县| 屏东市| 福鼎市| 抚松县| 永靖县| 舟山市| 通州市| 双江| 金堂县| 东乡族自治县| 汉源县| 阳东县| 公主岭市| 安多县| 洮南市| 蒲江县| 全南县| 桃园县| 金阳县| 喀什市| 定结县| 扬中市| 营口市| 九江县| 福贡县| 垫江县| 江华| 平利县| 镇雄县| 金湖县| 项城市| 凤城市| 周宁县| 鄯善县| 息烽县| 启东市| 洛阳市| 于田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