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樓定在九月一日重新開業,所以,加盟會就放在八月三十日進行。
二十九日下午,山莊內部所有人乘車來到城里。
以前殷清風往來城內外都是匆匆而過,不做太多停留。這一次,他有意讓學生和教師們感受一下長安城的變化。
他們體驗的第一個變化是,舒適寬敞的四輪馬車。
等進了城門之后,他們體驗的第二個變化自然是水泥路了。
現在的朱雀大街,在國槐掩映下的不再是青石路面,而是顏色接近的水泥路,而且是那種反著光的水泥路面。
將原先的青石撬下來、鋪上砂石抹上水泥,四五萬人只用了兩天的時間。為了達到水泥路面反光的效果,工期又拖了五天。
那五天里,不但要多次在路面上揚水泥灰、灑水,反復抹平,還要用秸稈席子遮擋陽光以防止暴曬。
殷清風讓所有人都下車,一路走向滋味樓。
他這次把學生也帶上的目的,就是一次體驗教育。要讓這些孩子從小就要意識到他這個主人、老師是多么的強大,要讓崇拜的想法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成長包括李承乾。
滋味樓外的腳手架會在今晚拆除掉。等到明天再有人路過這里,就會看到一個他們想都想不到的一座建筑。
首先,原先臨街的店面全部拆除,砌成一座高墻,高墻的中間是一道重檐歇山式的門樓。
從現代的視角去看,從建筑規格上來說,重檐廡殿頂的規格最高、接下來是重檐歇山殿頂、單檐廡殿和單檐歇山殿頂等。
但,重檐歇山式要等到宋、元時期才出現和流行起來,并超越單檐廡殿。
最早的重檐廡殿頂建筑,是宋真宗在泰山興建的天貺殿。
也就是說,不管這時的皇宮再輝煌再威嚴,也只是單檐廡殿式的建筑。
也就是說,后人到西安市看到的任何所謂的仿唐時建筑,只要是重檐式建筑,都不是唐代的建筑風格純粹臆造參考宋元明的建筑,臆造出來的。
門樓,最早的功能是供瞭望、射殺敵人使用的。到了東漢末、三國初,門樓又指觀闕上的樓。又經過了千年的演化,門樓變成了門第的象征,矗立在名門豪宅的門口。
除了超前時代的重檐歇山式的門樓外,門樓前還坐立了兩尊石饕餮。
查閱舒新城先生主編的辭海,辭海中對于“饕餮”的原始含義,其實并沒有定論,但是國人對它的記載和形象使用卻很久了。
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其音如嬰。
因為饕餮只是古人杜撰出來的,所以,另外一個傳說是,饕餮是龍的第五個兒子,形似狼,好飲食。
不管他的起源從哪里來,形象是什么樣的,它的特性沒變:吃人獸!
殷商青銅器中非常著名的饕餮食人卣,其造型是,饕餮用利爪抓住一人,人的頭部置于饕餮的巨齒之下。
另一個實證是,青銅器司母戊鼎的兩邊把手外端,分別鑄有兩個首部相向的獸形,巨口大張,中間夾著一個人頭。它們也是饕餮。
后人研究,在殷商青銅器上會大量出現饕餮形象的原因。
有人解讀說:殷商時期尚未形成禮樂文化,從炎黃時代到殷商,有著大規模的氏族部落戰爭,也伴隨著屠殺、俘獲、掠奪、奴役、壓迫和剝削。殷商青銅器有炫耀暴力和武功的意味,吃人的饕餮恰好可以作為這樣一個符號。
不管解讀是否正確,用老饕來形容吃貨要等到宋代才行。
蘇軾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老饕賦,算是徹底為饕餮更改了形象。
但是在蘇軾之前,南北朝的顏之推說過,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項條,項絳不如老饕。。
這句話啥意思呢?
意思是,評論一個人是否長壽,先看眉毛上是否有壽眉,但有壽眉不如耳朵上有毛發、耳朵上有毛發又不如天庭上的紋路、天庭再飽滿也不如多吃幾口飯。
顏之推的意思很明顯:人到老年,能吃是福!能吃者長壽!
鑒于饕餮在唐人的印象里還屬于食人獸和貪官的化身,殷清風讓人雕刻出來的饕餮有些萌萌的感覺:左邊的饕餮的爪子中舉著一尊酒壺,右邊的饕餮向左邊舉杯敬酒。
從門樓下進去,是長長的回廊。
等到開業之后,這里要站著兩排美女迎賓。
其實殷清風挺喜歡旗袍的,尤其身材夠棒的妹子穿上旗袍,絕對是最美妙的視覺享受。但是,妹子們身著旗袍做迎賓給他的印象太深刻。為了少浪費腦細胞,他干脆來個拿來主義。
穿旗袍就得配高跟鞋。
最早的鞋,應該是古人隨便用獸皮包裹在腳上的。
鞋是一個統稱。
漢字里,最初代表“鞋”這個含義的漢字有很多,一直在唐朝之后,“鞋”才取代了大多數漢字,成為后人嘴上常說的那個意思。
從靴、鞋、鞜、靸、鞮,這幾個字看來就知道,最早的鞋子是獸皮制成的。
漢前稱屨、稱履、稱屐、稱屩,多為由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
到了東漢,履由麻、絲制成的鞋,屩則指草鞋。
所以,若果劉備賣的是草鞋,那他賣的是屩而不是履。
到了東漢,屐的形式也變了。
東漢末年劉熙所著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
屐,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
最有名的屐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為了游山玩水而發明的登山屐。這種登山屐,有齒,為齒條。上山時,從鞋底板上抽掉前面的鞋齒,下山時則去掉后面的鞋齒。
傳說,南北朝時期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
在古代,履、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么場合穿靴,什么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
履,正式場合穿、屐,家常時穿、靴,游玩或征戰時穿。
屐,到了隋唐時,相當于現代的拖鞋。小東倭學去之后,他們終于不用光腳了。
現代人穿的帶跟的鞋,起源于明朝中期。明朝的女性,在鞋底后部裝有四厘米至五厘米高的長圓底跟,以絲綢裱裹。
北京定陵曾出土的尖翹鳳頭高底鞋,鞋長十二厘米,高底長七厘米,寬五厘米,高四點五厘米。
殷清風給那些迎賓妹妹配的高跟鞋,就是明朝的款式。
回廊的前面是花園,蘇式園林的風格。
園林的東西北三個方向,是兩層樓結構的建筑外形上仿造北大的紅樓很樸實的建筑。
這一次,他沒有使用紅磚,而是水泥加瓷磚,再加,琉璃瓦。
琉璃,亦作“瑠璃”,是我國古代對玻璃的稱呼。
我國古代琉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玻璃,所以不適合用于制作飲食器皿,一般常用于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
到了南北朝時期,建筑上出現了琉璃瓦件作為裝飾物。從此,琉璃以建筑材料出現在中國建筑史中。
真正大規模使用琉璃瓦的元代時的皇宮建筑。而琉璃瓦建筑史上最杰作出的代表作,是明代十三陵和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的九龍壁。
從北面的正門進去后,迎面是兩個弧線的樓梯可以上到二樓。樓梯中間是迎賓臺,或者叫做結賬處。開業后,這里依然會有迎賓妹妹在這里為客人引路。
上到二樓,是一個可以舉行大型宴會的宴會廳。
明天,這里將作為加盟會的會場。
為了達到效果,墻壁上也是貼著淺浮雕的瓷磚,只是這次浮雕的內容花費了殷清風無數的時間。
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神農嘗百草、后羿射日、倉頡造字、共工怒觸不周山,最后到大禹治水。
從鳴條之戰、牧野之戰、烽火戲諸侯、秦統一六國、楚漢爭霸、赤眉軍起義、黃巾軍起義、永嘉之變,到隋滅陳國統一,再到隋末大起義。
仔細品讀下來,華夏的起源、朝代的更替都一一展現在這里。如果司馬遷還活著,他看到這些也得說聲佩服。
這間如同歷史博物館的宴會廳自然是不會輕易對外開放的。
想要在這里招待賓朋可行,只要他覺得他的身份夠、那些賓朋的身份也夠。想要達到這兩個條件,估計也只有皇帝宴請諸位頂級的臣子才夠資格。
但是這個大廳絕不會白白浪費的,一個廣告效益就足夠了。只要來過這里,誰不想著再進來一次?只要能被邀請進來過,他在皇帝面前都有面子!
北面的建筑,只有這個被命名為華夏廳的大廳,東西兩邊才是日常經營的場所。
一樓是散席,二樓是包房。
一樓的散席,是長桌配套高背長椅和屏風。
長椅的高背的高度足以隔斷任何人的視線。再加上屏風半包圍在側面,只要進餐者的聲音沒吵翻天,就不用擔心他們的相貌和說話的內容被人看到聽到。
樓上的包間和現代的樣式差不多:東面的二樓分一桌間、雙桌間和四桌間。每個包間以山巒、河流命名西面的還保留木榻式,包間以花卉命名。
從此,滋味樓才算是名副其實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